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非正式学习辅助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12-21席静

高教学刊 2020年36期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大学英语

摘  要:从非正式学习理论维度,利用移动学习的泛在性特点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是实现英语教学信息化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繁杂的移动学习资源导致移动非正式学习存在效果低下、持续性弱、参与度低等情况。英语教育的决策者和实施者需要对大学生的移动非正式英语学习需求和倾向性有整体的把握和方向,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移动非正式学习辅助方案。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6-0110-04

Abstract: Based on informal learning theory, the ubiquitous nature of mobile learning makes it the effective way to carry out English information teaching. However, the great capacity of mobile learning resources leads to the low effect, low persistence and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mobile informal learning. To cope with the above situation, decision-makers and enforcers of English education should have an overall grasp of college students' demands and tendencies, and design different mobile informal learning assistance programs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students.

Keywords: informal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college English

一、概述

移动学习方式突破了当前传统的英语学习和教学模式存在的瓶颈,极大地拓宽了英语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被众多研究者认为是外语学习的未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泛在学习的日常化,移动英语学习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且具有很强的市场化效果,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是看不到的。南京大学的张璟玮等(2017)在对国内移动学习语言学习应用类App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外语学习尤其是英语学习手机App多达1121款,占有绝对优势和市场覆盖面,而以汉语学习为目的的应用仅有359款。可以看出,移动终端语言学习App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系统在实践中逐步得到了认可,学习者对移动英语学习的效果也普遍认同。

目前国内的移动英语学习的研究集中关注传统正式课堂教学研究,主要探究如何将移动学习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实践教学中,即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将移动学习与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相融合,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革。然而大数据时代的移动英语学习需要关注的是非正式学习,即移动学习辅助课堂教学,并不取代传统课堂。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大数据提供的海量学习资源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辅助和补充,结合移动设备无时无刻学习的泛在性特点,打造出沉浸式、自主式以及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式。

二、前期研究综述

(一)移动英语学习领域的相关研究

国内对于移动学习与教学领域的研究始于2008年,近十年的研究热度持续增高,研究关注点颇为广泛,包括移动技术、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翻转课堂等各个方面。笔者对中国知网以“移动学习”和“英语”为关键词的搜索,发现了从2008年到2020年发表的关于移动学习在英语学科方向的期刊发表论文有893篇。进一步利用citespace对这些论文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得出关于移动英语学习的关键词和中心度的分析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移动学习的出现频次高达335词,其他高频关键词可分为几类:英语教学与学习类(主要面向大学生、高职学生);课堂模式类(包括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等);移动设备类(包括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移动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等);英语语言技能与内容类(主要包括英语词汇、英语听力、英语写作,较少涉及英语口语、阅读、语法等)。高中心度关键词与高频关键词有所不同,有些关键词尽管出现频次较少,却有较高的中心度。比如移动技术作为关键词出现频次仅为4次,排序15,其中心度高达0.11,排序为第三。其他类似的关键词有: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微信公众平台和教学改革。综合来看,近年来移动英语学习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和高职学生,研究内容以课堂模式探究和构建为主,包括翻转课堂、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探究,研究角度主要针对英语词汇、听力、写作类,较少涉及到英语口语、阅读、语法等。

另外,根据Wu在2012年对国外移动学习元分析研究显示,2007~2011年的195项移动项目的研究类型分析中,多达58%的研究关注了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仅有32%的研究关注了移动学习的设计过程(Wu,2012)。可以看出,移动学习的相关研究主要表现为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将传统的网络在线学习平台转移到移动设备上,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开发出来的混合学习课堂。在这些教学研究中,移动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但不能体现大数据的容量大(Volume)和多样性(Variety)的特点,课堂内容和教学设计仍旧以教师为主,学生并没有从海量资源中进行自主选择学习的权限,这种情况下的学习数据并不能等同于大数据,而属于分析数据(learning analytics),確切地说应该算是“小数据”,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学习分析,对外语学习效果进行有效保证的手段。

