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公学的内地办学实践及其意义
2020-12-21邢永民姬梅
邢永民 姬梅
摘 要:新中国建立伊始,随着西藏和平解放事业的逐步推进和开展,西藏社会教育也蓬勃兴起与发展。中央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内地办学”的战略构想,并在多方的努力下,创办了西藏公学。其以培养民族干部与增进民族团结为旨要,积极发挥内地办学的地缘优势,举办不同层次的文化知识速学班,广泛开展自然、人文科学知识宣讲,推广汉、藏语文教育及识字扫盲活动,激发和培养了藏族同胞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涵育了丰厚的西藏红色文化基因,促进了西藏各族民众文化知识的普及,并独具一格,特色鲜明,开创了内地办学与学校教育并轨的新模式,探索了发展西藏社会教育,乃至民族地区现代高等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西藏公学;内地办学;社会教育;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35-0022-05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eaceful liberation of Tibet region, enterprises gradually are advancing and developing, the social education also emer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hinese establishment beginn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sely proposed "Inland school" strategy, and organized Xizang Public school in every way diligently. Schools is to cultivate national cadres and enhance national unity. They play a role in mainland school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cultural knowledge training class are finished. The humanities knowledge, promotion of Han, Tibeta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literacy activities are conducted. All these inspire and cultivate the Tibetan compatrio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atriotism, the rich red Tibetan culture gene, promoted the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th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the unique and distinctive culture in Tibet. They create a new mode of education on the mainland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ducation in Tibet.
Keywords: Tibet public school; inland school; social education; eed gene
西藏公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祖国内地兴办的第一所西藏现代教育学校,是当时西藏大力推行社会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干部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西藏现代高等教育肇始的薪火之源。上世纪50年代,由中央政府牵头,西藏工委协同,创办的一所居于渭水之滨、古都咸阳的西藏公学,虽在名称与形式上,仅存有了八年的时间(1958-1965年),但在其后续的西藏民族学院(今西藏民族大学),涵养公学初心,堅守办学使命,继往开来,彰显特色,逐步完成了由社会教育(成人教育)、干部教育到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蜕变,实现了为西藏培养民族干部到综合性文理兼并的民族高等教育的跨越,对西藏现代教育发展与办学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扎根关中腹地,发挥内地办学的地缘优势,将民族干部培养与社会教育普及并轨合流,并把培养民族干部视为崇高使命,积极践行与推动西藏社会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对西藏各族民众的教育扫盲、社会改造、反分裂教育以及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见,在现代西藏教育史上的“西藏公学”现象,不仅是历史时期西藏社会教育普及,乃至西藏民族高等教育发微的拓荒之举,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在西藏推进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历史背景之下,对西藏早期民族高等教育的一次伟大实践与探索。
一、西藏公学的创办与内地办学思潮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央治藏方略的调整和西藏各项建设事业的逐步推进,教育始业,方兴未艾,由此萌发的“内地办学”思潮,成为西藏社会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西藏公学,流转迁徙,屡次择址,最终举帜千里,扎根关中腹地,肩负了特殊的历史使命,涵育了丰厚的红色文化基因。
新中国诞生之始,随着对西藏和平解放事业的逐步推进与开展,其民族教育事业也日渐成为中央政府经营西藏的重要战略构想之一。基于西藏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文化心理以及当时的复杂局势,要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与藏族僧侣民众的关系是最为紧迫的问题。为了切实有效解决西藏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中央政府对于西藏的民主改革仅做间接的准备工作,即由最初既定的“开拓式”治藏理念,逐步转变为“内缩式”的经营方略。由此,如何在西藏各族民众当中大力开展社会教育,宣传科学文化知识,推广汉、藏文字的扫盲活动,增进民族团结,培养民族干部,以及前期藏族学员的安置等事宜,都成为西藏有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纵观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关西藏民族教育发展的基本史事,西藏“内地办学”思潮的出现与形成,主要历经了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即1950-1956年间“以藏区为主,内地为辅”的办学探索和1957年以后的大规模迁徙内地的办学实践。
(一)“以藏区为主,内地为辅”的办学探索
