聚焦三种力量,提高教师课程审议能力
2020-12-21陈薇
陈薇
课程审议是园本教研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的专业行为走向自觉、走向专业自主的平台。幼儿园只有提高教师的课程审议意识与能力,才能确保课程审议的有效性和质量。我园以主题审议为突破口,运用多元力量支持,基于实际问题,解决审议难题,向审议要质量,以促进教师的课程审议能力有生命地成长。
一、模块化力量,打开审议通道
模块化力量是一种外部的支架式力量,在教师的审议能力发展中起着指向、规范和保障的作用,帮助教师解决主题活动审议中的基础性问题。
(一)制度力量,确保审议落地
制度是课程审议落实的保障,我们制定了“三级课程审议制度”:园级课程审议制度、年级组课程审议制度、班级课程审议制度。制度明确了三个层级的分工、职责以及具体的实施要求,如“园级课程审议委员会”由园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具体职责有:学期初开展课程的进度安排与统筹审议;学期中期根据发现的问题不定期交流,发现、梳理经验并分享;学期末各年级组长汇报一学期课程实施情况,成员共同讨论,反思问题,商讨解决对策(见下图)。
(二)理论力量,加强宏观认知
教师提升课程审议能力需要不断地学习理论,进而理解、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研组不仅要提供适宜、科学的书籍与各类信息,还要从以下三方面帮助教师筛选并提炼相关理论知识。
1.外部植入——丰富教师对课程审议的认知。教研组每月定期推荐书籍,组织教师共读,如《和儿童一起学习:促进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幼儿园课程图景》《项目课程的魅力》《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回归传统、自然与本真》等。教研组还会在每周一中午通过微信群推送课程相关的信息,供教师了解。
2.内部吸收——结合自身需求有重点地学习。书籍中大量的信息该如何吸收呢?我们鼓励教师从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有重点地精读,必要时做好笔记,方便随时拿出来翻看。比如,在读俞春晓的《课程审议在理性思考中前行》时,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梳理出了学习重点(核心指向与关键句):“如何确定具体内容和方式”“审议过程才是审议的灵魂”,并在自我对照中发现当下的问题——研讨中缺少真正的、积极的讨论。
3.教研提炼,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外界信息丰富多样,不同专家有不同的观点和策略,年轻教師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需要教研员定期提炼观点,给予分析、归纳、判断,明确方向和核心。
(三)程序力量,明晰审议路径
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过程所规定的步骤,是帮助解决问题、实现预期目标的工具。课程审议中的程序化操作可以使审议路径更明确,让审议工作更有序、高效。
1.优化主题审议表。审议表不只是教研结果的依据,也是教研过程的路径,更是决定主题课程审议教研质量的一个因素。我们的审议表经历了三次转身,从教师主体走向儿童立场;从烦琐走向简练;从“我用”到“我们用”。
(1)儿童立场。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经验不同,学习结构、探究方式也不同。原来的主题审议中缺失“儿童”的身影,大多数依据和规律均来源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因此,我们对课程审议的前、中、后进行了调整,前审议增加了链接儿童,中审议增加了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后审议中增加了儿童感想。
(2)化繁为简。我们尝试将前审议表与后审议表合并在一起,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这个年级组原目标是什么、实施中做了哪些修改,便于之后总结成果,也有助于后面的年级组了解和参考。
(3)有增有删。当前年级组审议的决议,不代表其他年级组和幼儿的需要。因此,在表格中设置删除栏和增加栏,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些当前幼儿感兴趣的、必要的内容,删除一些枯燥的、不受幼儿喜欢的内容。
(4)班本化导研单。我们投放“班本化导研单”,让每个班级的教师基于本班幼儿的需要,明确班本化发展的进程、个别调整的内容以及开展的策略与形式,从而凸显主题实施的班本化特色。
2.细化审议流程。主题审议前期,我们细化审议流程,将审议流程步骤化:一明价值,二链儿童,三定目标,四选内容,五找途径,六画导图,七挖资源,八寻发现。我们鼓励教师走出步骤和框架,灵活地运用审议流程,避免重形式轻意义的想法和行为。
二、钻井式力量,聚焦审议效度
制度、理论和操作程序化解决了课程审议的基础性问题,教师知道了课程审议是什么、大概怎么做。而对教师在审议中遇到的深层次难题,则需要通过点、线、面三位一体的钻井式专题教研力量来支持。
1.点:专家引领。我们珍惜并寻找每一次专家讲座的机会,安排教师学习并做好反馈与分享,让没有聆听讲座的教师也能受益。我们积极邀请课程领域专家、市(区)教研员入园指导,让教师在与专家、教研员的面对面互动中习得更多知识和经验。
2.线:跟踪指导。园级课程审议委员会的成员根据每月的年级组审议计划,提前准备,带着对审议内容的了解和想法参加年级组审议活动,把握方向、指点策略,收集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交由园级讨论。
3.面:专题式研讨。我们以审议为专题,基于主题审议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规划研讨的系列专题与目标,并运用多样化的研修方式实现审议专题研究从计划到实施,再到总结和指导运用的落地。
(1)范例式研修。年轻教师往往存在着“我知道是知道了,但真的让我审议时,又不知道怎么审了”的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手把手领进门”的范例式研修。比如,教研组长在开学初以小班主题活动“我上幼儿园”为例进行了主题审议的示范,一边带领一边抛出问题共同讨论,小班主题“我上幼儿园了”的课程审议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2)卷入式研修。为了让每位教师都为审议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前后进行了多次有关课程审议的教研活动。
(3)论坛式研修。我们设立科研奖项,每学年都开展有关课程审议的论坛活动,教师自主申报论坛时间、讨论并确定选题、自主研讨,并可以邀请园级课程审议委员会的成员聆听指导。通过论坛式研修展示分享活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实现了智慧共享。
三、非正式“微”力量,孕育审议文化
班里两位教师的简短讨论、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咨询及建议、“我有问题要张贴”的小黑板文化、每一次教研活动前的“快问快答”、“微”经验分享、“微”成果点赞等,都是课程审议的不同表现形式。随机研讨非常灵活,也十分有效,这就是审议中的“微”力量。因为它是教师在工作现场中产生的真实需要、体验和反思,它最能表达所有课程参与者自身的课程文化与成长。幼儿园要重视非正式形式的审议力量,让审议研讨能力的发展从被动接受走向内部驱动。
在一系列的教研行动后,教师对主题课程审议从迷茫逐渐走向清晰,有了明确的课程审议意识。审议让教师对课程价值的解读更加精准,制定的目标更加科学,采取的实施路径和策略更加适宜。
教师们不会再质疑审议的价值,因为他们知道,经过审议的主题更加贴合幼儿,内容丰富而又多样;教师们也不会对审议充满迷茫,因为他们有了审议的方法;审议不再漫无目的,因为在每次审议前大家都会熟悉审议内容,做好资料调查和收集。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也不再毫无章法,因为大家都能努力地基于儿童立场运用适宜的策略……
审议继续,力量集结,我们将不断探索审议中的教研支持,提高教师的课程审议能力,从而使我园的课程更贴近幼儿、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