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与生态效益分析
2020-12-21
(彰武县林草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彰武 123000)
我国很多地区的林木受到多代连栽,致使当地土壤地力衰退,甚至造成土地退化,形成次生裸地。在这种形势下,相关林业部门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旨在通过合理培育方式,科学管理森林,提高林木根茎萌芽能力。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还能带来可观的生态效益。
1 封山育林的相关概述
就国内目前实际情况而言,个别地区过度开采林木,严重破坏了森林结构,降低林木价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林业部门采用了封山育林的方式,在一段时间修整过后,林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人们再对其进行开发使用。林木森林具备自我恢复能力,在采伐、开垦或火灾等自然灾害过后,会形成次生林。但一些自我恢复能力差的林木就会发生退化,土壤地力也会大幅度下降,如果继续经营这片林木,会降低次生林木价值。
针对这一问题,可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恢复森林植被,以此提高林木自我恢复能力。为了合理分析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需要选择2 块相同条件的试验田,在保证林木生长条件和环境相同的前提下,分别对土地进行分块处理,一块试试封山育林,另一块则不实施。为了分时段观察林木生长状况,需要对试验土地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在未来长时间总结和调查后,分析封山育林给林木带来的影响。
2 封山育林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2.1 恢复改善荒山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在采取封山育林后,林木自身状况、幼苗生长条件和土壤有机物都有所改善。在未受到人为破坏或是自然灾害时,封山育林可以有效改善当下林木生长状况,以此恢复荒山,调整森林结构。例如,2007 年新疆天池自然保护区启动生态修复项目,旨在通过封山育林、封山育灌等措施,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封山育林可以有效制止人类活动对林木自然环境的过度干扰,减缓裸露尘土对环境的污染,遏制林木生长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逐步恢复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使森林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2.2 转变林木结构
一些森林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或者在长期乱砍滥伐之后,林木结构发生严重改变,要想在短时间内修复林木构造极为困难。面对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封山育林的方式,将林木的单一结构向复杂结构进行转变,以便快速增加林木种类。通过长时间封山育林,林木的状态将会逐渐稳定,森林也会恢复到以往的生态功能。通过对比试验可以分析出,长期封山育林后,林木结构和种类都有所改善,以此表现出封山育林的有效性。由于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恢复能力,在封山育林的阶段中,森林中会长出大量幼树,当幼树长大之后会取代原有的树木成为森林的主要物种,以此稳定和平衡树种结构,提高后续的生态效益。
2.3 稳定物种结构
森林中除了各种林木,还存在大量生物。森林生物群落结构的稳定得益于各类物种数量的动态平衡,物种之间相互影响,丰富了营养渠道的来源,物种在这种稳定的环境中就会快速增长。同时,在封山育林一段时间过后,区域物种多样性的指数明显提高,表明封山育林既能稳定森林物种的生存条件,又可以满足物种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表现出极大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意义。例如,汝阳县西泰山风景区在封山育林一段时间后,野生动物重新回到人们身边。目前,喜鹊、猫头鹰、画眉等已不罕见,獾、草鹿、羚羊、獐子、野鸡更是随处可见,而作为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鲵,近年来也在西泰山景区被发现。过去十分罕见的野猪,现在不但经常成群出现,甚至泛滥成灾。付店镇是河南省最早开始封山育林的乡镇,全镇依靠2 万hm2森林,希望可以获得长远的生态经济效益。在封山育林项目开始后,在全省率先吹响封山育林号角,对辖区林区死封5 年,为林木自然生长提供条件,同时,冻结生态林区内的商品材、培植业用材计划[1]。
2.4 改善土壤结构
封山育林除了可以维持森林中物种的结构和数量,又能够改善土壤结构,稳定土壤物理性状。土壤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镁、钙等元素,长期封山育林之后,这些物质会发生循环交替,在相关作用和影响下,改变土壤物理特性。例如,随着封山育林时间的增加,林木中的土地会逐渐松散,当土壤空间密度下降时,空气可以充分进入土壤中,为林木提供氧分。同时,在长期未受到人为干扰后,土壤中的腐殖层越积越厚,这些无机物和有机物为林木提供额外的营养来源,有效促进了林木生长。
3 封山育林带来的生态效益
3.1 预防水土流失
很多地区由于过度开发林木,使当地物种丰富度严重下降,土壤结构极不稳定,致使水土流失现象经常发生。尽管我国相关林业部门付出了很多努力,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致使林木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价值。长此以往,水土流失现象加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封山育林的方式,凭借大自然的调节和恢复能力,使森林物种结构恢复到原有状态。这种方式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资金,也能克服很多自然界的条件限制。
宁化县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 万hm2,为了促进林草资源和林草覆盖率较快增长,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该县发布了封山育林的要求,包括禁止砍柴、割草、打枝、扒树叶、放牧、采脂、挖树根、剥树皮、非抚育性修枝及其它毁林活动;禁止非法开垦、取土、采砂、采石、采矿、采种等;对乡镇实行商品材限制砍伐,并逐步关停境内木材加工企业等;村民存量柴片实行相对集中存放,由管护巡查员统一管理[2]。
为了将封山育林落到实处,林业部门需要制定封山育林的实施方案,建立县管乡、乡管村、村管管护巡查员、管护巡查员管村民的管理机制。同时,组建禁烧柴草监督队伍,负责封山育林管护及禁烧柴草工作的日常检查。对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和常年居住的农业人口实行燃料补助,引导当地农民以电、沼气、煤、液化气等燃料代替柴草。
3.2 改善经济状况
封山育林不仅可以改善森林结构,为林木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而且还能缓解当地民众的生活压力,推动地区经济,促进村民发展副产业。封山育林的指令一旦下达,意味着当地不能再依靠林业发展经济,为了保证当地经济稳定,政府会在其它领域中投入资源,有效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为了使封山育林的政策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必须先让群众得到优惠。付店镇政府在菌农中大力推广袋料栽培法,以此取代传统的段木栽培法,这种方法成本低、见效快,使该镇食用菌种植量不降反升。2005 年,全镇种植食用菌180 万袋,菌农可直接获利540 万元。2001 年7 月开始,杨湖村实施封山育林政策,很多村民自愿在山上种植苦楝、柏树、栾树等10 余种乡土树种,把旱土变成林地。到2018 年,杨湖村山清水秀,成了花的世界、鸟的乐园,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大量在外务工经商的人纷纷回乡投资兴业,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稳定居民收入。
4 结语
封山育林可以有效提高林木和环境的稳定性,为后续林业发展奠定基础。为了充分发挥出封山育林的作用,相关林业部门需要意识到封山育林的重要意义,将工作落到实处,制定出相关计划和方案,加大低产低效林改造、中幼林抚育力度。同时,当地政府也要结合群众生活状况,出台针对性的惠民政策,以此解决经济发展问题。除此之外,还应组建一批管理队伍,检查封山育林情况,发现问题后及时向林木管理人员指出,以便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保质保量地完成封山育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