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侯方域明末江南之行的文学创作
2020-12-20臧守刚
臧守刚, 谢 东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 江苏 如皋 226500)
复社是明末江南出现的一个规模庞大的文社组织,其成员经常举行风雅的社事会盟活动,积极推动文风的变革。他们继承了东林党的衣钵积极参与党争,成为左右明末政局的重要力量。复社名士们还以文学创作为媒介,与多才多艺的秦淮歌妓密切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推动江南的文学活动进一步繁荣,形成了以党争、结社与歌妓文化相互融合为背景,以名士与名妓交往为核心的明末江南文化。河南商丘才子侯方域与江南有着不解之缘,因为科举考试和躲避战乱的原因,他数次远赴江南,与官宦、名士及歌妓广泛交游,深受江南党、社文化与秦淮歌妓文化熏染。他积极参与江南的政治文化活动,迅速成长为复社青年领袖,名满江南,其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尤其是他与秦淮歌妓李香君的交往因为清初传奇《桃花扇》的演绎而广为人知。这个阶段的江南生活对侯方域的文学创作活动意义重大,文学创作是其交游的重要媒介,藉此展现其志向才情,表达对交际对象的赞美仰慕和期望,因此交游活动大大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江南的交游对侯方域文学创作的影响深远,学界有《侯方域交游对其文学创作的意义》等文章关注到这个问题,但对其在江南的文学创作活动缺乏深入具体研究。本文拟对侯方域明末时期与江南之行有关的文学创作进行考察,探究交游活动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了解其早期文学创作风貌与江南文化之间的关系。
侯方域明末江南之行有两个阶段:先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他赴江南应考,活动地点主要在金陵,期间他广交社会名流,名震江南;后来是崇祯十五年至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4年),因为避难而再赴江南,活动地点由金陵扩大到吴越乃至扬州、泰州地区,这个阶段他历经患难险遭不测。侯方域在江南的文学创作保留下来的主要有诗歌60余首,收录在其《四忆堂诗集》第二、三卷里。其诗歌根据内容大致分为两类:其一为交际应酬诗30余首,主要是与明朝官员、东南名士以及秦淮歌妓交往过程中创作的诗歌;其二为即事抒情诗约30首,主要记录他江南之行的见闻及其心路历程,抒写他对国事及自身命运的忧虑感慨。散文创作留存不多,文体形式主要有书信、策论、序文和传记等。这些作品记载着他在江南多姿多彩的生活,是我们了解其早期个性特质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资料。其诗文的内容丰富,深刻反映了明末江南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一、交际应酬诗
