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血管外科介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0-12-20曹雅倩
曹雅倩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循证护理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与自己以往的护理经验,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明确患者的心中的治疗期望,并将其三者综合作为参考意见有效全面参考,最终得到一个最后临床护理决策依据。循证护理的过程模式当前循证保健以及循证医学开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1]。对血管外科介入患者施行询证护理是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个发展趋势,现列举180例血管外科介入患者进行分组讨论。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9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血管外科介入患者中,随机抽取180例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90例,参照组90例。参照组患者:男性40例,女性50例;年龄为45.2~76.3岁,平均年龄(65.3±6.1)岁。研究组患者:男性39例,女性51例,年龄44.3~70.6岁,平均年龄(63.5±4.5)岁。两组血管外科介入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系列差异结果显示,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需要相关护理人员每天保证病房内干净整洁,定期对护理环境进行消毒杀菌。每天定期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医生报告。
1.2.2 循证护理
术前护理:在手术前,护理人员结合实际的手术案例,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疾病育手术的常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术后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疾病相关的基本知识等。及时解答患者与患者家属存在的疑问,帮助患者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态度,保证患者可以更好地配合手术。做好抗生素以及碘过敏试验,处理好患者术前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备皮工作。
术后护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回到病房就需要一直保持平卧位。护理人员还可以有效发挥弹力绷带的作用,对患者的扎穿刺点进行加压处理,与此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穿刺侧肢体情况是否存在异常,一旦发现异常,立马向医生禀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异常情况的持续发生。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提醒患者每天多饮,每日的最少饮水量为1500 mL,不超过2000 mL。患者进行手术术一天,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并且搀扶患者可以进行简单的下床运动,避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
1.3 指标判定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护理后评分80分以上者。一般:护理后评分60分到80分;不满意:未达到60分者。总护理满意率=(一般+满意)/总数。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计数资料(x2)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版本)进行合理有效分析,表示方式为(n,%),若P<0.05,得到的最后判定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后满意人数:参照组(50人,62.50%),研究组(66人,82.50%),比较结果为(x2=8.025,P=0.005);护理后评分为一般的人数:参照组(20人,25.00%),研究组(10人,12.50%),比较结果为(x2=4.103,P=0.043);护理后不满意人数:参照组(10人,12.50%),研究组(4人,5.00%),比较结果为(x2=2.818,P=0.043)。护理后总护理率:参照组(70人,87.50%),研究组(76人,95.00%),比较结果为(x2=2.818,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循证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血管外科介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2]。
护理人员需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3-7]。有效的开展一系列的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满意[8-12]。
对比两组血管外科介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有效对比较护理结果,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不如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血管外科介入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有效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