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宋第一全才沈括:科学的巨人,道德的矮子?

2020-12-20最爱君

青年文摘 2020年11期
关键词:宋神宗沈括辽国

最爱君

一位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工作认真务实、能够体恤民情的良吏,却不一定是个出色的政治家;聪慧过人、拥有令人惊叹的渊博学识,却不一定能够拥有顺遂、美满、铺满鲜花的人生——这就是沈括。很多时候,性格决定命运,但命运不掩才华。是非功过,已成云烟,而千载之下,自有评说。

沈括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的才学之全面,几乎超越并秒杀任何通才。若按照现代学科分类,他贯通文、理、商、法、工、农、医等所有学科。不仅如此,他在外交和军事上,也有卓越的表现。

但是这个千年一遇的全才,在做人和做官两方面却始终苦苦挣扎,结局不佳,生前死后都伴随着别人的谩骂、不齿与误解。

1

《宋史》说,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歷、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颂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根据后世研究者的总结,沈括至少在这些方面显示了他的博学多才:天文历法方面,他改进天文仪器,并对历法进行修订;数学方面,首创“隙积术”和“会圆术”,开辟了传统数学研究的新方向;地质地理方面,他首创地形高程测量法,还采用木刻立体地形图,这种立体地图比西方早700多年;化学方面,他首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命名;物理方面,他做出了地球磁偏角的最早记载,比西方的记录早400多年;他进行了声音共振实验,实验的结果也比西方早数百年;工程技术方面,他详细记述了布衣毕发明活泥字印刷术的全过程,比德国人戈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400多年。

为了纪念沈括的科学成就,1979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把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沈括”。

不仅如此,沈括还是北宋难得一见的、文武双全的实干型官员。

熙宁七年(1074年),辽国以国界争议为名,提出重新划界。宋朝大臣们已看出辽国的用意是想侵吞宋朝国土,却找不到实锤拒绝。沈括一头扎进枢密院翻阅历史档案,终于发现宋辽两国议定以古长城为界,而如今争论的黄嵬山一带,在古长城以南30多里,当然是北宋的领地无疑。宋神宗获悉沈括的新发现后,赞扬沈括说,“微卿无以折边讼(没有你,我大宋的边境纠纷都搞不定啊)”。

宋神宗于是任命沈括以回谢使的身份出使辽国。亲友都替沈括担忧,但沈括说:“我只担心我的才能和智慧,能不能够应对和抵抗敌人,至于是生是死、是福是祸,都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一行出使辽国。辽国在六轮舌战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终于收敛了部分无理要求。但是,一直惧怕“北人生事”的宋神宗却发出指示,按照辽人的意愿划地为界,让沈括的外交成果付诸东流。

除了是折冲樽俎的外交谈判专家,沈括还是一名兵工专家和军事天才。

他主管过宋朝的军器监——一个制造武器的部门。他研究了城防、阵法、兵器、战略战术,写下了重要的军事著作《修城法式条约》,等等。

元丰四年(1081年)夏秋,宋军数十万分五路出塞,打响灵武之役。此前一年,沈括被紧急调到陕北战场,出任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使。陕西沿边是宋、夏交战的主战场,沈括到任后,与经略副使种谔通力合作,协调军需粮草,安置奔赴前线的中央禁军。战争打响后,鄜延军由种谔统帅,在无定河畔大败8万西夏军队,成为五路宋军中战绩最辉煌的一路。接下来的半年间,沈括拓地数百里,且守且耕,维持了宋朝对西夏的战略优势。在这期间,沈括发挥了文人的本色,制作了数十首凯歌,在宋军得胜时歌唱。据他的《梦溪笔谈》记载,“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

元丰五年(1082年)春,因为“本路出兵,守安疆界,应副边事有劳”,沈括被升为龙图阁学士。

2

但沈括性格中的弱点,却使他在官场沉浮多年,不仅结局悲哀,而且口碑不佳,遗下骂名。

沈括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在当时沈括被归入新党,但新党到最后也没认他这个人。

在王安石变法初期,王安石举荐沈括巡察两浙农田水利。后来,沈括又出任三司使,掌管全国财政,可见宋神宗和王安石对沈括的器重程度。

不过,在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和复相之后,他对沈括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宋神宗对沈括的才能仍然十分欣赏,但王安石以及新党中人对沈括则十分不满和不屑,王安石甚至多次当着宋神宗的面骂沈括是“壬人(小人)”。

沈括引起王安石的强烈不满和诋毁,是因为沈括刚好在王安石罢相期间,对新法的一些措施提出了异议。王安石在位的时候,沈括没说,王安石罢相后,他才说政策有问题。在王安石看来,沈括这种行径,不就是一个反复的小人吗?

