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区域活动价值 发挥幼儿个性魅力
2020-12-21朱佳琳
朱佳琳
【摘要】在区域活动中实施个性化教育,能够切实地彰显以幼儿为主的教育理念,将幼儿放在区域活动的主体位置,使幼儿在自由选择、合作学习及独立思考和自主创建过程中,丰富活动体验,实现全面、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个性化教育;幼儿教育
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中的一种自主活动方式,能够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及活动的教育目标进行立体化的活动环境设计,使各类活动更加明确,促使幼儿自主选择和合作交流,从而使幼儿在探索发现中逐步提高各项能力。每位幼儿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位幼儿都能绽放出不同的光彩,所以,在实施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幼儿和幼儿之间的差异,切实地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和发展需要等进行区域活动的有效设计,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一、设定自由选择方式,提高活动自主性
现阶段的幼儿区域活动更加强调幼儿的自主性,因此,以往教师为幼儿提供区域活动、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导按部就班地完成活动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幼儿的学习需要。所以,相对于教师直接为幼儿设定固定的活动方式来说,当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的权利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也会更主动地全身心投入活动中。对此,在区域活动中对幼儿实施个性化教育,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多个可供选择的活动区域,让幼儿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活动,从而逐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引导幼儿实现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实际开展区域活动前,教师可以根据区域活动的功能不同,为幼儿设定“美工区”“角色扮演区”“益智游戏区”等多个活动区域。随后,教师为幼儿介绍每个区域活动的名称,以及活动区的功能,如“美工区”主要操作的是剪刀、橡皮泥等美工材料,目的是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美术综合素养,增强动手实践能力;“角色扮演区”的活动内容是扮演绘本和生活中的角色,使幼儿在参与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味人生百态,增强语言能力和情感感知力;而“益智游戏区”的活动内容是一些谜语、益智类游戏等,目的是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智力等。之后,教师再让幼儿根据自己对区域活动功能的了解,以及自身的兴趣、特长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活动,从而使幼儿以高昂的情绪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这样,通过参与区域活动,幼儿能够实现个性化发展,在对应功能的区域活动中实现特定能力的发展。
显而易见,教师结合区域活动的不同功能为幼儿设定可供选择的区域活动,能够营造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真正地根据自己的选择参与心仪的活动,以便在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其个性成长。
二、利用小组模式活动,推动幼儿个性化发展
随着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合作能力的要求后,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也开始主动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区域活动,让幼儿在和同伴的合作互助中,逐步完成区域活动。但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能力存在差异,在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当教师让幼儿自由结组,或者按照幼儿座位的远近对幼儿进行分组后,难以有效地体现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幼儿的个性化成长。因此,教师应在实际实施区域活动前,对幼儿的能力进行了解和分析,以便基于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组员的划分,让幼儿在合适的位置上发展个性。
以“角色扮演区”的活动来说,教师可以设定商超买卖的情境,并根据幼儿的能力为幼儿安排合适的小组,以便实现培养幼儿个性能力的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先分析情境中需要的角色,分别是一名收银员、一名售货员和几名顾客,随后,教师再对每个角色需要具备的能力进行分析,指出收银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字计算能力,售货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交流能力,顾客需要具有物品分类的能力等。之后,教师对班级中幼儿的能力进行分析,认识到不同的幼儿具有的不同能力等。紧接着,教师再以互补性作为分组的原则,为幼儿划分开展角色模式的小组,使每个小组中既有计算能力较强的幼儿,又有语言交流能力较强的幼儿,同时还有物品分类能力较强的幼儿。最后,教师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为幼儿安排特定的角色,以便幼儿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促进角色扮演活动的高效开展。在参与角色扮演的区域活动后,幼儿也能相应地实现计算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的个性化发展。
显而易见,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区域活动,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自身特长,找到自己的价值,体现个性化理念,促进幼儿特定能力的成长。
三、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发展思维独立性
区域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一种特定教育方式,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教师也应基于区域活动,发散幼儿的思维。但是,综观区域活动的实施现状,教师更加偏向于让幼儿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区域活动,以致幼儿的思维呈现依赖性。所以,为了让幼儿能够实现独立思考,促进幼儿独立思维的发展,教师应结合活动的内容提出问题,并给予幼儿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幼儿在找到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在“科学区”的区域活动中,为了调动幼儿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探索兴趣,让幼儿能够基于自身的思考和实验展开探究,认识到水中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教师可以为幼儿提出“将小木块和小石子一起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将橡皮和勺子一起放在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等问题。随后,教师给予幼儿独立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尝试找到问题的答案,之后,教师不对幼儿的答案进行点评,而是让幼儿以实践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幼儿验证完毕后,教师再询问幼儿“你们最初的猜想是否正确呢”“那你们知道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吗”,让幼儿在回顾之前的猜想的同时开始新一轮的思考,并大胆进行猜测,从而促进自身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以便在不断猜想、探究、验证中,完成对物体沉浮现象的分析。这样,幼儿不仅能够实现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还能够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规律和方法,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由此可见,提问始终是教师锻炼幼儿思维的有效方式,在对幼儿实施区域活动中,教师基于区域活动的内容向幼儿提出问题,并给予幼儿独立思考的时间,能够有效锻煉幼儿的大脑,发展幼儿的个性思维。
四、鼓励幼儿自主创建,提高幼儿创新能力
实施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经常出现许多意外情况,如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不是幼儿所喜爱的、在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准备不全面,以及教师对幼儿的辅助使幼儿形成依赖心理等,都会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改变以往区域活动的实施形式,鼓励幼儿自主策划活动方案、准备活动材料,从而大大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使幼儿通过自主策划的方式,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例如,在益智区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幼儿利用积木自主进行造型的设计,促使幼儿在发展智力的同时,提升创新能力和活动安排能力。在实施活动前,教师可将幼儿带到益智区,为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积木,随后,将活动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让幼儿以积木作为材料进行如下活动安排:第一,拟定搭建的主题;第二,拟定搭建的具体结构;第三,分析在搭建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积木块数和积木样式;第四,完成积木搭建活动。之后,幼儿按照自己制订的活动策略有序地开展积木搭建的活动。然而,在幼儿使用积木进行自主搭建时,教师也应认识到幼儿能力的局限性,从而适当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幼儿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难题。如教师可以提出“你看看这个空缺和哪个积木的样式比较像”等问题,引导幼儿将积木与空缺处进行对比,从而使其快速找到填补空缺的积木,促进积木搭建活动的顺利进行。
通过上述案例可知,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活动方案的自主设定,能够让幼儿设计出带有个人标识的活动方案,使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促进智力、思维等多个层面的发展,落实教师对幼儿个性的培养。
总而言之,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落实“以生为本”的幼儿教育思想,切实将幼儿的个性发展作为开展区域活动的指导理念,在不断优化、调整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唤醒幼儿的能力和思维,让幼儿充分感知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在区域活动中实现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白冶平.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幼儿实践能力探究[J].成才之路,2020(01):100-101.
杨芝兰.幼儿学前教育教学中常见问题和对策研究[J].科普童话,2020(0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