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遗产”创新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020-12-21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2017 年3 月12 日推出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章阐述了传统工艺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产业要做好创意转型与创新发展,包括文化创意衍生品设计。截至2018 年12月,中国已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40 项,居世界首位。并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也居世界第一,但“非遗”的踪迹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却渐渐远去。一方面大力挖掘、探索“非遗”项目,一方面又与它渐行渐远,最后成为一个摆设,难道这就是人们努力后的结果吗?新的时代,新的政策,要有新的作为,要增强遗产实践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非遗产品主要是相关主题的“艺术遗产”的文创衍生用品,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艺术视觉符号以及精神内涵的精粹,“再设计”意味着创新,并将其转化为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下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做有效的设计”“如何从设计思考力转化成设计创造力?”“如何从设计创造力转化成实现力”。
1 “非遗”中采取的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产品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1 “千城一面”
为响应政府的号召,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热火朝天的建设中,但诸多城市和乡村有相同的艺术文化,难免会有“千城一面”的情况,出现产品同质化和山寨感样式的批量产品。不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和代表性,很难激起此区域的休闲度假旅人购买此物的欲望,也就很难形成此商品的产业链运营,以传统艺术文化的创新导致的最终结果还是失败。
要从此文化遗产的根源去感受他的传承,挖掘本区域历史渊源文化根源,了解区域里的文脉和物质资源情况,创造出具有本区域独特的文化属性。每个村落都要探寻和保留自身文化根脉,而邻近区域因其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相同性价高,尽量做到“和而不同”,彰显本区域文化。
1.2 功能性单一
艺术并非是高冷、惊艳、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在艺术世界的各个层面都具有与社会的同一属性关联。非遗文创产品和非遗品不同点在于,前者更贴近生活,是一个用着方便看着美观的产品。而非遗文创产品和市面上产品不同点在于,虽名为文创产品,但走的还是工艺品路线,耗时长、人工多,在制作成本上比市面上同功效的商品价格高,仍然只是一个观赏性的传统展示,实用性功能弱。
艺术家应脱离指导者的姿态,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去做一个喜闻乐见真正能用得上的作品。以多元的人文社会科学为支撑的创意、艺术、设计视野拓展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要有一个合理化的创新系统,使非遗文创适合当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使用习惯。
1.3 缺乏深入的学习精神
体现在非遗与文创交融不合理,没有经过实地实际的探索和挖掘,只是因为简单形式好看有特点而延用,殊不知其中会涉及一些禁忌图文。传统艺术与现代技艺嫁接不合理,也会导致功亏一篑。
合理化的创新指的是在本区域传统文化基础上,甄选出适合传承和引用的传统文化元素。这类设计人才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遗产知识积淀,具有问题研究与国家政策解析的能力,具有对区域资源的挖掘、梳理、保护、创化的观念和方法,具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识。
2 发扬“艺术遗产”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可采取的多种途径
2.1 艺术文化创意
“文创”“文创产品”是当下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在此提出以文创设计、文创作品促“非遗”走向市场,促传统手工业形成良性发展模式。而创新设计人才要具有艺术创意与艺术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意识与策略。文化品牌的设定,也需要对受众所处的文化身份、价值做深入了解,并通过重塑和孵化处于不同文化自觉、审美、价值、知识和生活中的角色。非遗+品牌是各文化遗产地的必经之路,所以,要创造出文化生活衍生品领域转化具备的根基和可持续品牌塑造的可能性。接下来,好的题材的选择是文创产品成功的一半,而中国的“家文化”显然是中国人的信仰,是中国人内心最深处的根。“家”是维系家庭情感的地方,每个人的成长,每个人的心里都烙有家的影子,家始终是中国人磨灭不掉的印记。家,无时无刻不在人们身边,应从与生活最为密切相关的主题、内容出发,让文创产品融入人们的家生活,融入人们的家文化。
文化艺术创意园。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工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里空置出不少的厂房,这些占地较大且租金低廉的场所吸引了一批当代艺术家前来入驻。后来逐渐形成一个集居住、工作、购物、社交、文化艺术、娱乐等业态的城市社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美国的苏荷(SOHO)LOFT;法国巴黎的奥赛艺术博物馆;北京798 等。当代艺术确实具有魔术般的神奇力量,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城市“废墟”点石成金般变成文化地表。将战略转移到乡村,不仅地大物博而且传统艺术文化的根源和文脉都在这里。打造本地的“非遗”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活动,将这些无形文化遗产以大众更愿意接受的方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唤醒本土生活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艺术有了更新的生命力,更积极的力量。让“非遗”文化不再成为一个高不可攀的空摆设。