(二)移动非正式学习领域的相关研究

国外在移动非正式学习辅助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如Lamy和Goodfellow(1999)提出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社交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效率。Thornton and Houser(2005)利用移动设备辅助英语学习,让学生利用微课在课余时间通过小屏幕浏览的方式,进行学习互动,研究发现该学习效果显著高于传统学习方式。Klimanova和 Dembovskaya(2004)的实证研究发现,利用社交软件开展的课外英语活动能够增加语言学习者接触目标语言的机会,使其口语能力得到提升。

然而在国内外语教学领域,移动非正式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移动技术应用于非正式学习的可行性和学习模式的构建方面,如李艳平(2012)对利用播客技术辅助听力教学的新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周云(2012)探讨了利用微博工具促进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模式;殷怡岚(2013)探究了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英语四级学习的促进作用;周晨蕊等(2015)探究了课后使用社交软件对小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效果。

当前国内外的研究在利用社交软件进行移动非正式学习方面已经初具规模,但都相对缺乏对移动App辅助英语学习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缺乏依赖基于分布式知识体系和网络社会结构的学习理论基础和支撑,研究角度不够系统全面。在实践研究上,目前国内的研究相对涉及范围比较窄,主要集中在利用社交软件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探究上,研究内容主要以听力和口语为主,缺乏对英语学习各层面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因素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究,研究角度较为片面,缺乏系统性。大学生在移动非正式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通过移动学习有效辅助大学生英语的非正式学习?教师如何通过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非正式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正式学习习惯?这些问题都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和关注。

三、移动非正式学习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及策略

尽管移动学习受到了外语界学者和研究者的普遍推崇,但移动学习并没有成为英语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甚至没有形成有效的辅助英语学习手段。相关研究也表明,很多学生缺乏搜索资源的方法和移动学习的策略,移动学习资源交互性差、无法契合学习者需求,管理系统功能难以发挥,缺乏元认知监控效能,这些缺点都导致学生迷失学习目标,最终使移动辅助学习失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或者学校的宏观调控指导就格外重要。具体来说,移动非正式学习一般具有如下的问题和难点,教学者在利用移动非正式学习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了解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

(一)学习资源过于繁杂,难以保证学习效果

大数据环境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容量庞大的学习资源,但这些资源过于繁杂冗余,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学生资源选择困难,对丰富的学习资源无法进行有效筛选和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移动学习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加强学生知识管理活动,提高学生知识管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海量移动学习资源中获取和过滤出有效信息,从而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网络,为构建有效的个人学习环境打下基础。

(二)知识碎片化导致浅层学习

移动式学习的微型环境导致大量的知识呈碎片化形式,分散的、缺乏体系化的知识导致学生呈现出快餐式的学习状态,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长时间停留在浅层学习层面,不能有效整合和内化学习内容和知识点,缺乏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网络学习理论(如联通主义理论、非正式学习理论),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分析如何通过移动环境建立学生对英语知识节点之间的连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動性和创造性,对分散的、无序的知识碎片进行归纳和整理,汇聚和整合碎片化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虚拟学习空间进行有效学习交互与应用,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状态。

(三)学生参与度和持续性不高

尽管大部分学生对移动英语学习资源都持认可态度,但在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评价系统的支持下,真正受益于这些资源的学生的人数寥寥无几。

针对这种现状,教师需要首先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反思,根据个人学习习惯、认知水平、学习需求等整合相关工具,调整学习策略,形成适合自己个性化的移动非正式学习方式。其次利用移动协作小组,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功能,进行知识分享与共建,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交互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主观学习意愿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低下

移动非正式学习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学习场所和学习形式,其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的效果将无法保证。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首先改变学生非正式学习的理念,介绍非正式学习的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非正式学习调控和协作的良好意识,养成良好的非正式学习习惯。其次通过帮助学生设定明确的并具有挑战性的个人和小组学习目标,加强学生有目的的非正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坚持和努力程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五)环境微型化、管理异步性无法形成有效监督与评价