其实沈括对新法的批评都很有针对性,也很到位。例如,沈括以科学家严谨的眼光,发现了免役法的问题。免役法规定所有人出钱代替原来的服徭役。

但沈括发现其中有个问题,穷户原来是不用服徭役的,施行新法后,他们也要交钱代替服役。但这在新党内部被认为是不能容忍的。新法主力蔡确对宋神宗说,沈括看到王安石罢相,担心政治风向有变,所以“前后反覆不同”,欲“依附大臣,巧为身谋”。

在新党内部的倾轧下,沈括最终从三司使任上,被贬为宣州知州。

应该说,沈括这种人并不是儒家推崇的君子,但也绝不是王安石等人口中的小人。他只是一个内心相对懦弱、不敢跟同僚正面硬刚的人。而与苏轼的关系,更是成了沈括身后之名的“梦魇”。

本质上,沈括和苏轼是同一类人,面对新旧两党围绕变法展开的权斗,他们更愿意相信真理和良知,所以不管处于哪一个阵营,都曾对新法提出过批评。区别在于,苏轼是一个勇敢的批评者,而沈括是一个懦弱的批评者。

根据宋人王《元祐补录》的记载,熙宁七年(1074年),沈括奉命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期间,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叙旧,跟苏轼要了新近写的诗,回京后研读,并一一标注出诗中诽谤新法的地方,然后进呈给皇帝。王说,李定、舒亶等人以文字狱构陷苏轼,制造乌台诗案,“实本于(沈)括”,正是跟沈括学的。

所谓“告密事件”虽然没有对苏轼造成不好的影响,但由于记述者将历史事件进行前后关联,导致沈括在后世的形象背负了严重的道德瑕疵。

然而,针对“告密事件”是否真实存在,史学家向来有不同说法。南宋史学家李焘写《续资治通鉴长编》,虽然引述了王的记载,但专门附注说,此事恐有问题,“当考详”。而事件的两个当事人——沈括和苏轼,都没有关于“告密事件”的任何文字留下来。

另一个反证是,沈括终生与李之仪关系密切。李之仪是苏轼的铁粉,在苏轼被贬海南之时,门下客纷纷断绝与苏轼的关系,唯有“端叔(李之仪)之徒,终始不负公者,盖不过三数人”。可见李之仪对苏轼的情义之深。

这样一个人,对沈括同样十分尊重。他说沈括是“一世绝拟”“凛然孤风”,评价相当高。假如真的存在“告密事件”,李之仪还会对沈括有如此深的感情吗?

3

性格中的懦弱,最终给沈括的仕途画上了句号。

灵武之役后,宋神宗派徐禧作为钦差大臣,前往鄜延负责筑城之事。但是,徐禧“素以边事自任,狂谋轻敌”。性格懦弱的沈括遂选择了妥协,一切由徐禧专决。结果,永乐建城不久就被西夏攻陷,宋朝守军伤亡惨重。元丰五年(1082年),作为一路之帅的沈括以“措置、应敌俱乖方”而被问罪,并被安置于随州(今湖北随县)。他的政治生命就此宣告结束。

还是那句话,有些人对敌人强悍勇敢,但对熟人态度软弱。沈括一生吃亏在这里,仕途如此,家事也是如此。

他的继室张氏经常恶语辱骂沈括,是个十足的“河东狮”,有时甚至拳脚相加,据说还将沈括与前妻所生的儿子赶出家门,沈括只是一味忍让而已。

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沈括就奉命编绘《天下州县图》。一直到元祐三年(1088年),前后历经12年之后,沈括总算编订完成《天下州县图》,以待罪者的身份获朝廷特许到汴京(开封)进呈这一图卷。宋哲宗赐绢百匹,准许沈括在后来改授的秀州境内自由行动。

元祐四年(1089年),沈括获准自由迁居。接到诏命后,沈括举家搬迁至早年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购置的梦溪园,在此隐居,直至绍圣二年(1095年)病逝,享年65岁。

在梦溪园,沈括度过了人生最后的6年時间。用他自己的话说:“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思平日与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惟笔砚而已。”在与笔砚对谈、回忆往事的最后岁月,沈括写下了不朽的传世著作——《梦溪笔谈》。

对于沈括而言,从元丰五年(1082年)遭贬谪以来的13年,是他一生最郁闷的时光。但这让一个不擅长人际关系的懦弱官员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从而还给了后世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文学家。

个人的不幸,却是历史的幸运,这正是时代的吊诡。

(摘自“最爱历史”微信公众号,ID:solovehistory)

猜你喜欢

宋神宗沈括辽国
宋神宗的处下
沈括
沈括的登山包
沈括与《梦溪笔谈》
宋朝官员:公费出国也不去
宋朝官员为什么不喜欢出国
王安石为何不愿出国
“神智体”里奥妙多
元丰时代的皇帝、官僚与百姓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