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0-12-21王嘉琪呼闯营
王嘉琪,呼闯营
(1.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江苏 苏州215131;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消化内科,江苏 苏州215004)
结直肠息肉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由于具有“腺瘤-癌变”的发展规律,早期内镜筛查和息肉切除术可以降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1]。目前,结直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热活检钳切除、高频电圈套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由于EMR过程中需在息肉基底注射肾上腺素稀释液,用于将息肉组织与固有肌层分离,这种黏膜下的缓冲液可以防止更深层次的热损伤,极大地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术后仍存在出血、穿孔、感染和电凝综合征等并发症,其中以出血最为常见,出血又可分为即刻出血和迟发性出血。即刻出血通常在息肉切除术后立即发生,大多可在手术过程中进行止血处理;而迟发性出血指息肉切除术后数小时至2周内的管腔出血。迟发性出血较难预测,个别患者可能出现大出血或失血性休克等危急情况,甚至需再入院行止血、输血或介入手术等治疗[2]。本文综合分析结直肠息肉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前预防和术后治疗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行EMR的结直肠息肉患者825例。其中,男512例,女313例,年龄18~87岁,平均(56.7±12.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均为阿司匹林)1周以上。排除标准:①合并有炎症性肠病、家族性结肠息肉的患者;②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③其他原因(例如痔疮、消化道溃疡等)引起出血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根据术后2 周内有无出血将纳入的825 例患者分为出血组(n=33)和未出血组(n=792),收集以下相关因素:①性别;②年龄;③麻醉方式;④术中出血情况;⑤术中是否使用钛夹;⑥是否合并高血压;⑦是否合并糖尿病;⑧是否合并冠心病;⑨是否合并脑血管疾病;⑩是否合并高脂血症;⑪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⑫息肉数量;⑬息肉部位: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远端1/3 统计为左半结肠,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近端2/3 统计为右半结肠;⑭息肉大小;⑮息肉形态:按照巴黎分型[3]分为无蒂(Is)、亚蒂(Isp)、有蒂(Ip)、混合(含有两种类型以上);⑯息肉病理:分型以病理诊断为准,包括腺瘤性息肉(管状、绒毛管状、绒毛状和锯齿状)和其他(炎性、增生性和幼年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先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可能影响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因素,再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寻找影响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按照入组标准,共纳入患者825 例。经EMR 术后,共摘除结直肠息肉1 705 枚。出现迟发性出血的患者有33 例,未出血792 例,术后迟发性出血率为4.0%。出血组患者出血大多发生于术后3 d 内,最晚1例发生于术后第5天。其中11例行内镜下止血,余22例仅予以药物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止血成功。
2.2 术后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的年龄(P=0.000)、高血压病史(P=0.013)、术中出血(P=0.000)、息肉部位(P=0.026)、息肉大小(P=0.014)、息肉形态(P=0.042)和息肉病理(P=0.04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麻醉方式、术中钛夹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息肉数量、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术后出血的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P=0.003,=3.266,95%CI:1.485~7.187)、术中出血(P=0.000,=39.630,95%CI:14.031~111.935)和息肉直径≥10 mm(P=0.014,=2.725,95%CI:1.223~6.069)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1 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例(%)Table 1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delayed 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n(%)
表2 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多因素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factor analysis of delayed bleeding af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3 讨论
随着医疗设备及内镜技术的逐步发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经济实惠等优势的内镜切除方式已成为治疗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但术后出血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疗安全及经济效益。笔者研究结直肠息肉EMR 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术前准备及术后预防,期望能降低患者出血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ALBÉNIZ 等[4]对1 214 名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共行EMR术1 255例次,46例出现迟发性出血,出血率为3.7%;ELLIOTT等[5]研究显示,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6.7%;李培培等[6]报道,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EMR 术后出血的发病率为2.8%;何德义等[7]报道,EMR 术后出血率为4.92%。本研究术后迟发性出血率为4.0%,介于上述研究结果之间。
