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下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

2020-12-20贾永全韦春波王晓双王伟利郭丹杨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业服务

贾永全,韦春波,王晓双,王伟利,郭丹,杨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庆 163319)

2020的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对世界和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像一面镜子,既反映了解决突发事件的优势和特点,也找出了工作的不足和短板。应该深刻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和不足。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也是高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责任担当。地方农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农业教育与科研中心,如何面对疫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这既是地方农业院校的职责,也是必须深入思考并具体实践的。

综合国内外对于压电驱动器的研究来看,步进式直线压电驱动器在结构原理上已经比较稳定,各方研究之间区别多在于具体的应用领域不同,为了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要求,未来压电驱动器将向着高驱动力、高速度、高精度、微型化等不同方向和维度发展。

1 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1]。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国家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国科技战线都要服务农业、支持农业。”2019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习近平指出,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才。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涉农高校作为服务“三农”发展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保障的重要场所,应为打牢农业基础,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我省也正以加快建设“六个强省”为载体,从工业、农业、科教、文化、生态、旅游等六个方面谋求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振兴发展。一个社会的发展首先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而农村产业则是贯穿于整个“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3-5]。农业院校拥有大批农业教育科研人才、教学科研基地和完整的农业学科体系,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新发展的广泛需求,为农业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围绕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信息服务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涉农院校在社会服务领域方面可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粮食安全问题,如何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比如农业产业化问题,如何更好地助力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实现企业盈利、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比如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等。作为农业科技服务战线的坚实力量,农业院校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6年的探索,中国药科大学在研究生国际化公开课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国内药学类高校今后推进研究生教学课程国际化建设积累了经验,并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 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形式

(1)建立有效应急预案,保障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有序运转、持续研究。特别是在居家不能搞科研的情况下,如何有效进行科研。

2.1 培养人才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发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农业高校在促进“三农”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中要做好带头作用,发挥引领功能[4],通过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三农”服务人才,通过各类教育培训方式承担农业科技培训的任务,如2004年我省开展的“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以及地方院校面向农民开展的各类短期农技培训服务等;而服务“三农”职业人才的严重短缺,正是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掣肘[6]。

分别调整纺丝组件压力和改变PE、PA6两组分比例,当纺丝熔体从复合纺丝组件喷丝孔中挤出,达到稳定状态后,剪取喷丝板下约1 m位置的初生丝,用纤维切片器制得纤维截面样品,在双目纤维镜下观察纤维截面形状。继续PE/PA6皮芯型复合纤维FDY纺丝试验,观察纺丝状况变化。

2.2 科技服务

(4)连接政府家庭、构建新型地校关系。高校作为社会体系的重要一环,连接政府和家庭,要发挥互动和联动作用。在疫情属地管理的情况下,进一步构建地校融合的新型关系。

2.3 提供智库支持

农业院校利用农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组建智库、深入系统研究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有针对性提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对策,为地方政府决策、为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助推区域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农业院校的智库作用必将更加凸显,也是地方农业院校与区域社会经济密切融合的主要形式。此外,地方农业院校鼓励引导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农技服务,如参与政府主导的科技特派员行动、与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等。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结合教学科研实际,不断探索社会服务新模式,构建了“四院一所三园”八个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分别实施服务垦区、大庆等区域行动计划,与我省垦区合作共建了建三江水稻产业创新研究院和九三大豆产业创新研究院,与大庆市合作共建了大庆设施农业创新研究院、与肇州县共建了黑龙江大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大庆市高新区合作共建了大学科技园;统筹推进项目实施和基地建设,与安达市共建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与牡丹江市合作共建了牡丹江食品与生物技术创新研究院。学校重视成果转化的适用性、影响力和社会经济效益,重点推广水稻“旱平垄作双侧双深”高效栽培新技术、“玉鹅种养”生态模式、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栽培技术等重大成果。“玉鹅种养”获教育部首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以此为代表的一批先进技术得到示范与推广,为龙江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 新冠疫情下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地方农业高校服务区域方面的各种矛盾集中交织迸发,新老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新问题

(1)缺乏应急预案、匆忙应对。这次新冠疫情给中国的社会经济体系急刹车,高校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缺乏应对预案,仅仅是被动应对,且疫情发生后也没有积极开展系统研究、更没有给出科学的应对建议。大多数高校更是采取原始简单的封闭校院措施,坐观政府解决问题。

(2)手段单一、能力欠缺。高校尤其是地方农业院校面对疫情束手无策,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组织手段过于单一,仅仅依靠在线教学,且在新媒体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也是严重不足,其中的社会服务方面更是严重缺乏应对能力和有效的准备。

3.2 老问题

(5)合作共建保障工作不到位。在队伍建设上,往往因同步建设基地较多、多项社会服务同时推进,服务管理人员投入有限;另外,在服务多元化的农业需求上,现有科研服务队伍规模仍显不足。在资源配置上,基地建设经费与教师活动经费投入尚不能满足社会服务有效运转;受财务制度制约,一些边远地区或农业工程项目无法开具正规票据,使得教师从事农技服务的费用报销存在困难,经费使用受到限制。

(2)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不误农时。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农业高校要不误农时,开展及时、有效和针对性强的社会服务,为社会生产有序进行提供支持和保障。