明代文人社交活动十分活跃,大量应酬诗应运而生,不过这类诗歌得到的评价较低,甚至有明诗坏于应酬之论。但是,应酬诗对于研究诗人的生活交际、思想观点以及社会文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今之学者就充分肯定了这类诗歌的独特价值:“应酬诗,是诗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艺术书写和历史记录,除了文学价值之外,还有重要的社会学和文化学价值。”[1]作为一个热衷于交游的文士,侯方域当时积极地与明朝官僚、东南名士及歌妓伶人交往,创作了许多交际应酬诗,虽说其创作目的在于交际,诗作免不了称颂溢美之词,思想性艺术性一般也不高,但作品中体现的诗人思想感情以及明末江南的社会文化还是值得关注的。
(一)赞美勉励官宦
侯方域自幼随父出宦京师,以干练之才闻名,因而得以交接当朝公卿,始有谒见应酬诗篇。他到金陵应考期间先后拜访其父亲的挚友同僚方孔诏、范景文、何楷等官宦,留下诸如《赠梁明府》、《奉和臬司李公白兔之作》《赠刘京兆》之类的交际应酬诗作。侯方域博学多才,其应酬诗文采富丽典雅,借古喻今褒贬人物讽喻时政。他洞晓朝廷政治纷争,思想上深受明末党争影响,门户观念森严;诗歌称颂君子才华节操,表达高山仰止的敬意,痛斥权奸小人,政治态度十分鲜明。
崇祯十一年冬,清兵入侵,京师戒严,御史成勇上疏弹劾杨嗣昌议和误国而遭到罢黜,时任南都司马的范景文为营救成勇触怒皇帝,被削职为民后寓居金陵。侯方域赴金陵后奉父命拜谒范景文,作《金陵赠范公司马》,称颂范景文犯言直谏的忠勇之举。他还追忆道:“昨忆钩党起须臾,奴仆亲朋胥避匿。管鲍贫交见司马,触冒风波为羽翼。请室两辱双鱼书,呜向孙阳忘不得。小子长跪御龙门,浩歌辄复填胸臆。君不见莫赤匪狐黑匪乌,天地茫茫皆鬼蜮。杨李威权势绝伦,青蝇身后为谁殛。”[2]709当年侯恂被内阁首辅温体仁诬陷入狱,范景文不顾安危积极营救,所以方域以管、鲍之交来比喻侯、范二人的交情,真诚表达对范景文崇高品格的敬仰之意。诗中还以奸相杨国忠、李林甫暗比明臣温体仁、薛国观,抨击他们弄权误国,死后徒留凄凉。
因弹劾杨嗣昌而被贬至金陵的还有南都国子监丞何楷,他曾被侯恂推荐担任户部给事中。侯方域拜见何楷,作《赠给事何公谪金陵》四首,博用典故赞美其品格。其二云:“当年折槛更何人?万里伤心一逐臣。” “折槛”指西汉忠臣朱云直言进谏折断殿槛之事,方域用此典来赞誉何楷的忠诚。其四云:“五噫歌声忧底事?三闾江色怨初衣。”此处用东汉梁鸿与楚大夫屈原的典故暗喻何楷忧国忧民的品质及忠而被贬的遭遇,非常贴切。
侯方域于崇祯末年赴江南避难,时值天下动荡国事日非,他在奔波流亡途中与明朝不少重臣多有交际,如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户部侍郎练国事、扬州督师史可法、都督贺昌胤、兴平伯高杰、兵部尚书张凤翔等,方域寄赠给他们的诗文,语多劝勉之辞。《寄宁南侯》的赠送对象是被侯恂赏识提拔而发迹的明末将领左良玉,他因军功封宁南伯,南明时晋升为宁南侯,世守武昌。他为人跋扈而不服节制,侯方域诗歌以“君王神武略,莫负侍中貂”劝诫他不要辜负朝廷厚望。侯方域的这类应酬诗常用“云阁”“中兴”等词语表达对南明官员的殷切希望,如“圣历中兴会,名藩鼎建初”、“汉家云阁上,画图意如何”(《赠高开府》)、“他年云阁上,先后佐中兴”(《又寄子侯》)、“中兴莫待后人图”(《宴张尚书舟中》)、“中原指日下秦川”(《临发别贺都督》)等。侯方域渴望他们能共图中兴大业,他对朝政时局的关心之情溢于言表。
(二)唱和寄赠友人
