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0-12-20吴梦艺丁苑莹
吴梦艺,董 赟,丁苑莹
(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河南 南阳 473200)
急性心肌梗死为急诊常见病症,若未及时治疗可伴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1]。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发作后患者因担忧病情、预后效果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加重临床病情,针对此类患者科学有效治疗固然重要,但优质全面护理也至关重要,本次选择90例2018.12~2019.10接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例2018.12~2019.10接收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研究。试验组25例男、20例女,年龄35.72~69.42岁,均值(52.31±14.31)岁。对照组24例男、21例女,年龄34.91~70.61岁,均值(52.42±14.68)岁,对比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患者入院急救过程中由护理人员为其简单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密切建监测病情基础上做好用药及生活指导工作。
全面性护理:(1)心理管理:由护理人员主动关心、问候患者,每日定时评估其心理状态,反复强调负面情绪对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控制影响,通过一对一床旁宣教、小视频宣教等方法为患者介绍情绪调节方法。(2)病情监测:根据患者梗死部位加强病情监测,前壁梗死者加强心律、心室搏动观察,下壁、后壁梗死者加强起博阈值、心电波变化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医师[2]。(3)基础护理: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每2 h协助其翻身一次,指导家属协助其完成刷牙、洗脸、大小便等生活,叮嘱家属每餐为其准备少量粗纤维食物,避免进食过量出现心律失常。(4)并发症预防:护理人员于床旁准备好急救物品,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产后30 min按摩其腹部,降低便秘及心力衰竭发生率;日常护理中若发现心力衰竭前兆及时通知医师,为患者取半坐位、下肢下垂,配合医师急救。(5)自我管理:根据患者社会及文化背景,系统、全面为其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自我护理及功能锻炼方法,层层递进引导其掌握自我管理方法[3]。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后常见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②参考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
借助SPSS 22.0分析,t、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卡方表示计数资料,P值表示检验结果。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试验组:2例心绞痛、1例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并发症率8.89%;对照组:5例心绞痛、4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并发症率26.67%,两组对比差异显著,x2=4.8649,P=0.0274。
2.2 生活质量
试验组:生活质量90.58±2.18分;对照组:生活质量75.61±4.51分,两组对比差异显著,t=18.9008,P=0.0000。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剧烈而持久胸骨后疼痛为临床表现,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在治疗同时配合全面性护理,既可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又可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全面性护理较常规护理全面、针对性强,是结合患者梗死部位、病情实施心理、病情、基础、自我管理等方面护理干预措施,引导患者准确了解自身疾病严重程度、诱因、病情控制方法,以减少治疗中并发症发生率,其次护理人员需循序渐进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情绪、饮食等因子对预后效果影响,本研究中试验组并发症率8.89%低于对照组26.67%,与[4]郐玉兰5.97%并发症发生率接近,且试验组生活质量90.58±2.18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全面性护理有效性、可行性。
综上,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选用全面性护理,既可降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率,又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恢复,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