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之路: 关于沉浸式广播发展嬗变的探索与思考
2020-12-21陈凤茹焦庆争
陈凤茹 焦庆争
【摘 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个性化的交互方式和沉浸式的体验成为了内容供给平台争相为用户提供的热门增值服务,这使得广播主动拥抱了沉浸技术。未来的沉浸式广播将通过技术发展推动媒介变革,与此相应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传播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改变。通过内容形成情感空间,以场景为核心进行裂变式传播,以此拓展新的传播空间,才是沉浸式广播未来要走的路。
【关键词】沉浸式广播;媒介融合;媒介变革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与新媒体逐渐融合,荔枝FM、蜻蜓、喜马拉雅等移动音频软件的出现,标志着广播已经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随着广播的网络化,如今的广播早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听”的界限。那么,融合之后,广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之路?为用户提供更真实、更具个性化的聽觉体验的沉浸式广播或许不失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沉浸式广播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形态,随着VR、AR等虚拟技术的出现,“沉浸式传播”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而沉浸式传播与广播的融合尝试也早已开始。新媒体时代,随着“大众”变成“分众”,人们逐渐把广播也拓展成为一种社交渠道。基于这种趋势,国内的蜻蜓、喜马拉雅、荔枝FM等电台,都在开发内容资源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然而,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只满足了社交和收听信息的需求,在沉浸式体验上仍有欠缺。随着VR、AR等技术的发展,广播开始试图与沉浸式技术相融合,以增强人们对信息的直观理解。
一、沉浸式广播面临的新变革
目前,沉浸式广播未大范围的推广,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和制作流程仍存在困难。虽然沉浸式音频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形成稳固的制作模式仍然需要继续摸索,从已有的广播形式我们可以窥见,沉浸式传播给广播行业所带来的变革,从媒介自身到生产制作,广播将踏上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一)媒介之变
想要实现广播的沉浸式传播,如何使用技术手段给人带来直观、逼真的听觉刺激是首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实际上,关于这方面的技术发展从未停歇。
1.沉浸式音频的进军之路
自从2012年杜比实验室发布了能够结合影片内容,更真实地营造影片音效的全新音频——杜比全景声(DolbyAtmos/X-DMAX)以来,这种沉浸式影院音频技术迅速成为了各大影院不可缺少的“硬通货”。在这种应用于大型影院的沉浸式音频技术出现之后,针对个人体验的VR音频技术也随之出现,这种技术通过采用双耳录音、Ambisonics三维环绕声等技术制作出的三维沉浸式广播节目,实现了在传统的立体声耳机上聆听沉浸式广播节目的目的。[1]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也逐渐成为沉浸式广播领域的研究对象,混合现实通过将虚拟与现实世界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环境,使虚拟与现实可以实时互动。传统的广播系统主要依赖听觉达到让听众沉浸的目的,而沉浸式广播突破了听觉感官的限制,调动全部感官,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同时通过混合现实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融合,可以让广播变为完全非线性的形式,能根据听众的兴趣或方向来适配内容。
2.消费类终端的技术发展
沉浸式广播要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就需要有海量用户入局。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手机成为最广泛的接触媒介。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2]因此,沉浸式广播需要克服的不仅是内容制作上的技术难题,还需要将它更好地融入现有的媒介生态,扩大媒介接触面。目前,消费类终端已经有许多开始探究支持沉浸式音频体验的设备,包括耳机、音响、手机、平板电脑等。此外,一些APP本身也开始支持杜比全景声内容的播放,包括CCTV5、CCTV音乐、爱奇艺、优酷等。但是从技术成熟到被大多数受众接受使用,这些关于沉浸式广播的技术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沉浸式广播的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内容之变
除了技术以外,内容成为沉浸式广播的另一核心要素。
1.技术助力内容创新
技术环境的变化并未颠覆媒介产业“内容为王”的基本法则。内容创新促使生产流程发生变革,让新技术能够更迅速地投入应用,进而赋予内容无限的可能性。在传统的广播制作流程中,由于传播介质的局限,广播节目是一种类型化的广播,即以广播频率为基本单元,依据听众的信息偏好,通过准确的媒介市场细分与定位,针对目标受众由专业的制作团队完成作品创作,节目内容遵循时间上的单向线性顺序,从而打造频率的整体风格形象。[3]这种类型化广播有其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优势,但是存在着模式化、同质化的缺陷,广播节目质量不高,内容碎片化,节目缺乏创新意识。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广播类APP的出现意味着广播内容生产制作的门槛不断降低,用户纷纷加入了制作者的队伍,丰富了广播节目的内容。用户市场不断细化,一个丰富多样的内容生态圈正逐渐形成。而沉浸式广播的出现将会进一步助力内容的升级,这种高度的感官沉浸性、体感交互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精准度,能有效形成高质量的节目内容。随着传统的以传者为中心的传受关系被改变,用户自己也可以生产产品,线性的制作模式被改变,广播节目的整个制作流程都出现了变化。
2.沉浸式声音形成情感空间
未来的沉浸式广播将是一种以声音为核心,具有多种媒介呈现形态的传播新生态。而听觉不仅是一种交流媒介,更是我们情感认知的关键。广播更注重通过声音传达情感,形成用户的情感空间。沉浸式广播沉浸用户的同时,也放大了用户的情感体验。对于媒体而言,无论是内容抑或形式,任何一种传播要素都是通过刺激感官、触动情感,使人们参与其中。在传统广播节目中,受众只能“听”到信息,传受双方的角色是固定的,而在沉浸式广播中,“传”“受”之间的边界已基本消失。沉浸式广播以用户为中心,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和满足感,由感官的感知进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感受和体验,使得广播节目具有了温度。算法通过大数据对受众信息进行精准的分析和把握,及时根据用户喜好调整内容,使得用户的选择更具有个性化。原本冗长的广播节目分解为诸多话题,并可以随时回放、分享,基于音频的社交关系,激发用户主动参与的热情,使用户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广播社交圈”。在这个社交圈中,人们通过广播音频建立联系,在做到个性化的同时也能找到意趣相投的同伴。
