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虫灾风险的形成与转化
2020-12-21王传琦
王传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北京 100038)
当前我国对虫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2 个方面:将虫灾的社会影响作为社会风险因素的组成部分,探究虫灾带来的严重经济损失、社会震荡、生态风险[1,2];分析特定虫灾、严重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制定科学的监测、防治对策[3,4]。但是对于不同历史条件下虫灾风险的形成与转化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基于文献分析法,对不同时期我国虫灾的风险形成与转化进行论述,旨为拓宽虫灾研究视角,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1 虫灾的内涵与类型
1.1 虫灾的内涵
虫灾属于自然灾害,在我国的史书上有很多的虫灾事件的记载,其中常见的虫灾有蝗灾、粘虫灾害等。从本质而言,虫灾事件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突发的大规模害虫给人类生命与财产、社会经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的事件[5]。
1.2 虫灾的主要类型
通过梳理记录我国虫灾发生的文献[6~9]发现,我国经历的虫灾主要分为农业虫灾和生态虫灾2 个方面。
1.2.1 农业虫灾 农业虫灾的发生会对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我国农业虫灾主要有蝗灾、螟灾、粘虫灾害(贼、蜮、虸蚄、青虫) 以及其他害虫[6],其中蝗灾发生的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造成粮食作物减产、绝收,甚至引发粮荒、饥荒等事件。经济作物虫灾发生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且给当地农民经济收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陕西发生的油菜茎象甲、小菜蛾和蜗牛虫害[7],云南布朗族社区茶茧、茶黑毒蛾、茶衰蛾虫害[8]等,对当地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2.2 生态虫灾 生态虫灾的发生会对区域环境造成严重、深远的影响。生态虫灾以林木虫灾最为显著,我国生态虫灾主要有桑虫、蠖(步屈)、松毛虫、蠹等[6]。近些年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兴盛发展,林木虫害的发生受到重点关注,如黄斑星天牛对酒泉市的园林绿化带来的严重威胁。此外各地还有一些食叶类、蛀干类等常见害虫对城市园林造成不同程度的为害。生态虫害的发生,一方面严重影响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增加了地方财政支付[9]。
2 虫灾风险的形成
2.1 社会稳定风险
从我国虫灾发生的历史来看,蝗灾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蝗灾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气候干燥少雨,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农民和政府对虫害预防与发生的治理能力有限,蝗虫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繁衍与迁徙,最终导致蝗灾发生,有些地区甚至引发了粮荒,从而引起社会动荡。杜映昕等[10]对1644~1911年我国的自然灾害、起义与粮储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储粮越多则自然灾害对起义的正向影响越小;池子华[11]认为,在古代,局部地区的饥荒产生了大量“饥民”,而这些“饥民”在一定程度上又大量转化为“流民”,被迫离开乡土向各方迁徙,从而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盲动力量”,一部分“流民”由于留恋常态的生活秩序等原因,导致其自杀或走上越轨的生存方式;“流民”大军是构成农民暴动的主体,对当时的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冲击[11]。从我国的历史发展来看,虫灾与社会稳定、政权稳定紧密联系,是一个连续且逐步升级的反应过程,即“蝗虫虫害发生—农民和政府防治不力—饥荒发生—政府治荒不力—饥民转化为流民—流民迁徙—流民越轨成为盗贼、乞丐或贼匪祸—引发社会动荡(农民暴动或农民起义) —威胁政权稳定”,使得虫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
2.2 生态安全风险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所具有的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以此持续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保障人民的生态权益,让经济社会发展不受或少受来自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威胁[12]。蝗虫灾害不仅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对区域植被、生物多样性也造成严重的危害。陈永林[13]研究表明,蝗灾的爆发与旱涝灾害频繁、全球变暖等气候异常及恶化有关,而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对蝗虫灾害控制不力也是导致蝗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外来入侵物种也是造成生态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物种竞争、捕食、寄生等方式,在生存区迅速繁衍与扩张,从而深刻影响着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格局[14]。
3 我国虫灾风险的转变
随着我国虫害防治技术水平、粮食储备能力的提高,以及紧急公共事件应急体制的日益完善,虫灾的风险状况发生了转变。
3.1 内源性虫灾风险的转变
内源性虫灾主要是指在我国境内暴发、蔓延的虫灾,对我国的风险具有直接性。在我国历史上蝗虫灾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两晋期间,晋愍帝建兴四年四月至六月,京师因蝗灾产生严重饥荒,米价飙升,出现“人相食,死者大半”的状况;五代时,后晋出帝天福八年四月至九月,蝗灾而饿死者达数十万;两宋时期,宋仁宗嘉定二年春季,两淮、荆襄、建康府因蝗旱并发造成大饥荒,发生了“殍死日八九十人”“道多弃儿”等惨状。明清时期与蝗灾有关的饥荒发生了17 次,饥荒程度有所下降,影响面积缩小至县域[15]。民国期间,蝗灾仍时有发生[16]。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对蝗灾非常重视,在集成了人前蝗灾防治与治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蝗灾发生的防治技术和储粮供粮能力,针对蝗虫起飞的重点区域开展了治荒行动,使得我国应对蝗灾发生的措施和策略日趋完善,内源性虫灾对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影响逐渐趋于弱化。学者们将虫灾的研究视角转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关草原虫害、森林虫害的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长,如孙涛等[18]对草地蝗虫管理进行了研究;吴锡民[19]对山口红树林所遭受的白骨壤虫灾进行了研究;刘文萍等[20]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防方法进行了研究。
3.2 外源性虫灾是影响我国海外利益的风险因素
外源性虫灾是指在境外发生虫灾通过本体迁移入境进而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粮食安全,或通过威胁当地社会秩序进而影响我国海外投资项目或人员的利益。如蔗扁蛾、美国白蛾等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我国生态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21];2020年东非爆发的沙漠蝗灾引发了当地社会危机,对我国在非公民的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22,23],直接影响我国企业与人员在非投资、务工的积极性,抑制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实现互利共赢。
4 结语
通过对我国虫灾风险的形成与转变进行系统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粮食虫害防治技术的不断更新,粮食筹备能力不断提高,内源性虫灾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影响趋于弱化,但是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仍要重视蝗灾危害,跟随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不断提高虫害预警能力、绿色防控能力以及救荒应急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 (2) 根据我国的生态安全、宜居环境等发展理念,应重点对城市园林虫灾、生态环境虫灾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海外国民安全、国际关系、大国形象等成为海外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重要主要部分,因此我国要积极应对与防范外源性虫灾,最大程度的保护我国海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