隨着对西藏和平解放事业的逐渐推进,其教育事业开始了尝试“以藏区为主,内地为辅”的办学探索。1950年,由政务院(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指出:“为了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从中央至有关省、县,应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对于西藏地区理应“依据西藏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西藏的民族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2]。同时,中央政府对于西藏最初发展教育事业,一再强调民族干部培养与经略西藏的互动关系,以大量培养藏族干部和发挥藏族同胞的积极性最为重要[3]。即要结合西藏的实际,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以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序开展文字扫盲运动为主要任务,逐步实现全面的社会教育。由此,西藏的办学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先后有1951年建成的昌都初小,1952年建立的拉萨小学,以及1956年设立的拉萨中学等教育实体机构应运而生。其在以本土(区内)为主要阵地的前提下,坚持在内地不间断地培养一定数量的藏族学员的并举办学方针。比如1950年中央在北京举办藏族干部学习班,开展部分藏族干部在内地培养的试点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此之后,这种在“内地办学”的倾向更趋明显,并且出现了由中央政府政策引导的明显变化。比如,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先后作出《关于选送藏族青年到内地学习、参观的决定》和《关于大力培养藏族干部的决议》等文件指示[3]。此举,不失为“内地办学”这一趋向更加明晰的生动例证。总之,在1950-1956年间的“以藏区为主,内地为辅”的办学探索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以西藏昌都初小、拉萨小学以及拉萨中学等为主体,并且坚持在北京、兰州等内地培训藏族学员的办学特色。毋庸置疑,这一办学格局的渐成,亦是“内地办学”思潮之萌发的滥觞。
(二)以西藏公学创立为标志的“内地办学”思潮
自1956年以来,西藏上层的反动农奴主势力更为活跃,不断阻碍民主改革、农奴解放,并且外联帝国主义,大肆搞分裂活动,更为甚者在拉萨等地区反复滋扰闹事。由于西藏复杂的时局形势,自中共西藏工委成立以来,做出在西藏大量吸收培养藏族干部的重大决定。是年,就在西藏吸收了近万名农牧民子女进行教育培养,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如何安置这一大批藏族学员以及今后西藏办学去向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正是在这种现实困窘之下,却反而有力推动了“内地办学”思潮的萌发与兴起。而这一办学思潮由蓄势萌发到蓬勃兴起的标志性事件,则是1957年3月5日,中央决定对这批近万名的藏族学员选送到内地进行培训,为将来的民主改革准备干部。自此,在西藏掀起了一股“内地办学”的热潮。1957年6月,中共西藏工委上报中央并获批准在内地开办西藏团校和西藏公学,旨在培养藏族学员,提高藏族干部整体素质,为将来的民主改革做准备。正是这两所学校在内地的应时筹建,拉开了西藏大规模迁徙内地办学的序幕。从相关文献资料来看,在这一时期的“内地办学”热潮中,当时藏族学员遍布青海、四川、甘肃、陕西等四省区,涉及雅安、成都、西宁、山丹、兰州、虢镇、西安、咸阳等8个市县(区)。为了找寻一处具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办学场所,以致举帜千里,迁徙不定,办学足迹先后历经川、青、陕、甘等省区,自巴蜀山地、河湟谷地、山丹草原、兰州河谷、关中腹地,都留下了在内地办学的足迹。而这种迁徙不定的办学状态,最终以西藏公学在陕西咸阳的创办为标志。自此,使得西藏大规模迁徙内地的兴学事业,逐渐走上了正规的办学道路,而这次“内地办学”思潮中最有影响的就是西藏公学的创办,使得“几千人回内地学习,这是西藏一大革命,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4]”。
二、西藏公学的社会教育
西藏公学在内地的办学实践,是基于西藏特殊的时局发展势态,主要以保存基本干部力量,培养民族干部,为将来民主改革作准备,并结合西藏的教育现状,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大力推广汉、藏语文教育及文字扫盲活动,普及广大藏民同胞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学定位,以及在内地办学思潮的推进下,使得西藏公学的社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力开展识字扫盲的教学活动,推广汉、藏语文教育
在公学最初的“边筹建、边办学”期间,所接收的藏族学员多为农民出身,不识汉字,不懂汉话,并且能略通藏文和识读字母的学员为数甚少。为尽快适应汉、藏文教学和政治思想教育的迫切需要,公学结合藏族学员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通晓藏、汉语文教师,坚持“先汉文,后藏文”的教学原则,采取“大搞运动式”的教学方法,在藏族学员中全面开展识字扫盲活动。同时,引进与配备业务素质较强的民族教师,实行分层次教学,制定开班计划、授课大纲,编写内部教材,并按时开班上课。具体而言,公学开展大规模的汉文识字扫盲活动,主要是针对汉语文的识字扫盲,重在汉语的拼音认读和汉字运用方面。为能在短期内取得有效成果,创造性地采取“大搞运动式”的单科突击的速成教学法。这一识字扫盲教学活动,自成体系,通过三个阶段的“学习运动”来单科突击,以期逐步过关[5]。对识字扫盲班的授课方式,尽量采取形式多样,生动丰富,且藏族学员易于吸收的方式方法。汉语文教师还自编识字教材,组织学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丰富词汇,举办“文章朗读评讲会”等学习活动,借以提高学员的汉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此外,公学在大力开展汉文识字扫盲活动的同时,也注重对藏族学员进行本民族的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不仅推广了藏语文教育的普及,而且大大增进了藏、汉同胞之间的了解与互信。
(二)向西藏广大学员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广泛开展人文科学知识宣讲
向西藏广大学员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广泛开展人文科学知识宣讲是公学推行社会教育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公学在办学方针和任务的规定中,明确提出学员在五年的学习时间里,其中前三年以文化学习为主,主要包括自然常识、算术等科目[6]。由于学员当中80%以上为出身于农民家庭,多为“藏、汉文”双盲生的实际情况,公学又提出文化教育以藏文、汉语文、算术为主课,以自然科学常识为辅,广泛开展“树文明、讲卫生、爱清洁”的科学知识宣讲。同时,为能在短期内有效开展自然、人文科学知识的讲习活动,公学结合藏族学员之前的职业及身份复杂,年龄相差悬殊,文化基础不均等特点,采取分层次教学法。比如,在第一期学员中适当开设小学的文化课;第二期学员按文化层次之别,分编为一、二、三类和藏文班。其中一、二、三类各班先开设语文、音乐、体育、卫生等课程,课程设置最先以“先学汉话,后学汉文”的原则[7]。此外,组建多个涵盖自然与人文学科的教研组,以便授课教师能集中精力做好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与广泛开展人文科学知识的宣讲。随着学校学科教研组的成立,也为西藏公学由社会教育向专业教育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员的社会实践