(三)传播之变
1.以场景为核心
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认为,“场景五力”,即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这五种技术力量将会引领我们走向移动互联的场景时代。[4]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场景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移动互联网时代争夺的是场景。[5]而沉浸式广播正是一个基于场景构建的个性化传播,它通过声音营造场景,充分调动人们的想象力,形成一种私密的沉浸空间。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下,沉浸式广播通过大数据加持,实现了对用户图像的精准刻画,最终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故事化场景,这使得沉浸式广播相较于传统的背景化、环境化的广播有了更深的融合度和更强的体验感。
2.裂变式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广播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听众彼此之间是一座座“孤岛”,而在沉浸式广播中,用户成为节目的参与者和内容的共同创造者,人与媒介实现了深度融合,新媒体交互平台加深了用户的沉浸感,用户通过“亲自参与,置身其中”进行多向度的交流互动,以节目内容为纽带的“兴趣部落”形成。广播不再是只能单向传输信息的媒介,人们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沉浸式广播进行对话交流,分享从中获得的归属感、参与感和认同感,实现新的裂变式的传播。同时,节目制作者可以及时与听众对话,更有针对性地对用户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实现节目创意,实现有效的口碑传播。
3.拓展新的传播空间
新媒体时代,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引发了人们对车载广播的探索和尝试。如今,随着5G技术的发展,汽车生态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车载广播需要及时跟上这样的变化才能赢得自己的发展空间。沉浸式广播的出现可能是一条新的发展之路。除了车载广播,智能音箱也成为沉浸式广播新的发展阵地,随着国内小度、天猫精灵、小爱等智能音箱的出现,沉浸式广播有了更多的传播空间,通过利用新技术,广播可以摆脱收音机这一接收终端,从非物理层面无缝嵌入拓展到智慧城市、智能汽车、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办公终端等建设中,构建起具有情境化、个性化的沉浸式传播,实现万物皆媒的新媒介生态。
二、伦理聚焦:真实和虚拟的边界何在
沉浸式广播给广播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路径,但是我们在为技术的发展狂欢的同时也需要思考,过于追求对感官的刺激是否能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沉浸式的信息传播使得真实与虚拟的界限被模糊了,那么我们是否还能或者是否愿意区分真实与虚拟呢?
(一)赛博空间下的媒介依存症
沉浸式广播是一场以技术为引领的狂欢,它在最大程度上用虚拟的方式呈现真实的世界,为受众提供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但是沉浸式广播在给人带來全新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也很容易让我们沉浸于其中,过于真实的体验让人们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边界。电子媒介所显示的赛博空间和拟态环境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对仿真世界形成过度依赖,从而忽略了真实的生活,形成“媒介依赖症”。
(二)大数据带来隐私问题
大数据利用数据爬取、采集和建模分析技术,对用户的图像进行描绘,继而进行个性化信息推荐,这势必会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攫取,随着个体与互联网的勾连程度加深,其网络痕迹也将以数据的形式被保存下来,但是隐私数据的滥用很容易给个体带来现实的伤害,由此引发的信息收集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值得我们深思。
(三)沉浸式内容泛娱乐化
目前沉浸式广播的内容选题仍然有限,多为体育直播,这就带来了泛娱乐化的问题。沉浸式广播借助其“受众沉浸式的现场存在感”和“突出受众的感官交互体验”两大传播优势,大大刺激了观众的感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用户的娱乐和猎奇心态,让用户形成一个自我想象的主宰空间。这种沉浸式传播有助于故事性的表达,但是它不利于用户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信息的传播浅薄且流于表面,而且会加入分散受众注意力的不相关的细节渲染,以保障虚拟情节的连贯性。虽然沉浸式广播使得信息更加具象化,但是它所传递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人们在获取信息更加轻松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深层文化的遮蔽与缺失的问题。
结语
沉浸式广播是以技术作为催化剂,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还改变了媒介传播的时空,更新了广播的生态系统。但是,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技术不受控制的发展摧毁了人类至关重要的根源。技术所创造的文化缺乏道德根基,它破坏了某些心理过程和社会关系,破坏了人类生存的价值根基。总而言之,技术垄断既是朋友,又是敌人。”[6]因此,我们在发展沉浸式广播的同时仍需保持警惕,积极营造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
注释:
[1]秦梓元.VR音频技术在沉浸式广播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演艺科技,2018(02).
[2]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0-04-28.
[3]李欣,欧阳宏生.广播类型化:生产机制与文化意指[J].今传媒,2014(02).
[4]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5]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03).
[6]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作者:陈凤茹,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焦庆争,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