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读课文设计探究
2020-12-21王群慧任强
王群慧 任强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意区分“教读”“自读”两种课型。通过对八年级上册自读课文编制的分析,发现自读课文的编写有三个特点: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巧设助读,提示引导;层层递进,延伸课外。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区分课型,把握教学尺度;注重方法运用,落实学生本位;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课外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编写特点;教学建议
统編初中语文教材变“略读”为“自读”,课型区分更加明确。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介绍统编本语文教材时多次提到两种课型的区分。余映潮也认为,变“精读”为“教读”,变“略读”为“自读”是统编语文教材编辑思想的一个重大变化。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明确标出的自读课文有8篇,第一单元中的5篇新闻阅读按教材的要求主要是以自读为主。那么,八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自读的课文就共有13篇。拟通过对八年级上册自读课文编写特点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统编教材自读课文编写特点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各单元的阅读课文由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组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教读课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由此可见,自读课文强调学生“用”阅读方法自己去读。
(一)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自读课文的教学关注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即将教读课文中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的阅读中,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把在教读课文中学习到的语文要素有效地迁移到自读课文的阅读中。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从中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这个单元的4篇文章都采用他人记述的形式,学生学习教读课文《藤野先生》和《回忆我的母亲》时,教师讲解了阅读回忆性文章的阅读方法;在学习自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读课文的提示,将教读课文学习到的方法加以迁移运用。
(二)巧设助读,提示引导
助读系统也叫导学系统、提示系统,指的是“对学习的要求,重点和方法的提示,对某些疑难问题的诠释,对相关问题的引述等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内容丰富,主要有单元导读、预习、注释、插图、旁批、阅读提示等,注重引导提示,且因选文差异进行不同设计。
通过研读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发现,旁批是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一大特色,主要采取随文设置、分布文本一侧的方式,形式主要有问题启迪型、概括提炼型、提示引导型;阅读提示也是自读课文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文末呈现,包括赏析文本、读法指导、课外读物推荐三个部分;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还有不拘一格,随文设计的特点,如《列夫·托尔斯泰》《散文二篇》《蝉》有注释、旁批、阅读提示,《美丽的颜色》《昆明的雨》《梦回繁华》只有注释、阅读提示,而《与朱元思书》《周亚夫军细柳》有阅读提示(阅读提示提至文本之前)、注释,还有教读课文才有的练习系统——思考探究。除《散文二篇》外,其他7篇课文都有各种插图。这说明此次统编教材编写更具灵活性。
(三)层层递进,延伸课外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自读课文助读系统的设计呈现层层递进的特点。如在二、四、五单元中,分别有2篇自读课文,第一篇的助读系统由注释、旁批和阅读提示构成,第二篇的助读系统只有注释和阅读提示,没有再设置旁批。旁批是学生自行阅读的指路灯,可以适当减少学生自行阅读的压力。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更多的是靠前期的方法积累,将阅读经验真正落实到阅读实践。这样逐层递进的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积累阅读方法与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温儒敏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态度,学习阅读方法,进而愿意并能够在课外自行阅读大量书籍。因此,自读课文在阅读提示中往往会随文推荐相应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美丽的颜色》推荐《居里夫人传》,《散文两篇》推荐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等。可以看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强调逐层递进的学习和课内外阅读的沟通。
二、自读课文编写的教学启示
统编语文教材中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设计用意不同,教师运用新教材时要结合其编写理念进行教学实践的创新,把握自读课文的教学重点。
(一)注意区分课型,把握教学尺度
目前自读课文教学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自读课文教读化”,自读课上成教读课;一种是“自读课文变成学生自己读”,即任由学生自己阅读,与课外阅读无异。
把自读课上成教读课抹灭了教材编写的意义,打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如若教师一直热衷于精讲精读,学生在课外自行阅读时便可能会感到手足无措。叶圣陶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自读课文就强调“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助读系统,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自主阅读。
反之,自读课文放在课内,自然需与课外阅读加以区分,强调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全程放任不管。王荣生先生就极力提倡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他认为学生初次感悟文本,与教学点所要求的高度会有一定的落差,学生自己无法跨过,正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这种思想对于自读课文的教学极具启示意义。当前的自读课文教学教师要适度引导,让学生自行实践,不过分参与,也不放任其自行解决。
(二)注重方法运用,落实学生本位
新课改强调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就课外阅读和应试而言,学生面对的文本是没有助读系统的,所以自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是使学生将阅读方法内化于心,运用自如。
教师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借助旁批与阅读提示等助读系统进行,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助读系统的编写,以期在其面对没有助学系统的文章时也能有序进行阅读。以肖培东老师执教的《一颗小桃树》为例。肖老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解决简单的“旁问”,难的部分再进行帮助;其次,通过提问“哪一处旁批在提醒我们阅读本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有关散文阅读方法的旁批;最后,紧扣旁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引导学生归纳主题,体会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效利用了教材中的旁批,而且使学生对旁批的类型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温儒敏先生强调:“教材只是一个辅助,而不是固定模版。”因此,教师在执教自读课文时要结合教材,也要超越教材,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强调阅读方法的运用。
(三)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课外阅读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在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后都介绍了相关的课外读物,还设有课外古诗词诵读与名著导读,力图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因此,教师在进行自读课文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其进行课外阅读。笔者参与淮北师范大学“国培计划”活动,听袁爱国老师教授《蝉》一文。《蝉》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教材的名著导读内容。袁老师的这堂课对作者法布尔、法布尔的科学精神、《昆虫记》的写作特点进行了延伸介绍,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这本科普作品的阅读兴趣,促使其在课外能踊跃尝试阅读。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要结合学情进行取舍,不要期望学生将教材推荐的课外文本全都阅读消化,不要增加学生的阅读压力和阅读负担。
总之,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统编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编写特点,明确自读课的教学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运用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其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参考文献:
[1]余映潮.统编教材运用策略之五:落实自读教学——谈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自我训练(65)[J].语文教学通讯,2019(14).
[2]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精品课程项目“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7jpkc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群慧(1998— ),女,安徽省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任强(1966—),男,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育学、中国文学和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