高血压患者血管存在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加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血管弹性进一步减弱,同时血压波动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容易造成切割部位血管破裂出血。WATABE 等[8]对3 138 例行EMR 术的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了统计,发现高血压是迟发性出血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且观察到普通患者迟发性出血多发生于术后1 周内,而高血压患者出血时间可延长至2 周。本研究显示,高血压(P=0.003,=3.266,95%CI:1.485~7.187)是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均发生在术后5 d内。
已有多项研究表明,息肉大小是术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CHOUNG 等[9]研究显示,切除的息肉直径≥10 mm, 术后出血风险将增加2.8 倍;BUDDINGH 等[10]研究发现,息肉直径每增加1 mm,出血风险将增加13%;MOON等[11]一项长达10年的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表明,息肉大小是术后出血的唯一危险因素,且息肉大小每增加1 mm,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可增加24%。本研究显示,息肉大小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息肉直径越大,并发术后出血的风险越高,当息肉直径≥10 mm 时,出血风险将增加2.725 倍。考虑原因是:息肉直径越大,营养血管就越丰富,切除创面越大,血管损伤越多,术后创面溃疡覆盖就越广,导致基底部裸露血管难以发现[12]。
本研究还发现,术中出血与迟发性出血密切相关。此前也有多项报道表明术中出血会增加息肉切除术后的出血风险:KIM 等[12]对11 个中心的5 152 名患者进行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根据出血持续时间和客观内镜检查结果,将术中出血分成4个等级,即便是最轻微的术中出血,依旧与迟发性出血有着明显的关联性;BURGESS 等[13]认为,术中出血预示着手术时间延长以及内镜医师操作不熟练,是早期出现术后出血的原因。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已逐渐年轻化,而抗血小板药物是否会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尚未达成共识。PARK 等[14]调查了在息肉切除术前5~7 d 停止使用阿司匹林的3 887 例患者,发现服用阿司匹林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DONG 等[15]的一项Meta 分析显示,抗血栓治疗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使用多种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组(P=0.000,=5.17,95%CI:3.13~8.54)出血率明显高于单一使用抗凝药物组(P=0.004,=2.23,95%CI:1.29~3.85)或抗血小板药物组(P=0.070,=2.08,95%CI:0.93~4.63),而持续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与术后出血无关(P=0.840,=1.22,95%CI:0.17~8.61)。欧洲胃肠内镜学会[16]和日本胃肠内镜学会[17]指南提出,对于有低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可在EMR 手术前停用3~5 d 阿司匹林,同时在面对有高血栓栓塞风险的患者时,术前可以不停用阿司匹林。本研究患者在术前均停用阿司匹林1 周以上,使用组与未使用组之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626),提示:术前1 周停用阿司匹林不会增加出血风险。这一发现与ELLIOTT 等[5]的研究相似。但DONG等[15]提出的持续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这一论点仍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术中出血通常可用钛夹止血,且成功率高。但目前对于术中早期使用钛夹夹闭创面是否能预防术后迟发性出血,仍存在争议。CORTE 等[18]对3 092 例结肠息肉预防性止血的患者进行随机试验,认为对直径>10 mm的息肉预防性使用钛夹,可以降低迟发性出血风险,并减少经济成本。但MANGIRA 等[19]评估摘除7 783 枚息肉的4 311 例患者,118 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其中49 例接受了预防性钛夹止血,但接受预防性夹闭止血的患者与未接受者相比,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一项Meta 分析[20]对预防性内镜下钛夹夹闭创面进行疗效评估,也未观察到钛夹对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预防作用。本研究中,术中使用钛夹者迟发性出血率为4.1%(32/780),未使用钛夹者出血率为2.2%(1/4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4),由于较大的息肉常伴有高出血风险,且术中更常规使用钛夹,所以将直径大小作为分层依据,笔者研究发现,是否使用钛夹与迟发性出血在直径≥10 mm 组(P=0.736)和直径<10 mm组(P=0.643)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欧洲指南[3]也不推荐常规使用钛夹夹闭或其他预防方法来预防迟发性出血,同时由于钛夹使用的成本较高,在没有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来对比疗效和成本效益的情况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时是否常规使用钛夹,目前尚不确定。
综上所述,有高血压病史、息肉直径≥10 mm和术中出血是结直肠息肉EMR 术后并发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和术中应重视上述高危风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结直肠息肉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