鉴于当时西藏特殊形势的需要,公学始终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民族干部,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公学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政治教育方针应着重阶级教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观的教育,树立学员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前三年主要进行阶级教育,党的民族政策、爱国主义和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后两年可适当增加中共党史、社会发展史和西藏社会情况、阶级分析等课程内容”[8]。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整个学制当中,并且对前后两个学制段的学习内容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具体而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融入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此期间,先后组织教研人员编写了一批思政教育类的学习资料,主要涉及民族政策、民族团结,以及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成为公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在学员当中适时开展阶级教育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在课堂上,思政教师的授课注重联系西藏实际,采取回忆、对比、控诉等形式,激发学员的阶级觉悟。此外,为贯彻“勤工俭学”的教育方针和发扬“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公学对学员的社会实践教育尤为重视,使之成为社会教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在公学的教学实践中采取了政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文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劳动与生产技术相结合等教学方式,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注重教育和劳动结合,培养学员艰苦奋斗作风,以此实现公学的社会教育在社会实践层面的既定教学目标与任务。
三、西藏公学创办的历史意义
西藏公学创办以来,坚持内地办学的宗旨,并积极推行西藏社会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体现了公学特殊的历史使命感与现代西藏文化教育的自觉。公学虽在名称和形式上,仅存有了短暂的八年时间,但对于现代西藏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西藏社会变革、民族文化传承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结束了流徙不定的分散办学状态,开启了内地办学的新局面
西藏公学创办于西藏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时成为“内地办学”思潮下,内地办学的分水岭与标志性事件。自此,结束了流徙不定的分散办学状态,开启了内地办学的新局面。纵观西藏在当时客观环境与现实困境之下出现的“内地办学”现象,是现代西藏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追本溯源,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西藏就已经开始了“以藏区为主,以内地为辅”的办学探索;而后,隨着时局的紧蹙,经略西藏方针的改变,却掀起了一股“内地办学”的热潮,办学足迹一时遍布青海、四川、甘肃、陕西等四省区,涉及雅安、成都、西宁、山丹、兰州、虢镇、西安、咸阳等8个市县(区)。但是其办学之路甚为艰辛,备尝分散办学之疲。加之物资供给困难,学员教育管理缺乏,出现思想波动等问题。而公学在陕西咸阳的创办,彻底改观了因学校场地受限、校舍空间不足、交通不便等基础条件极为简陋的分散办学现状。随着咸阳校址的择定,先后将分散在甘肃山丹、宝鸡虢镇、西安徐家湾等地的学员陆续集中到咸阳校区。总之,无论是从地缘条件,还是从学缘优势而言,公学在陕西咸阳的创办,既具西藏深入内地办学的鲜明特色,又赋予了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开启了内地办学的新局面。其结束了居无定所,迁徙不断的分散办学状态,使得西藏大规模迁徙内地的兴学事业,从此走上了正规的办学道路。
(二)大力推行社会教育,促进了西藏广大民众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
社会教育之谓民众教育或通俗教育。其具有“开民智”“鼓民力”“新民说”“改造国民性”等启蒙思想的特征,并赋予时代内涵与意义的教育学说[9]。公学大力推行社会教育,对广大藏族同胞进行识字扫盲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其在内地办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也是中央政府经略西藏必须要解决的首要社会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伊始,位居青藏高原腹地的广大西藏地区更是极具战略地位,成为中央政府长期巩固与建设的重要边陲之地。但与内地相比,西藏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教育水平颇为滞后,而普及西藏各族民众的文化教育,提高藏族同胞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激发和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和爱藏爱国情怀,以期成为将来西藏民主改革推进所需要的合格公民或民族干部,已成为公学最重要的办学任务与教育工作,且刻不容缓。为此,公学根据实际情况,“因学施教”,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并深入学员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以期通过灵活多样、案例丰富的教学方式积极推广社会教育。同时,采取大搞运动的方式,以单科突击为速成的教学方法进行识字扫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总之,公学大力推行的社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藏各族民众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可见,推行社会教育为普及西藏广大民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西藏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力推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公学大力推行社会教育,激发和培养了广大西藏各族同胞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公学的社会教育是在西藏时局紧蹙的形势下进行的,故而开展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理应是当时最为重要的事情。比如,1959年3月20日,西藏反动上层全面发动叛乱,公学在全校开展平息叛乱的政治教育,使学员的阶级觉悟大为提高,纷纷要求返藏参加平息叛乱,而在此次平叛改革中,学员们展示了较高的政治素质,为维护西藏的安定团结,做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10]。