(2)合作共建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共建基地仅完成基本布局,存在内部职能不明确、权责不清晰等问题,相应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运行机制不够明晰,共建政策未能有效落实。另一方面,激励与扶持政策还不足,缺乏对基地管理、服务人员、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激励措施,基地建设的投入动力不强,基地作用发挥还不够。

(4)合作共建双方有效沟通不足。共建双方定期交流意识不强,磨合不够,队伍工作缺乏协同性,尚未形成相互融合、促进提升的良好业态。教师主动深入生产一线和田间地头较少,结合实际科研创新不足,工作可操作性及效果不强。

(3)合作共建载体仍需进一步优化。合作双方共建项目内容仍需推敲,部分科研项目立意与地方实际结合程度不紧密,共建内容不够明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部分青年教师服务社会的经验与能力不强,依托基地合作共建的认知不足、方向不清晰,以项目为依托的社会服务可持续性难以保证。

(1)对合作共建模式认识程度不足。共建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相关政策与发展形势把握不足,对社会服务的职能定位不清,仍需在政策层面进一步强化与引导。比如政府、高校、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定义与价值方面缺乏足够的理解,农业院校不仅只是开设“企业班”,或者增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等;更应注重校企合作对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性地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案和对学生的培养方案[11-15]。

4 地方农业院校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面对疫情的对策

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的本质是为区域社会提供智力产品和智力服务。对于地方农业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三种。

(2)对我国现行粮食政策和管理产生影响。一是完成粮食增产目标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我国在“十三五”期间制定的粮食核心区增长目标是到2020年新增粮食产能1000亿斤。在制定该规划目标时,粮食统计口径包括了谷物、薯类和豆类。如果统计口径调整后,特别是对于方案一而言,粮食增产的任务全部落到了谷物上,而2015年以来,全国谷物总产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要完成增长目标的难度较大。

在图2的界面中,可以看到本知识点涉及的全部内容,及内容之间的层次关系。同时其中每个具体内容又可以通过点击进入相应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控制方案界面中,比传统PPT更简捷,且可以对知识点进行精准定位,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及时引导、有效监控。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在疫情下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积极传递正能量,积极宣传政府的科学决策和正确的信息,强化舆情引导,使学生不听谣不信谣、爱党爱国,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影响力。

依托高校农业科研资源,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转化、推广等服务,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畜牧专业研究生,培养更多适应畜牧现代化所需的综合应用型畜牧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10]。

(5)发挥智库作用、解决社会问题。进一步解决高校智库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集中、知识密集、思维创新的优势,要在疫情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政府解决问题、提出建议和提供咨询,而不是对政府的政策进行跟踪式解读。

2015年5月25 日于德兴铜矿压滤机厂房取底泥运至研究基地进行模拟小试,试验分地栽与生态袋栽两种模式。

4.2 长效对策

(1)明确社会服务在地方院校中的职能定位。进一步统一思想,在学校顶层设计中明确社会服务职责,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相互支撑、整体提升的格局,构建完整的支撑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政策、形势理论教育。准确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加强对合作双方的教育培训,增强互信、互助意识;培养基地管理人员、青年教师爱农、知农、服务大农业的思想观念,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社会服务。

(2)加强合作共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并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方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为深化校企合作,高校应率先做出改变,根除“等、靠、要”的思想,强化问题导向管理,以平等互惠心态参与校企合作[8]。再探索建立服务区域经济联盟,推进校地、校企、校间等多种合作共建模式,推动社会服务资源整合,扩大社会服务范畴,构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以项目为纽带,以问题为导向,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智库,深入开展战略和政策研究,为地方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合作共建基地的组织管理,搭建管理平台,健全社会服务相关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强化对社会服务的协调与监管;建立社会合作与服务绩效评估机制,以服务质量和成效为评价导向,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种方案:其一是采用PROFINET兼容的设备替换现场的所有IO,其二是将现场IO相当复杂地集成到MCC柜中的标准通信前端。这两种方案相对于客户来说不仅是工程量大成本高,而且没有解决本质问题,无法实现在电机控制单元和变频驱动器的无缝集成中建立两个协议之间的通信桥梁。因此,施耐德自动化项目组进行综合市场分析,经过与多个供应商之间的沟通,最终与赫优讯在项目成本效益和方案集成度上达成共识。

(3)加强社会服务队伍建设。盘活现有农技科研人才,配备专职的社会服务管理人员,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社会服务队伍。通过协同创新形成一批优秀的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探索建立社会服务人员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创多种服务形式,引导有能力的离退休人员继续参与社会服务。加强对涉农专业学生的农业生产实践要求,建立稳定的学生实践基地,激发年轻学生参加社会服务的热情。

(4)完善社会服务与合作长效工作机制。深化学校与区域的合作共建,深入一线基地及地方管理部门,对社会服务与合作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及时检查总结、解决实际困难,推动项目顺利开展。建立社会服务沟通协调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召开协调会,研究基地发展相关工作,确保共建项目快速有效实施。

(5)加强社会服务保障工作。多渠道争取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多方建设资源,筹措配套建设和示范经费,统筹构建社会服务联动机制,推进基地合作共建。学校层面应加大合作共建支持力度,合理规划经费、服务人员、信息资源等分配使用,保障基地持续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加大人才项目建设力度,鼓励、支持教师进入基地从事服务研究,帮助教师争取横向课题,以更好地满足社会服务需要。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农业服务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高等农业院校宠物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研究
强本固基,建设高质量的农业院校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