侯方域在金陵被东南文士推为文章领袖,吴应箕赋诗《我来行赠侯朝宗》称赞其惊人才华:“文章诗赋无不工,下笔雷合风雨翕。三朝旧事久沈霾,尔复精心为理辑。”[3]300南京国子监司业周凤翔读其策论后大为叹赏,竟然屈尊降贵亲往朝宗寓所,与之坐谈痛饮竟日。此事当时轰动南雍,让侯方域名声大震,许多人慕名与之交往,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林后裔冒襄、陈贞慧和方以智等人。
侯方域在江南期间,与东南文士多有聚会宴集。期间饮酒赋诗,彼此唱和,堪称风雅盛会。如崇祯十二年乡试之后,复社领袖陈贞慧等人主持国门广业社,侯方域与复社众名士连日宴饮雅集,以痛骂阮大铖为乐。崇祯十五年秋,侯方域与彭宾、吴应箕等友人于金陵,举行诗会。他在《阳羡宴集序》回忆明末江南的文士雅集生活时说:“夫美酒十千,述诗见志,更唱予焉和汝,以流连而写物,此皆生逢太平安乐无事之所为也。”[2]100侯方域才气纵横风流倜傥,与友人雅集必有诗文唱和,只可惜这类应景的诗作留存不多。他于崇祯十六年重阳节和友人登高赋诗,留下律诗《九日雨花台》五首,描绘金陵清秋盛景: “重阳秋色正萧森,耽胜还来到碧岑”“荒台遗迹最高清,秋气孤飙射石城”;感慨时局:“却忆新亭多感慨,近传荆府出江流”;抒发自己高逸的情怀:“岂有新诗惊谢朓,不妨清语傲刘惔”“搔首逸情应不尽,龙山夕照正相衔”。 吴应箕也有《九日高座寺集楚豫诸友次侯朝宗韵》五首与之唱和。 时值政局危亡之秋,侯方域与复社友人依然有兴致宴饮赋诗,流连光景,反映出那个时代江南士人耽于享乐醉于风雅的精神状态。
侯方域与复社友人交情深厚,离别重逢之时,往往有寄赠感怀诗作,充满真情。这些诗作往来是研究明末士人文化生态的重要资料。在驱逐阮大铖的过程中,侯方域和吴应箕志同道合结为忘年之交。分别后吴应箕作《寄侯朝宗》表达思念之情: “家宅吾如寄,烽烟几处传。何当高李辈,词赋竞梁园。”[3]319好友梅朗三也有诗寄赠给侯方域:“今年思君梁王园,百草已绿蝴蝶翻。”[2]59方以智还自京师寄送丝衣,让侯方域倍感慰藉,他赋诗《谢方检讨送衣》“相怜知己意,总为岁寒期”表达对知己关怀的感激之情。侯方域的送别怀人诗,寄托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如《送陈生归义兴》:“宛水中央一去船,清秋细草尚绵芊。东江望族多才俊,不及平原作赋年。”[2]735陈生即陈维崧,时年十五,才名卓著,随父陈贞慧赴金陵结交四方名士,离别之际方域赋诗赠之,写景诗句清新,风格俊逸典雅,以陆机之才赞誉陈生,情感真挚,用典贴切。《燕子矶送吴次尾》:“击楫乘风志,行吟纫芰衣。相怜分手处,转恐再游稀。”该诗作于崇祯十七年秋,吴应箕因遭阮大铖报复仓皇逃离金陵,侯方域于燕子矶送别,用祖逖、宗悫、屈原的典故赞美好友志高品洁,表达依依不舍之情。《金陵别练三》:“樽酒东门道,骊歌别怨生。同时还念汝,异地早知名。”练三,即练贞吉,方域曾经在其府上避难,离别之际抒发对友人的眷眷深情。侯方域还曾与杨廷枢、夏允彝等人携手醉登金山,分别后作《寄夏进士允彝》:“世事怜苍狗,人情托素鱼。几时重把臂,江上采芙蕖?”流露出对好友重聚的渴望之情。甲申年方域避祸苏州,拜访杨廷枢,作诗《饮孝廉杨廷枢宅》:“痛饮何妨醉,狂歌喜再逢。不才如贱子,舌在与公同。”抒发重逢友人的喜悦,又表达了共同反对阮大铖的坚定立场。
(三)题赠金陵歌妓
