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养殖密度文蛤对脊尾白虾养殖尾水的净化作用研究

2020-12-21肖李霞,胡振新,朱天君

科学养鱼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蛤尾水密度

近年来,江苏对虾养殖业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对虾产量的提高也带来了大量的养殖尾水,由此引发的问题困扰着对虾养殖的健康发展。放养合适密度滤食性贝类是调控虾池养殖尾水的关键所在。本文选择江苏传统经济贝类——文蛤作为实验对象,研究了放养不同密度文蛤对脊尾白虾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旨在为文蛤的健康养殖、养殖尾水处理及虾贝串联式养殖的建立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支持。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实验所用脊尾白虾、文蛤分别取自黄海滩涂公司,从养殖池塘取出后在室内暂养7天,实验前1 天停止投喂。挑选健康、大小相近个体进行实验,文蛤平均壳长(25.91±2.76)毫米,平均粒重为(4.30±1.08)克。脊尾白虾为野生抱卵虾所产仔虾生长到平均体长25毫米左右,以100尾/米2养殖在1.5 吨塑料缸中,每天投喂“麻虾”,获得养殖水。养殖水经过筛网过滤从而得到实验用水。

2.实验方法

实验在68 厘米×49 厘米×35 厘米聚乙烯水槽中进行,每个水槽分别放置0(对照组)、25、50、75、100粒文蛤(折合0、5万、10万、15万、20万粒/亩),分别记作A、B、C、D、E 组,并设3 组平行,实验期间不换水、不充氧、不投喂。在文蛤放置完成后立即注入20 升脊尾白虾养殖尾水。脊尾白虾尾水温度为22~23℃,盐度为29,化学需氧量(COD)为 6.53 毫克/升,氨氮(NH4+-N)为0.213 毫克/升,亚硝酸盐(NO2--N)为 1.67 毫克/升,硝酸盐(NO3--N)为3.84 毫克/升,磷酸盐(PO43--P)为2.30 毫克/升。实验共持续4 天,分别在3、6、12、24、48、72 和96 小时测定各水槽中水质指标,并观察和记录文蛤的存活和生长情况。

3.指标测定与计算

实验测定的水质指标主要包括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等。

二、结果与分析

1.文蛤养殖密度对养殖水质的影响

(1)不同养殖密度的文蛤对COD 的影响。实验组B、C、D、E 与对照组A 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A的COD浓度比较稳定,而实验组B、C、D、E均呈下降趋势,且文蛤养殖密度越高,其下降越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实验组B、C、D、E的COD浓度下降趋势渐趋平缓,且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B、C、D、E 4个实验组COD 浓度分别为(3.47±0.24)毫克/升、(3.45±0.31)毫克/升、(2.58±0.34)毫克/升、(2.16±0.41)毫克/升;较实验开始时分别下降了46.86%、47.17%、60.49%、66.92%。

(2)不同养殖密度的文蛤对NO3--N 浓度的影响。所有组NO3--N浓度均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随着养殖文蛤密度的增加,NO3--N浓度下降越明显。实验结束时,A、B、C、D、E各组NO3--N 浓度分别为(3.55±1.12)毫克/升、(3.45±0.34)毫克/升、(3.38±1.33)毫克/升、(3.32±0.82)毫克/升和(3.28±1.33)毫克/升;较实验开始时分别下降了7.55%、10.16%、11.98%、13.54%和14.58%。

(3)不同养殖密度的文蛤对NO2--N 浓度的影响。除E组外,其他各组的NO2--N浓度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E组的NO2--N浓度在24小时达到最高值,之后开始降低。实验结束时各组NO2--N浓度分别为(1.95±0.23)毫克/升、(1.90±0.58)毫克/升、(1.83±0.10)毫克/升、(1.75±0.33)毫克/升和(1.69±0.15)毫克/升。实验结束时,各组的NO2--N 浓度随文蛤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各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 。

(4)不同养殖密度的文蛤对NH4+-N 浓度的影响。在3~48小时,所有组NH4+-N浓度均呈下降趋势;在48 小时,NH4+-N 浓度降至最低点;超过48小时,NH4+-N浓度呈上升趋势,但要低于实验开始的NH4+-N 浓度。实验结束时各组浓度分别为(0.206±0.013)毫克/升、(0.204±0.092)毫克/升、(0.203±0.010)毫克/升、(0.200±0.033)毫克/升和(0.200±0.033)毫克/升;较实验开始时分别下降了3.29%、4.23%、4.69%、6.10%和6.10%。实验结束时,各组的NH4+-N 浓度随文蛤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减小,A 组与D 组、E 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5)不同养殖密度的文蛤对PO43--P 浓度的影响。所有组PO43--P 浓度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呈波浪形变化,无显著上升或下降趋势。

(6)不同养殖密度的文蛤对无机氮(IN)浓度的影响。A组(对照组)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IN浓度呈下降趋势,实验结束时较开始时IN 浓度下降了15.91%。B组和C组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IN浓度略有下降,实验结束时较开始分别下降了0.42%和2.46%;而D 组和E 组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IN 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较实验开始分别增加了4.07%和7.76%。随着文蛤养殖密度的增加,IN浓度随之增加。文蛤养殖密度与时间的交叉作用对IN 浓度的影响显著(P<0.05),实验时间对IN浓度的影响显著(P<0.05),文蛤养殖密度对IN浓度的影响显著(P<0.05)

2.养殖密度对文蛤生长存活的影响

B组(5万粒/亩)文蛤存活率最高,为(97.33±2.31)%,E 组(20 万粒/亩)文蛤存活率最低,为(82.33±1.15)%,文蛤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4组间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另外,B组文蛤生长最快,E组生长最慢,文蛤壳长日增长率与特定增长率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B、C 两组与D、E 两组差异显著。因此,为保证文蛤的生长与存活,其养殖密度不宜超过C 组(10 万粒/亩)。

猜你喜欢

文蛤尾水密度
大通湖流域稻虾种养尾水分析与治理对策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大尺寸高相对密度钨管的制备
岳阳县某连片池塘养殖尾水冬季处理效果评价
海南发布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地方标准
文蛤蒸蛋
如东文蛤 天下至鲜
“密度”练习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捡文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