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策略
2020-12-21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林业局,江西 上高 336400)
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和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及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社会对木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采伐限额控制之外,林农及林木市场主要参与者受经济利益驱使,林木过早进入市场,森林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正面临严峻考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加,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重视,营造林工程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为了保证营造林具有良好的质量,林业主管部门及社会主要参与方需要全面了解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林业工程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1 林业工程营造林的价值
营造林是林业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其在诸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营造林能够有效避免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一些地区的土壤出现沙漠化和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营造林建设:一是能够为耕地提供绿色防护,控制泥沙流出,保护坡地和水土;二是改善环境、净化空气;三是构建小生态环境,树木能增加环境湿度,释放氧气;四是助力山区林农增收致富,受地理区位和环境影响,营造林自然成为山区林农的主要经济来源。
2 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
2.1 自然气候
自然气候对营造林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其中降雨是十分关键的气候影响因素。春季是植树造林的最佳时期,但一些地区春节降雨量少,树苗种植后若没有人工灌溉,就会降低树苗成活率。还有一些地区降雨量较多,容易造成树苗根部积水而死亡。另外,土壤条件对营造林质量也有较大影响,沙化、干旱和肥力不足的土地不适合种植林木,若要造林一定要先对土壤环境进行改善。
2.2 规划
尽管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林业工程建设,提倡荒山造林,但在工程实际开展中,营造林质量还是会受到规划方面的影响。在营造林建设中,注重目的和任务的完成,忽视栽种过程,缺乏对栽种范围、密度等的合理规划。同时,相关政策实行后,地区各级组织也没有全面考量环境及实际情况,使得营造林质量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1]。
2.3 “小农意识”
随着林权制改革的全面完成,林农拥有了林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但分山到户后,主要延续传统种植模式,存在地块分散、面积小等诸多问题,不利于营造林工程规模化发展。同时,林农普遍存在集体化、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观念,林木种植后缺乏对市场化的认同,浪费了林业资源。
2.4 种植技术
在营造林栽种中,只有具有良好的种植技术才能够更好地建设林业工程。但在实际营造林种植中,还存在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如适地适树的忽视、整地问题的突出、后期养护的不足等,都对营造林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一些人员并没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树种,会影响苗木生长。整地方式与时间也很重要,如杉木种植最好采用机械全垦的整地方式,且整地时间宜早,保证土壤充分熟化。另外,营造林后期养护还存在一些问题,养护不到位或不及时,会导致苗木中杂草丛生,严重影响其健康生长。
3 提高营造林质量的策略
3.1 规避自然因素的影响
营造林前,一定要先全面勘察当地实际环境,且林业部门还要和气象部门合作,总结当地气候变化规律,对造林期间天气实施预测,探索出最佳栽植时期,满足苗木对降水与积温的需求。还要检测土壤成分,按照土质检测报告合理选择树苗,若其土壤存在严重的盐碱化和干旱等情况,就要人工喷洒药剂改善土质,为苗木种植提供良好的条件。另外,造林主体还需调查造林区域病虫害情况,根据病害虫发生规律制定防治方案。
3.2 对林业进行合理规划
做好对林业工程营造林的合理规划,是保证其营造林具有良好质量的必要途径。林业主管部门和造林主体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营造林栽种计划。首先,林业主管部门要科学分配造林任务量,根据省市下达的总任务量、不同工程任务分量、不同区域的往期造林实践、荒山及采伐面积、造林主体积极性等因素进行科学分配。其次,推广良种种植,结合项目补助,积极引导造林主体使用良种,加大保障性苗圃的供应。再次,在前期规划中,还要做好对各阶段管理资金的全面准确预算,确保造林工作顺利开展。最后,受林地制约,要遏制单纯追求造林而牺牲林木资源及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持新树种生长量与成熟树木砍伐量之间的平衡性[2]。
3.3 引入市场化机制
“小农思维”意识的存在,容易出现地块分散、面积小、资金有限和管理能力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林业造林出材及经济产出。想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及时引入市场化机制,林农有土地,市场有资金、技术,引入市场化机制就能够实现林地与资金、技术三者的有机统一。以江西省上高县杉木种植为例,造林主体造林积极性强,摸索出的市场化路径值得借鉴。一是由集体先出资采购良种,对林地进行机械化全垦深挖,然后交由林农负责苗木的栽植和后期管理,借助国家造林补助,集体向林农收取先期付出的成本。二是林农出让林地经营权给造林大户,收取林地租费,由造林大户统一经营管理。既盘活了林地的使用,又解决了资金投入、技术不足的问题,且集体化、规模化种植不断深化,经济、生态效应达到双赢。
3.4 提高种植人员技术水平
种植人员的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营造林后期质量。为了保证营造林人员具有良好的技术水平,在造林前要对技术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合理把控行间距,提高种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后期养护方面,掌握修剪和水肥管理要点,确保苗木健康生长。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林业工程营造林种植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造林质量。为了避免和降低这种情况的出现,林业主管部门和造林主体就需要针对其质量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造林质量,保证林业工程建设的高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