明末秦淮歌妓业发达,涌现出众多的名妓。所谓名妓,除了姿色过人,还要有一定的才艺,更需要知名文士品题才能出名。明中后期文人雅士把评妓活动发展为一种时尚,出现所谓“金陵十二衩”“秦淮四美、八艳”等名妓排行榜。崇祯十二年七夕,名士孙克咸、方以智召集南曲诸姬征歌选妓,盛况空前:“梨园弟子,三班骈演。阁外环列舟航如堵墙。品藻花案,设立层台,以坐状元。二十余人中,考微波第一,登台奏乐,进金屈卮。南曲诸姬皆色沮,渐逸去。天明始罢酒。次日,各赋诗纪其事。”[4]49-50名士、名妓,二者互为映衬点缀,共同促进了秦淮歌妓业的繁荣。李香君享有盛名正是缘于复社名士们的鼓吹品题,余怀、魏子一、杨龙友三位名士分别以题诗、书法、绘画赠之,使得李香君名噪金陵,当时的士人俱以结识李香君为荣。她的才艺风骨还得到复社领袖的褒扬,《李姬传》云:“(李姬)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2]291
受明末享乐风气和家族蓄养家乐班的影响,侯方域自幼精通音律、雅嗜声伎,生性豪纵不羁,热衷于选妓征歌活动。他少年时期曾作《漫赠》三首赠予侯府的家伶,其一:“寂寞青峰冷暮江,落枫今更识梅窗。”其二:“天涯去住竟何如?最是关情王翼歌。”其对伶人梅窗、王翼的眷恋可谓一往情深。崇祯十二年侯方域来到金陵,被秦淮歌妓文化深深吸引,在张溥、夏允彝二人引荐下结识李香君,谱写了一曲才子佳人的浪漫艳歌。侯方域回忆说:“仆之来金陵也,太仓张西铭偶语仆曰:‘金陵有女妓,李姓,能歌《玉茗堂》词,尤落落有风致。’仆因与相识,间作小诗赠之。未几,下第去,不复更与相见。”[2]121出于特殊考虑,他在《答田中丞书》中把这段二人交往过程说得很轻描淡写,其实二人相恋热烈,有着海誓山盟的真情。据陈维崧《妇人集》记载:“(李)姬与归德侯方域善,曾以身许方域。设誓最苦,誓辞今尚存湖海栖箧衍中。”[2]609
侯方域为李香君创作了不少描写男女相思别离之情的乐府旧体诗,如《姑射何高》《白头吟》《生别离》等皆文辞清丽,情谊缠绵,足见其风雅浪漫的才子情怀。值得注意的是,他题赠李香君歌咏秦淮风月的小诗,描绘出明末金陵的繁华与歌妓业的兴盛。如《赠人》:“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争御富平车。青溪尽种辛夷树,不数东风桃李花。”[2]736朱楼,即歌妓所住华丽之楼也,秦淮河两岸妓楼林立,公子王孙们争相出入青楼,热闹非凡。这种情况在《板桥杂记》中记载更加详实:“金陵为帝王建都之地。公侯戚畹,甲第连云;宗室王孙,翩翩裘马;以及乌衣子弟,湖海宾游,靡不挟弹吹箫,经过赵、李。每开筵宴,则传呼乐籍,罗绮芬芳。”[4]7自万历以来江南歌妓业日趋繁盛,谢肇淛《五杂俎》说:“金陵秦淮一带,夹岸楼阁,中流箫鼓,日夜不绝。”[5]吴应箕《留都见闻录》也说:“南京河房,夹秦淮而居。绿窗朱户,两岸交辉。而倚槛窥帘者,亦自相掩映。夏月淮水盈漫,画船箫鼓之游,至于达旦,实天下之丽观也。”[4]10侯方域又有《金陵题画扇》云:“秦淮桥下水,旧是六朝月。烟雨惜繁华,吹箫夜不歇。”[2]736诗歌描绘了明末金陵烟雨朦胧夜夜笙歌一派承平繁华的图景,表现出在危亡之际江南士女依然沉醉在歌舞升平的繁华迷梦之中。
二、纪事抒情诗
为躲避阮大铖迫害,侯方域离开南京后浪迹于苏、杭、湖、嘉及镇江、扬州一带,沿途多有诗歌写景纪事,言志感怀,抨击奸臣专权误国,感慨时局艰难,抒发动荡离乱中的忧愁和渴望归隐的感情。诗题多有时间地点或事件,如《九日雨花台》《虎丘八月十五夜》《晚渡钱塘》等,对研究他在江南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有一定帮助。
