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全面开放新格局探讨

2020-12-21李世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双循环

李世兰

[提要]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科学实践和升华,是新时代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动作为。在我国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探讨如何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形成双循环背景下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双循环;全面开放;开放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9月2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然而,当前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和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全球化终结论”、“中国脱钩论”、“外资撤资论”等各种言论喧嚣尘上,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日益严峻复杂。2020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提出“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认识全面开放新格局面临的新形势,如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

(一)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中央层面的相关论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发展开放型经济,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互接互补。”这是 “开放型经济”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随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更进一步提出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2015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下同),对新形势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做出了全面系统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由此可见,开放型经济的建设正从政策性调整向体制性改革演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的对外经济形态经历了从对外开放到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再到開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转变。现阶段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科学实践和升华。

(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政策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建设国家经济特区到国家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从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沿海逐步推进阶段(1978~1994年)。这一阶段的政策导向主要是进口替代和鼓励出口,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解决本国的“双缺口”问题。对外开放理论中的新构想—国际大循环理论,我国在国际分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同时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以及引进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以此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储蓄缺口”以及“外汇缺口”双缺口问题。

第二阶段是纵深发展阶段(1994~2001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政策导向以出口导向为主,重点在于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带动出口。一方面我国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大量吸引外资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引导外资生产的产品进行出口;另一方面积极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大转移,根据比较优势分工理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

第三阶段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阶段(2001~2008年)。随着中国加入WTO,根据中国入世承诺,我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金融等各领域开始全面自由化,我国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进一步调整法律法规全面与国际规则接轨,尤其是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重要标志,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第四阶段是构建以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阶段(2020年至今)。这一阶段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投资秩序和国际分工生产体系面临着重构,对外开放的方式和目的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开放型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点举措与面临的新形势

(一)理解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几个维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规划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路线图,推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具体内容包括: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贸易强国建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和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

那么,如何理解全面开放新格局呢?第一,从重点上看,全面开放新格局体现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尤其要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合作的质量和效益。第二,从布局上看,全面开放新格局体现坚持沿海和内陆开放相结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结合,优化对外开放布局。第三,从方向上看,全面开放新格局体现为更高水平的双向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尤其侧重“走出去”的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第四,从产业上看,全面开放新格局体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相结合,尤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第五,从制度上看,全面开放新格局体现为先行先试与全面推开相结合,尤其提出要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自由贸易港将是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一个新的制度高点。

(二)全面开放新格局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是基于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新判断和新要求。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发展环境和地缘政治态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加剧,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格局和秩序面临重构,尤其是疫情冲击下发达国家开始转向“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的经济循环模式。在新型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的新形势下,中国角色必须发生转变。中国主动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充分体现了历史转折关头的大国担当,将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作用,为全球化进程注入新的动力。

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发生新变化,工业化发展水平和世界产业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我国对外开放的条件和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中国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新经济发展模式倒逼调结构、转方式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性因素尤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十三五”时期亟须以新一轮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来适应新常态,以全新的开放和一体化来拓展新经济发展空间。习近平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际上就是顺应了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趋势,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更高要求。

三、双循环背景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路径探讨

(一)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生产和分工体系。“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建设是统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框架、新任务的集中体现,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將面临新的任务和重要合作机遇,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成为平衡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促进本国标准和品牌走出去,通过与沿线国家合作,提升本国国内产业价值链,构建“以我为主”的国际生产和分工体系。

(二)以现代化产业集群为载体,建立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一是集中优势资源,以京津冀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为依托,提升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强化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加强和周边地区如东北亚、东南亚、东盟等的合作,构建安全高效的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三是加快建设以5G、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全球产业链提供一流的营商硬环境。

(三)加快核心产业技术创新,补齐国际产业链体系高端环节短板。一是针对我国核心技术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加快国际产业链高端的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加强核心产业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加大我国核心产业研发自主创新力度,弥补我国在生产和供应链高端环节薄弱的短板。二是加大对关键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形成关键产业链领域的集群优势和规模优势,加强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提高应对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能力。

(四)以自贸区和自贸港等开放平台为突破口,完善对外开放制度建设。一是对外加快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重点关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超级自贸区的签署和发展动向,加快与日本、韩国、英国及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投资贸易协定谈判,提高中国在经贸投资规则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对内以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为突破口,以制度创新促进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和便利化,深化政府管理方式改革,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规则对接等方面先行先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三是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增强高端要素集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Z].2015.9.17.

[2]广东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6.

[3]广州市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Z].2016.

[4]曹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N].人民出版社,2016.

[5]迟福林.二次开放:全球化十字路口的中国选择[N].工人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开放型经济双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张明: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双循环战略下我国化肥业发展的思考
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浅析赣江新区给南昌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