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兔美美出逃记

2020-12-21李炜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团体美美小兔

李炜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在《我们的主张》中提出幼稚园应多采用小团体教学法,他说:“幼稚生的年龄是不齐的,智力又各人不同,兴趣又不能一致,所以幼稚园不能够把他们归在一起,叫他们做一种同样的工作……最好把故事分开来讲,大的为一班,小的为一班……如此的教学效力可以增加,儿童的兴趣可以格外浓厚。”

我们在单元课程活动中运用了“小团体”活动的形式,关注幼儿在活动中兴趣、能力之间的个体差异,兼顾幼儿个人发展需要和集体讨论的功能,实现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活动愿景。现结合故事《小兔美美出逃记》,来谈谈我们如何运用“小团体”活动保证儿童的权益。

小兔美美是我班饲养的一只白色垂耳兔,它以软萌可爱的外表被孩子们称为“班级宝贝”。一天清晨,刚进入班内的大琪就迫不及待地去看美美。忽然,传来他惊慌失措的叫喊声:“美美不见了!”大家赶紧去看,兔笼里空空如也。孩子们焦急万分,开始了“寻兔大作战”,二十分钟后终于在三楼的走廊边发现了美美。

孩子们怀着失而复得的惊喜,小心翼翼地拽着兔耳朵,带着美美回到了“家”。他们议论纷纷,“美美为什么要逃跑”成了热门话题。顺着这股热潮,我抓住时机,和孩子们商量:“从哪些地方可以找出美美出逃的原因?你们打算怎么做?”今天活动的内容也就自然生成了。

孩子们围绕美美逃跑的路线进行了一番查看,使用相机拍下了许多有意思的发现。

有的孩子说:“是不是新来了一只小灰兔,美美觉得笼子太挤啦?”有的孩子拿出一只被啃秃了头的“草娃娃”说:“美美逃出去,是到楼上黄老师的班吃他们的麦草,你看,‘草娃娃的头都被啃秃了!”还有的孩子说:“美美想出来锻炼一下身体,逛一逛。”

孩子们充满童趣的猜想需要验证,经过商量,他们打算变身小记者,前去采访事件中重要的两个人物——“草娃娃”主人黄老师和找到美美的门房师傅马爷爷。正准备兵分两路之时,孩子们又有了不同意见。

瑶瑶说:“大琪今天第一个发现美美不见了,我想和他一起去采访黄老师。”

大琪听完后连连摇手说:“我们两个不是一组的,不能在一起!”

说完两个人一起看向我,大琪面带疑问,瑶瑶充满期待,我一脸为难,不知怎么回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果果和真真手拉手来到我面前说:“老师,我们想留下来看看,美美自己是怎样从这么小的缝里钻出来的。”此话一说,立刻吸引了一群孩子表态:“我们也想留下来看看兔笼子。”我听了孩子们的对话,陷入沉思中。两位老师,三个不同的探究话题,一群要自由组团的孩子,我们遇到了难题和阻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那么,由“小兔美美出逃”这一突发事件生成的活动中,面对幼儿的不同需求,我们该如何协调好幼儿安全、自由探究与教师陪伴三者之间的关系,让每名幼儿都能获得发展呢?

单元课程强调以游戏式、小团体式的方式学习,丰富幼儿经验,发展幼儿个性。我们尝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自由组团,以“小团体”活动的形式最大化地践行“儿童本位”的精神,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他们做满足他们需要的事、做符合他们天性的事、做能感受到挑战的事、做感到趣味的事、做能激发思维的事。

一、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灵活实施“小团体”活动

“小团体”活动是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在教学活动中一般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由两位教师分成两组或更多的小组,开展教育内容相同或不同的活动。分组可以按幼儿人数对半划分,可以按幼儿能力强弱划分,还可以按幼儿性别男女划分。

由于场地和班级教师人员的限制,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原打算将班级幼儿分为A、B两个团队,分别进行活动,然后回来集中讨论。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以增加幼儿个体探究的机会,有较大的自主性。但幼儿却发现了三个热点话题,在组团时一些幼儿又对同伴有所要求,这就意味着班级需要三个小团体同时活动。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我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让他们自主分组、安排活动,最终分成了三个“小团体”。

二、尊重幼儿的想法,将分组权交给幼儿

根据事件发生的原因,幼儿确定了三个活动目标:一是采访“草娃娃”主人黄老师,找到美美为什么出现在三楼的原因;二是采访找到美美的门房师傅马爷爷,还原发现美美的全过程;三是勘察兔笼,力图从美美出逃现场找到线索。针对幼儿提出的自由组团的倡议,教师允许幼儿自主组团和选出三个小组长。全班幼儿顺利分为三个小团体,前往各自的现场进行活动。

“小团体”的人员分配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由教师指定,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总结以往 “小团体”活动的实践经验,结合活动内容的特点讨论后商定。从分组开始,幼儿就自主地进行着活动,彰显了“儿童权利”。

三、按组调配教师,关注活动中动态的幼儿

面对三个“小團体”活动只有两个教师的现状,我们迅速分析了三个活动的需求,对陪同活动的教师做了临时调整。活动一组的采访对象黄老师当天有空接受采访,他们画出了要采访的问题,保证了整个采访的流程顺利进行。由于采访地点距离本班较近,幼儿又有独自散步的经验,行走路线比较安全,因此我们让活动一组独立前往完成任务。活动二组的采访对象是门房师傅马爷爷,地点在楼下,行走路线复杂,需要教师陪同。活动三组的任务是勘察出逃现场,兔笼放置在临近教室的走廊,取用记录物品如纸、笔等很方便,教师只需观察,适时介入即可。做好安排后,三个“小团体”的幼儿就分头行动起来。

在“小团体”活动前,幼儿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与此同时,教师要按照幼儿的活动现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哪些活动可以完全放手?哪些活动可以阶段关注?哪些活动需要全程陪同?我们只有调配好人员安排,才能在活动中看得见幼儿,知道何时动、何时看、何时说、何时记。

在自由结对的“小团体”中,幼儿可以自由自在地观察,和同伴相互讨论。各种问题提出和回答的过程正是幼儿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有助于同伴之间的互动式学习。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团体里的幼儿生成新的问题讨论点,为活动的螺旋式上升发展提供很多可能。幼儿通过亲身探究,展示采访的录音、拍摄的“草娃娃”照片、绘制的兔笼尺寸等,与同伴分享、讨论、分析和判断,从而还原现场,让“小兔美美出逃”的原因有了很多种答案。

“小团体”活动让幼儿自发采取了主动性学习的策略,使得他们由原先的被动式学习(要我知道什么)转变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学习(我想知道什么),再到集体讨论中的“儿童教儿童”(大家发现了什么)。这一过程给予了幼儿“活泼泼的成长空间和生命活力”。

为了让“小团体”活动实现“幼儿权益”最大化,教学活动中的“小团体”参与人数以6~10人为宜,最多不超过18人。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开展活动,从小班的教师引导参与到大班的完全放手、自由分组,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师在“小团体”活动时要综合运用多种分组策略,让幼儿尝试多种自由组队的方法,脱离总是跟随能力强的幼儿或自己喜欢的好朋友的固定模式,让幼儿获得更多同伴经验。与此同时,教师要整合多方资源,调配好人员资源、物质资源,做好“人”和“物”的准备,让“小团体”活动成为日常活动模式,让每名幼儿都参与其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小团体美美小兔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班级小团体的形成与引导
帮小兔逃跑
要不要走进班级中的“小团体”
骄傲的小兔
营救美美周
讨厌
谁更狡猾
浅谈对班内特殊小团体的认识和管理
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