侯方域对朝政时局非常关心,流亡期间时常咏诗感怀。明末时局危难,周延儒复出拜相后推荐故相王应熊。诗人有感于国事,作《剑外》诗:“剑外初传檄,回中数备边。时危思论相,诏下已频年。恭己何难定,王师慎勿悬。遥知诸父老,每夜祝尧天。”[2]758期望君圣相贤,能平定战乱重现太平。甲申年五月,马士英以拥立之功入阁为相,排挤史可法、高弘图等人后大权独揽。方域作《甲申闻新参相公口号》云:“领藩异数头还黑,宰相高班面自蓝。”蓝脸宰相指唐代奸相卢杞,其人面丑而心恶,常陷害贤能,诗人用此典讽刺马士英之奸恶。尾联却又寄托愿望,幻想内阁能够完成中兴大业,莫使朝廷偏安江南。可是马士英当权后引阮大铖复出,推翻旧案兴党人狱,卖官鬻爵,祸乱天下。侯方域作《禹铸九鼎歌》,感慨九鼎沉水后妖邪横行群丑作乱:“千年忌惮一旦无,公然引手相招呼。长啸愁风昼噬人,欃枪扫地起黄磷。圣王既逝妖乃兴,至今铜驼立荆棘。”[2]796诗歌借古喻今,讽刺马、阮乱政之用意十分清楚。
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虽有雨花台、虎丘、洞庭、钱塘、西湖等江南胜地美景寓目赏心,或有新朋故友把酒言欢赋诗论文,但侯方域时常感怀身世命运,情绪低沉,流露出难解的愁思。如“又到西湖上,新愁不易支。……何事凭新赏,翻来起暮愁”。(《冬日湖上》)“茱萸愁老杜,丛菊意陶狂。过眼深秋色,低头黯故乡。”(《九日过张员外》) 表达背井离乡的离愁。乙酉年五月,清军克扬州,疯狂屠城,繁华的扬州被彻底摧毁。七月侯方域作《海陵署中》二首,其一云:“海陵烽火后,烟戍长新荑。老柏何年朽,苍鹰尽日啼。江都隋战伐,京观楚鲸鲵。翘首愁欲破,惊心听马嘶。”[2]805诗歌写出战后的海陵荒凉情景,用古代堆积敌方尸首为“京观”炫耀武力的典故暗示清军滥杀无辜的残暴血腥,流露出对乱世烽火的忧思。
在长期的漂泊和失望中,侯方域思想逐渐消沉,诗歌中出现渴望归隐的思想。他感叹“世事何所补,吾生亦有涯”(《世事》);“陈琳老文士,檄草亦飘零”(《海陵署中》其二);以陈琳自比,抒发其在乱世中的哀愁。他多次表示愿意抛弃功名选择归隐;“乘兴亦知沧浪好”(《九日登高》);“幽栖耽僻事,或亦遂吾初” (《卜居》)。南明灭亡后侯方域陷入绝望:“禾黍君臣泪,衣冠战征尘。普天觇王气,固矣采薇人。”他这首《过凤阳陵园》凭吊毁于战火的明朝祖陵,抒发黍离之悲,表示从此愿为大明守节归隐山林。
三、书序与传论
侯方域在明末时期创作的文章很多,后来或为战火焚毁或为自毁,保留下来作品数量不多,其中与江南有关的策论5篇、信札4篇、序文传记各1篇,藉此或可了解其在江南的生活,探究江南文化对他文章内容风格的影响。其散文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表现他与复社名士交往的风雅生活,二是表现其关心国事积极用世的政治情怀和抨击阉党的斗争精神。
明末复社名士与秦淮名妓交往频繁,冒襄《同人集》回忆说:“其时,名姝擅举者何止十数辈。后次尾、定生、密之、克咸、勒卤、舒章、渔仲、朝宗、湘客、惠莲、年少、百史、如须辈,咸把臂同游,眠食其中,各据一胜,共赌欢场。”[4]28而侯方域尤喜雅集并召歌妓红裙侑酒,其文采风流引人瞩目。这在方文、黄宗羲、梅朗三、彭宾等友人作品中皆有记录,兹不赘述。侯方域的文章亦有记录,如陈定生曾召复社文士雅集,侯方域因李香君为某事恼怒陈定生而不能赴约,乃修《与陈定生劄》云:“今日雅集,殛欲过谈,而香君盛怒足下,谓昨日乘其作主而私燕十郎,坚不可解。”[2]609该佚文为王树林先生辑于《妇人集》,表现的是侯方域在金陵与名士、名妓诗酒风流生活的一个小插曲。他在《梅朗三诗序》还深情回忆了二人在金陵的交往:“嗣是则春草欲碧,秋木始波。携手莫愁之湖,振衣鸡鸣之巅;山曙晓烟,露薄明汉,靡不与朗三偕。每暇必授诗,使余读之。”[2]58梅朗三是宣城诗人,侯方域以诗化的语言描绘他们风雅浪漫的生活。文章词彩华美,句式对仗,具有典型的骈文化特征,能体现出侯方域早期散文的艺术风貌。