大数据时代移动非正式学习的缺点在于拥有海量的教育大数据却无法保证学习者有效充分的参与,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碎片化和泛在化,使其学习分析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这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信息难以取得,学习过程难以跟踪,难以形成有效的学习效果的监督与评价。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利用协作小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共同体创设非正式学习氛围,调动教师的辅导和监督强化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形成虚拟网络和真实环境相融合的协作小组和自主学习的文化。另外,移动终端的不可见性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弊和数据造假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导致纯数据化的效果评价的信效度的降低。教师需要将虚拟数据评价与真实课堂评价有效结合起来,进行多轮有效性验证,以保证效果评估的可信度。

总体来说,移动非正式学习辅助英语教学的重难点在于资源的有效筛选利用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监督与评价。针对这两方面问题,利用网络虚拟学习空间,构建基于移动学习的协作学习模式,结合移动课堂管理系统,则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优化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参考下面的教学模式:

在资源筛选和利用方面,教师首先可以收集整理学生对移动英语App评分和评价,依据学生要求来筛选学习资源,其次通过建立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协作小组学习模式,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将学习资源以彩信的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是否阅读和下载的情况将自动反馈给管理系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这种模式下,学生既是推送者也是学习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同时扮演教师和学生两种角色,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深度。

在学习效果评估方面,教师需要首先建立学习测评部分,为了让学生自己和教师及时掌握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测评模块。学生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测试完成后显示测试结果并将测试结果存入数据库中,教师针对学生一段时间的测试成绩,给出不同的学习建议。同时,制定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定期评估移动学习的教学质量。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对教师及资源内容进行投票,教师随后可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学习资源选择。

其次是通过数据驱动的学生学习行为分析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具体途径是建立微信课堂管理系统,通过微信平台跟踪学生学习过程,依据学生的学习时间、阅览和创建学习资源的数量、参与交流与协作的数据和完成的学习任务,综合计算出学生的活跃度和参与度,结合学习测评结果,得出学习深度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结果。

四、结束语

移动学习为外语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其庞大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但这些资源的繁杂性和知识碎片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移动非正式学习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筛选和利用移动非正式学习资源,教师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协作小组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学生知识管理活动,提高学生知识管理的能力,系统性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网络,从而构建有效的个人非正式学习环境。

另一方面,利用移动设备辅助大学英语的非正式学习,需要系统化和可行性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育者需要在充分掌握联通主义、非正式学习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加强社交软件辅助下移动非正式学习的规模应用,在实践研究中对移动学习模式和规律进行反思、评估和优化,构建基于社交软件协作小组的个人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种适合移动环境的学习策略和工具。同时教师也需要构建多维度的移动非正式学习评价体系,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促进学生的参与度和持续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移动非正式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满足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信息化教学需求,并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通过对移动英语非正式学习的深入分析和模式构建,形成符合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非正式英语学习模式,将有益于促进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信息化进程,协助大学生英语学习者有效达成自主性、个性化和终身化学习。

参考文献:

[1]Wu W-H, Jim Wu Y-C, Chen C-Y, et al. Review of trends frommobile learning studies: A meta-analysis [J]. Computers &Education,2012,59(2):817-827.

[2]Lamy, M.N., Goodfellow, R. Reflective Conversation in the Virtual Language Classroom[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1999,2(2):43-61.

[3]Klimanova & Dembovskaya. Cell Phones in Task Based Learning: Are Cell Phones Useful Language Learning Tools?[J]. ReCALL,2004,16(1):71-84.

[4]Thornton, P., & Houser, C. (2005). Using mobile phones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Japan[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1:217-228.

[5]張璟玮,晋源.我国移动终端语言学习应用软件现状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22-29.

[6]李艳平.利用播客技术构建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一项基于移动语言学习理论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5):68-72.

[7]周云.基于微博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00-105.

[8]殷怡岚.微型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四级移动学习研究——一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证研究[J].科技视界,2013(09):56+126.

[9]周晨蕊,孙众,沈海娇.基于移动社交的小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效果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08):87-9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社交软件和移动APP的非正式学习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编号:GH-1802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席静(1977-),女,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学科教学、课程与教学论、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大学英语
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三本院校英语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