(三)激发了西藏各族民众的文化教育自觉,探索了发展民族教育的新思路
上世纪50年代,公学秉承以开展西藏社会教育与民族干部培养的办学旨趣,成为西藏推行内地办学实践的重要阵地,成为西藏现代文化教育自觉的重要源发地,也成为西藏现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微的拓荒之举。处于民主改革之前的西藏社会,文化教育面貌较之内地而言,各族民众文化素养极为缺乏与不足,尤为出身于农牧民家庭的广大藏族同胞,更是多为不识藏文,不懂汉语的“双文盲”。可见,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西藏社会文化教育滞后于内地,亟需开展一场普惠于西藏的社会教育活动。对此,公学一则遵循培养民族干部的办学宗旨;二则积极探索如何推行社会教育,促使西藏现代文化教育的自觉,以及如何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在公学所培养的学员当中,或有投身西藏的革命与建设,或有升学继续深造,成为西藏文化自觉的先行者。总之,这种体现于内地办学和社会教育并轨的新模式,为西藏民主改革的顺利推进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干部,为西藏教育程度不均衡的各族广大民众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甚至为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产生了重要的文化影响,散播了文化教育自觉下的民族团结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使得“内地办学”的理念与实践,在普及文化教育、改造西藏社会、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有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同时,公学不仅在民族干部培养、社会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西藏现代民族高等教育的发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其具备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性质[11],成为探索和发展西藏现代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拓荒之举。诸如在1959年开始藏文专修科,标志着西藏高等教育开始起步与现代化运动的开始[12],又于1960年制订《专业教学规划草案》,开始了专业教育的探索,为西藏现代高等教育在西藏与内地两个地域空间并举办学的地理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结束语
西藏公学诞生于西藏和平解放初期和民主改革前夕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内地办学”思潮的推动下,涵养了中国公学的红色文化基因,担负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西藏大力开展社会教育、增进民族团结与进步以及培养少數民族干部的特殊使命,为西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追本溯源,其继承了党的优良的革命传统,承袭了近代的公学精神与办学模式,创造性地发挥了内地办学的地利优势,成为继中国革命公学、陕北公学之后[13],由中国共产党在内地创办的又一所新型大学,也成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体现了基于民族团结、治边兴藏、边疆稳固的治藏方略。同时,公学的应时创办也是基于西藏复杂时局发展的历史使命与现实需要,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对于西藏现代民族高等教育探索的生动实践,也成为西藏“内地办学”思潮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项办学实践活动,从而开启了西藏社会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的序幕。总之,公学不仅为新西藏建设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增进了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探索了具有西藏特点的新型大学的开端,并先后塑造出了中央治藏缩影、西藏教育母机、西藏人才摇篮、藏学研究重镇和西藏文化交流窗口等多种媒介形象[14],对于西藏现代高等教育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西藏的民主改革[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88.
[2]旦增.当代西藏简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88.
[3]西藏民院校史编写组.从西藏公学筹建看中央对西藏现代教育的关注[J].民族教育研究,2000(01):52-55.
[4]李世成.西藏民族学院校史(1958-1998)[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04).
[5]汤化陶.西藏公学多快好省地进行汉语、文教学的经验[J].民族研究,1960(05):6-11.
[6]西藏教育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志·教育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485.
[7]李世成.西藏民族学院校史(1958-1998)[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19.
[8]白云峰.忆西藏民族学院前身:西藏公学的筹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3):15-20.
[9]方光华,等.西北联大与社会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2):87-92.
[10]牛锦华.回忆创建西藏团校始末[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03):21-28.
[11]王学海.西藏现代高等教育起点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02):54-60+124.
[12]杨小俊.西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28.
[13]陆继锋,等.陕北公学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高等教育探索[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04):85-88.
[14]王东红.西藏第一所高校的媒介形象——《人民日报》中的“西藏民族学院”[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4(05):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