侯方域关心朝廷政治,好言天下大事,他在江南的策试、书信就体现出强烈的用世精神。其《南省策试》第四篇中分析天下形势,揭露时弊一针见血:“愚以为寇之患,非寇能为患也,患在任寇事者,武臣养祸以自重,文臣文饰以避害。”[2]419他认为王朝内忧外患的原因在于用人不当,文臣武将消极怠工。他还批评皇帝猜忌群臣重用太监,因锋芒太过尖锐导致最终落榜。这次受挫对他刺激很大。其创作风格从清新俊逸、典雅浪漫逐渐转向怀才不遇的愤世嫉俗和忧时悯乱的沉郁顿挫。
方域虽然不得志,仍然心怀天下,渴望救世。崇祯十五年,他为父亲谋划解救中原之计,其父不能用其谋。崇祯十六年春,左良玉为避农民军而借口军粮不足欲移师金陵。因左良玉与侯恂有旧,南都司马熊明遇请侯方域游说左良玉。侯方域就作《为司徒公与宁南侯书》,以父亲的身份对其劝阻。书信先赞美其功绩,再叙旧情表达报效朝廷之志,然后晓之以大义,最后又以郭子仪事迹勉之,告之“功名愈盛,责备益深,善处形迹,昭白宜早”[2]310的道理,表达殷切的厚望。拥兵自重的左良玉得书后退军,一封书信化解了一场严重的危机,方域可谓居功至伟。
侯方域在金陵,与复社名士主持清议,继承了东林父辈不惧邪恶的品质,敢于著文抨击阉党,充满了无畏的战斗精神。他在江南期间创作了名文《马伶传》,通过金陵马伶学艺的故事讥讽昆山相国顾秉谦之奸类于严嵩。顾曾依附魏忠贤陷害东林,侯氏写此文时顾已倒台去世,难免有打死老虎之嫌。能体现其斗争精神的代表作当属《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他这封信是对阮大铖无耻诬陷的还击,当时情势危急但他写得淡定从容。他说:“士君子稍知礼义,何至甘心作贼!万一有焉,此必日暮途穷,倒行而逆施,若昔日干儿义孙之徒,计无复出,容出于此,而仆岂其人哉!”[2]125言辞委婉含蓄又暗藏锋芒,讥讽阮氏曾依附阉党,甘心做魏忠贤的干儿义孙,痛斥他计谋歹毒不思悔改,并预言他若得志必将为私怨而杀尽天下人,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这封书信正气凛然,从道义上对阮大铖进行了无情的审判,揭露了他的奸邪嘴脸和险恶用心,也凸显了侯方域高超的斗争艺术和果敢的斗争精神。
综观侯方域明末与江南有关的诗文创作,诗歌风格清新俊逸、富丽典雅,文章追求辞藻华美、句式整饬,有着鲜明的江南文化烙印。其内容一方面关心时事政治,反映其济世豪情和斗争精神,另一方面抒写对复社友人与秦淮歌妓的情谊,表现其诗酒风流的风雅情怀。因此,他作品中的政治雄心、用世精神与名士的风雅浪漫以及乱世中的哀愁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既反映了他早期个性情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明末江南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