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0-12-21王红胜黄应娥吴慧
王红胜 黄应娥 吴慧
摘 要: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商业的融合,构建起数字经济下的未来商业新场景。互联网+背景下,综合院校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融入新场景的应用体系中,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从商业新场景需求、学生学习需求、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和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等多层次、多角度提出人才培养新方向、新思维,探讨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新场景;校企协同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5-0164-04
Abstract: Fusing traditional business and emerging technology such as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loud computing, blockchain, builds a new business scenario in the future under the digital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plus, comprehensive colleges how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e it into the application system of the new scene, stimulate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duct design major of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paper discusses the new path and mechanism of talent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business scene demand, student learning demand, online and offline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Internet plus; design maj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scene;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近年來,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迫在眉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号召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高等院校作为整个经济社会的人才摇篮,不断为创新创业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提供智力支撑。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2]2018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由此,专创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逐渐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双创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所谓“专创融合”,既要体现“专创融合”之“专”,即将专业知识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夯实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培养出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型人才;又要体现“专创融合”之“创”,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培养出敢于突破“旧”限制、创新进取的开创型人才。因此,探索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当下国内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新场景应用模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3],其本质在于在原有思想、理论、制度等基础上,提出更加新奇的奇妙构想以及更加有效的解决路径,以此来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业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基本方式,其本质在于以创造商业价值为目的,创建企业组织并发展组织,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创新是创业最根本的基础和灵魂,创业是创新的落地体现和价值延伸[4],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彼此推动,共同成就。可以说,没有创业,创新的价值无法落地转化为实际的成果,而没有创新,创业就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无法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生产活动。
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和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举措[5]。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强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6]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现行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下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的问题,未能较好发挥其创新精神、提升其创业能力,高等院校校内教育“所给”与市场外部环境创业“所需”无法深度匹配。研究和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品设计专业是一门集人文艺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然而当前的专业课程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出综合院校学科优势背景相结合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第六学期、第七学期黄金时间的优势,也未能充分凸显出产品设计专业的创新性与实践性特征,尤其是在专业项目课程设计层面,课程目标较为模糊,与社会深度接轨困难,整合资源优势欠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方式单一、有限,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转换、实践能力提升造成了诸多问题:
其一,课程设计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课程设计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可以从更高的层面统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中的创新能力,而创业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创新,还必须具备团队协调、组织,对财务、工商、税务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应用;其次,市场调研与开拓、投资与融资更需要专业化运营,目前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充当了全能角色,无法发挥其专业优势和精准运用,更发挥不出学校的综合型特色优势。
其二,专业教育内容较为单一。目前产品设计专业教育内容单一,主要局限在人文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传统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范围和应用范围,未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缺乏对创新、协调、实践、组织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单一的专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的知识头绪杂乱、不利于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而且被动接收知识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学习兴趣低,思考深度浅。
其三,专业的融合和跨度存在壁垒。双创教育涉及跨学科的综合应用,产品设计专业尤其强调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实践能力,要求产品设计专业的同学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创新、实践、组织等综合素质,这对于当前高等院校以单学科专业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长期形成的专业壁垒为双创团队不同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和有机融合增加了阻碍,短板效应凸显,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
其四,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渠道。成功将成果转化,是创新创业真正成熟和落地的重要标志。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所设课程不具备有效的成果转化渠道,也缺乏市场应用对接环节,对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而言,如何提供行之有效的渠道和环节,将学生的创新作品转化为创业成果,并实现其创业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是双创教育亟需改善的薄弱环节之一。
其五,考核评价体系单一。当前,包括产品设计专业在内的多数专业教学考评由任课教师一人担当,这引发了多方面的弊端和不足,既会造成学生所受教育领域单一,知识面不足,同时欠缺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氛围不足,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双创教学效果,也相当程度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在第七学期中的专业项目设计课程中,必须将与企业的浅层次“联姻”升级为深层次融合。
其六,未能形成长效机制。为确保专创融合教育的有效开展,当前我国多數高校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展,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和模式基本未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缺乏可持续性,为双创教育的长期深入推进增加了障碍。
三、互联网+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当前,产品设计专业乃至国内高校大多数专业都客观存在以上问题,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突破点便在于攻克这些难点。笔者结合近年来国家与地方相关政策、社会背景与发展趋势以及高等院校现状和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从以下八个角度提出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机制,且这些新路径和新机制均满足四个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即专创融合教育需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应用人才作为最终导向,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综合素质;二是有效性原则,不仅要追求“有效”,还要追求“高效”,最大程度地减少无用功,寻求高质、高效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三是可行性原则,即专创融合教育必须在执行层面具备高度可操作性,否则即使是再好的措施也只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无法得以落地实施;四是长效性原则,即所有新路径和新机制不仅要坚持导向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还应确保导向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一)构建系统化、多学科的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的重要载体,完善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对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就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而言,一是要加强与“双创”相关的课程建设,开设具有本院系特色的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并在专业课程之外,补充创业理论课程和企业运营管理课程,帮助学生打好双创理论知识基础;二是要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传统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培养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深挖其实用价值,提升学生创造能力与竞争实力;三是要整合全校资源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科交叉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建设有机交叉、优势互补、科学合理的双创课程群;四是学习过程化考核和学习成果考核并重,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考核内容,与其他考核内容共同构成最终成绩。
(二)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授课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线上教学逐渐兴起,成为信息时代“互联网+教学”的新兴教育形态[7],具有教学形式丰富、时间空间自由、学习方式灵活等诸多优势,是当下及将来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模式。一是要拓宽教学渠道,充分发挥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相互融合,通过微课、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并通过线下同步教学监测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二是要引入多元师资,提升双创教学质量,针对双创教育的实践性特征,除本校优秀师资外,聘请知名校友、成功企业家、专业人才等做客线上课堂担任双创导师,传授双创相关经验,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实践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