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视域下科学课堂建构与探讨
2020-12-21崔超
崔超
[摘要]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以及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STEM教育体系越来越受重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STEM教育思想,对学生的感知能力、归纳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培养,从多个角度对科学教育模式进行探讨,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促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小学科学;STEM教育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36-0057-02
STEM教育体系是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为一体的多学科教育模式。STEM教育体系与我国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旨在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对STEM教育体系内的单一学科,以科学课程为例,STEM教育体系强调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实验意识、科学感知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融入STEM教育思想,既符合当代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又满足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
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案例进行深一步的分析和说明。
一、基于感知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在科学学习中,观察能力是学生能够对科学事物正确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往往较为容易。但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之所以学习知识较为困难,并非受学习兴趣不高的影响,更多地应归咎于其观察能力不足。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感知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观察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学习质量的关键。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培养。
1.明确科学观察目的,加强课堂教学引导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引导学生带着目的进行观察。对学生的科学观察过程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虽具备科学观察的兴趣,能够在主观意愿的驱动下自觉参与科学学习,但由于并未掌握系统的观察技巧,且在观察过程中容易受到多重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较易出现观察目的不明确、观察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需在学生观察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在明确的观察方向指引下,以十分专注的姿态投入科学观察之中。例如,教学《认识器官》一课时,由于该课观察内容多为动物图片,因此除了尽量减少图片的干扰因素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将观察内容定位于动物本身,这样一方面规避草、树枝等图片内容对学生观察的影响,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观察目标,注意力得到进一步集中。
2.明确科学观察顺序,培养学生的观察技巧
在科学观察过程中,不同的观察对象要求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观察次序会导致不同的观察结果。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事物,教会学生采用合适的观察方法和合理的观察顺序。对大多数的科学现象,可采用由近及远、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例如,教学《树叶变黄了》一课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先于整体层面观察树叶的形态和颜色,再于局部层面观察树叶的变化过程。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树叶变黄这一科学现象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习惯,帮助其形成科学的观察素养。
3.明确科学观察内容,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对科学事物来说,在不同观察角度下,其呈现的科学性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辩证观察意识,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多个方面进行多角度观察。这样可规避片面观察导致事物的不真实性,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意识,促进學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学《感官总动员》一课时,判断西瓜是否成熟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观察西瓜纹路、听敲击西瓜的声音等多种方式进行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技巧,使学生学会观察。
4.明确科学观察重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在学习科学时,很多教师会教学生对事物的某一点进行重点观察,其日的在于挖掘事物的根本特征,帮助学生直接对事物进行观察。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应提前为学生设计观察主题,在帮助学生消除其他不利因素影响的同时,增强学生观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效率。例如,教学“白天看不到星星”这一科学问题时,由于课程涉及星星模拟实验,因此教师应于开课前明确探究的主题,使学生将注意力放置于所研究的问题之上,引导学生探索出“阳光太亮了”的结论。
5.明确科学观察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对科学学习来说,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缺一不可。而对于本身具备较高观察兴趣的学生来说,使其长期保持端正的观察态度和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提高其观察能力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学生观察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观察困难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观察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素养,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思维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
在观察之余,系统的科学思维是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认知的核心要素。对此,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思维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归纳、演绎、类比等科学思考技巧的具体原理,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思维模式,促进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提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挖掘事物科学特征,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归纳法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手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观察事物后,将不同事物的特征进行联系、整理,帮助学生在不断构建完整事物认知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科学归纳意识。例如,教学《石头》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研究不同石头的大小、颜色和斑纹,引导学生在结果整理中挖掘不同石头特征的内在联系,深化他们对特定事物的理解认知。
2.挖掘事物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演绎意识
除归纳法外,演绎法也是科学研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研究手段。演绎法与实验法大同小异,旨在分析事物变化的具体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科学事实,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过程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科学演绎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教学“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相关知识时,由于课程涉及“小车运动”实验,因此教师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演绎过程中验证“力导致小车运动”的科学事实,深化学生对该课知识的理解。
3.挖掘事物相同特征,培养学生的类比意识
在探究陌生事物时,类比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研究手段。对此,教师应根据国家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要求,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类比意识,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陌生事物进行探究。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科学态度。
三、基于实验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法始终是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而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科学记录能力往往是确保学生科学探究结果正确的关键素养。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画图、表格等多种方式记录实验,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实验总结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模式,促进学生科学技能的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要基于STEM教育体系,结合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详细分析科学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不断从学生的观察素养、思维素养、实验素养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科学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兴凤.STEM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思考——以《空气的热胀冷缩》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8).
[2]李娟,陈典.STEM教育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策略探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9(6).
[3]梅笑漫,徐彩娣.小学全科教师视阈下高师科学教育体系的多元化构建[J].高教论坛,2017(10).
[4]张恺.小学科学教育体系和结构的设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0(5).
(特约编辑 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