2.2 区域主题艺术节
发扬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发掘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根脉。以驻地创作、主题植入、精品巡展等不同形式,为当地组织引入艺术节,将特色资源转化成无形资产,发掘独特价值塑造区域品牌,活化地方文化生态,搭建艺术产业平台。艺术节的短期目的在于启动品牌化发展新模式,根据本区域的地域性、自然性、专业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独特的文旅项目,塑造品牌形象,提升产业质量,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长期地走向生态、长效、集体经济品牌发展的战略。在新媒体——快消费——重娱乐现状下,应通过公众参与乡村艺术活动增加客户粘度,探讨乡建、艺术、生态、公众的共生互联关系,唤醒人文价值的共享观念。
2.3 搭建和谐互哺的美育教育平台
公共艺术是一种介入、激活的行为。进行艺术激活“非遗”文化的探索,不仅是创造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创衍生用品,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让艺术更多地与地域文化特色相契合,让艺术融入生活,让大众参与艺术活动。而作品场所被作为双方互动、交流的空间,即场所本身成为艺术活动完整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中国早期原创作品:碧山丰年祭、石节子美术馆计划、建立木心艺术博物馆等。所以,各省应把握好自己特色独有的一个文化艺术平台,创建大型文化遗产博物馆体验园,在区域创建小型的与本区域相关的文化艺术遗产博物馆体验园,前者注重了解历史、丰富知识、学术研究的探索,后者注重自身的体验和文化的传承。以便更多人能接触到、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根脉,从而走进人们的生活。
“教育远不止于课堂”。人们常说“生活是一个大课堂”,强调的是教育的广阔天地。艺术与设计教育应与社会发展和国情紧密结合,人才培养应密切服务与国家所需。正符合我国发展人才强国战略,专属设计人才进入社会实践更有助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复兴,更能促进非遗艺术文化的传播。而我国又有众多优秀的高才艺术院校,要积极响应艺术高校的某些院系工作室与地方的乡镇村级政府展开文化艺术合作项目。教育部门要多规划组织与本区域相关的非遗文化与文创相结合、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的一些项目或竞赛活动,让在校人才发挥最大的价值,均衡社会艺术家与校园人才的发展。相比起来这些项目规模小而灵活,形式多样化,具有较强的艺术实践研究价值。
3 创新艺术集市市场融入“艺术遗产”新概念
无法期待市场会主动给予艺术,艺术更不能放下自尊与原则去迎合市场,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起一套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价值的艺术营销体制。打造特色艺术集市,依托于市场增加对非遗艺术文化的认知和传播美育知识的功能,同时使艺术市场在科学统一的规范下不断向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构建稳定“艺术集市”生态圈,使民族艺术题材重新焕发活力,并服务于各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带动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和非遗艺术文化相结合的发展。
艺术集市市场:确定艺术集市方向和所打造的价值。政治价值: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营建和谐稳定新秩序;经济价值:兴产业聚人气创发展,传统“非遗”乡村致富,带动体验式消费;文化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方优秀民俗文化,传播世界经典艺术;生态文明价值:修复自然生态,传承优良民俗、发扬和谐民风,拓展乡村艺术生态;社会价值:建立青年返乡文创孵化平台,搭建艺术家交流和交易平台,搭建乡村美育平台,建立乡村生活、旅游新模式。
方法:通过线上传播,线下营销,口碑相传,通路合作的方法,借助艺术家的自带流量、社交能力及免费公益艺术等活动,由一个小型团队来组织线上线下的推广,必然会吸引一大批年轻的艺术爱好者纷至沓来。更大地推广了“非遗”艺术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人才方面,培养具有艺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能力的“双创”人才。以多元的人文社会科学为支撑的创意、艺术、设计视野拓展和创新能力提升。
艺术集市创新板块:由原有的艺术集市,集市艺术展,打造创艺术家驻地,乡土非遗体验,学生写生交流基地,艺术培训等新板块。注重策略、经验、方法、技能的传授,打造公共的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并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储备集体资产。
实践方案:建立健全的营销体制,实现以下每一具体步骤。积极筹建实体集市,让艺术真正地融入市场,建立并完善营销推广模式,实现旅行团体的介入,组织研游学,吸引“新村民”入住(国内外艺术家、青年创客、热爱艺术者)。并以嵌入的形式进入乡村发展体系之中,发挥交易、交流、宣传、教育、消费、娱乐、带动等重要作用。不断挖掘地区特有的传统民俗和家风文化,将美育教育融入到新型集市之中,发挥其枢纽功能。
4 结语
“艺术”既可视为创作、表现、展演、审美、技巧等的综合形式,也是思维认知的特殊方式。我国艺术遗产所呈现出一个突出的思维性特征是“崇高性”。
进一步运用文化艺术遗产素材的附加价值,充分调动其全方位的文化价值,以艺术资源管理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研发各类衍生品进行推广。使民族艺术题材重新焕发活力并服务于各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带动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增加地方文化产业的收入,做到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改善偏远地区的民生。
艺术的巨大能量与人文魅力,艺术必将在我国新一轮的乡村振兴中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形成“商业价值+生态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共享共赢的社会效益。就要着力实现“如何做有效的设计?”“如何从设计思考力转化成设计创造力?”“如何从设计创造力转化成实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