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020-12-21宋文成陈文豪
宋文成 陈文豪
摘 要: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当地知名企业和区域外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多年,并在产教结合、合作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很多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一纸协议上,合作的深度、宽度都不够,很多的合作都是流于形式,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旅游管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目前,高职院校多以招收当地生源为主,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应当在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统筹协调下,紧紧抓牢当地的优秀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办法,深度做好校企合作。但是,在实际合作的过程中,因為各方面的限制和束缚,导致校企合作的过程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1.校企合作政策缺位
基于走访和调查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政策缺位的现象。
1.1.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
国内对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当地政府方面,都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而现有的校企合作,更多是源自于学校管理层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关系。相关法律约束不足,更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随意性。在合作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
1.2.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
长久以来国内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更多接受的资金来自于政府财政。而且政府财政的拨款往往和现实需求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一直以来,在地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当中,不管是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还是采用谁办学谁投资的方式,最终只属于学校和学生的事情,但是最后的受益者往往是社会当中的企业。企业却在教育当中的投资十分有限。
1.3.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企业旅游人才招聘过程中,不管是高层招聘,还是基层员工招聘,企业都往往倾向于具有经验的员工。企业认为,如果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不只是会增加在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和成本,还要和学校建立一种用人合同关系,这种合同关系往往存在着风险,这些都是不符合企业短期利益的,所以很多企业都选择不和学校合作,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欠缺的现象。
2.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不匹配
如今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也随之迅猛成长。如果还是坚持学生在学校那种学习理论知识的方式,显然已经落后,难易实现学校教育理论和企业现实实践需要相匹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落后的学校教育观念
地区高职院校当中,很多都没有将学生培养视为企业自身的一种责任,仅仅将学生和人才的培养归属于学校的教学。这种落后的学校教育观念,是导致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不匹配的重要原因之一。
2.2.时效性不强的教材理论
在学校教育方面,不管是使用的传统教育方式,还是引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材编制方面,大部分都是沿袭了以往的内容和版本。甚至还有的高职院校在学生刚刚进入到学校之后,就将所有的教材一次性发放给学生,并不是采用的逐年进行发放的方式。这样的教材最终显然是时效性已经不强。信息时代之下,知识更新换代非常快,如果再以这样的速度安排教材,必然将会导致学校学习的理论和企业现实实践需要存在着很大的出入,脱节问题较为严峻。
2.3 院校和企业脱节严重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往往对旅游企业的合作寻找不积极不主动,仅仅将企业视为成为学校校外实践基地的一个部分。作为旅游企业,因为属于一个经济实体,所以更多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因此也不能够及时给旅游院校提供足够的支持。通常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存在着显著的季节性,旺季往往是需要补充大量的实习生。而在旺季时,学生却在课堂当中学习,进入到淡季时,学校却又让企业能够给予其一定的培训实习机会,同时给实习生一定的报酬。旅游院校不清楚旅游企业的相应管理活动,而旅游企业又不知道旅游院校的具体教学活动。这样的校企合作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可见在高职院校和企业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问题。
3. 院校师资力量薄弱
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反映情况看,校企合作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着一种力不从心的情况。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知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具体情况分析,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都面临着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在高职旅游院校更是如此。很多院校的教师要么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或者是跨行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这些教师往往更善于钻研学术和知识,理论知识较为系统和丰富,然而关于旅游科学的系统知识以及必要的实践经验则相对欠缺。要么是刚刚从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他们还没有在社会当中经过力量,没有掌握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就又重新走入学校。很多非常专业而且实务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仅仅凭借基本专业书籍就想要掌握整个行业情况和实践操作,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采用照本宣科的讲解方式,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这种师资情况,显然无法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3.2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专业化水平低
通过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当中,很多教师都是从地理、历史、管理学、外语等学科转岗而来,或者是兼岗教学。尽管这些教师拥有着非常丰富的专业基础,不过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平,相关旅游行业的从业经验比较少。甚至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都是从自己所涉及的学科出发,这样导致教学过程中对旅游专业知识的讲解缺乏专业性。这样的师资情况,无法能够胜任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难易培养出真正能够适应旅游企业岗位需要的人才。
3.3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得到企业支持不足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之所以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还在于企业方面缺乏对院校师资的支持。事实上,很多旅游企业当中的管理者和技术人才,都是高职院校师资当中非常优秀的选择。然而处于自身发展需要以及短期利益的考虑,旅游企业不愿意让企业管理者或者技术人才进入到学校当中任职,担心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使得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方面师资力量面临着严重的不足情况。
参考文献:
[1]姜丽丽;崔玲;王格;;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趋势探讨[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2]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裴蓓;;地方师院旅游本科教育发展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5期
[4]刘良;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问题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年17期
[5]宋莉;陆朋;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09年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