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与新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再调整
——兼论陈云对小康思想提出的历史贡献

2020-12-20黄晓霓

关键词:国民经济陈云调整

黄晓霓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陈云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新中国成立后,陈云长期主管经济工作,曾提出过许多正确的经济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粉碎“四人帮”后至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中国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在此次调整中,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的陈云,发挥了重要作用。陈云的经济发展理念对邓小平产生重要影响,在陈云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下,邓小平深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切实可行的目标,逐渐放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并用“小康之家”这个中国人通俗易懂的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目标,提出“小康”思想。按照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给出的时间表,2020年是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站在这个历史的交汇点上,对新时期国民经济调整与再调整方针决策与实施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探讨陈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讨论陈云对小康思想提出的历史性贡献,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下一步如何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冲破高指标“禁区”,提出调整建议并推动调整决策

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197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76年增长7.6%;[1]1978年,在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24.1亿元,比1977年增长11.7%。[2]许多重点工程建设,如葛洲坝水电工程、武汉钢铁厂一米七轧机等取得重大进展。许多人因此忽视长期以来存在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问题,认为快速发展的时期已到来。粉碎“四人帮”后,中共中央重提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加了码。1977年5月1日,中央领导人发表文章,重提超过美国的目标①超过美国的目标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提出的,但到1963年,毛泽东同志已将此目标调整为“走在世界前列”,此时重提超过美国的目标,实际上又提高了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这实际上又提高了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78年的国务院务虚会提出用更快速度实现现代化,且是更高程度的现代化。[3]247但此时距2000年仅剩下24年时间,且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被耽误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时间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几乎停滞,决策层因此普遍有种要把被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紧迫感。

在此背景下,指导工作中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急躁冒进思想再次占上风,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十年规划纲要(草案)》②按照十年规划,到1985年,粮食产量达到八千亿斤,钢产量六千万吨。从1978年到1985年8年间,我国农业总产值每年要增长百分之四点五,工业总产值每年要增长百分之十以上。这8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新增加的产量都将大大超过过去28年增加的产量。这8年,国家财政收入和基本建设投资,都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当时这种情绪。根据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各部门、各地区纷纷筹划此后八年的指标,提出许多无法做到的高指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提出,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放手利用国外资金,引进规模从年初规定的八年引进180亿美元增加到十年800亿美元,最近三四年先安排三四百亿美元。[4]国务院务虚会后,国务院通过国家计委修改后的《十年规划纲要》,在没有借到外资和没有相应外汇的情况下,加快引进协议谈判和签订进程。全国计划会议于9、10月间召开,会议安排1979年、1980年计划。受高指标、高速度思想的影响,这两年的计划留下了很大的物资缺口。这些导致1977、1978年中国的经济“冒”了起来。

陈云以敏锐的目光,发现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率先提出批评意见。鉴于六十年代“大跃进”的惨痛教训,理论界和党内从1978年4月起开始酝酿纠正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新跃进”的做法。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于1978年4月致信邓小平、李先念,指出当前经济工作中潜伏着危机,建议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特别是60年代调整工作的经验,执行谨慎政策,呼吁要冲破“高指标”的禁区。5月后,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思想解放浪潮中,陈云率先对当时经济工作中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急躁冒进思想提出批评意见。7月31日,陈云向李先念提出建议,务虚会多开几天时间,专门听听反面意见,同时指出,在中央下决心大量引进国外新技术的情况下,要注意搞好综合平衡;向外国借款,要结合中国实际,一下子借那么多,办不到,要防止因配套措施不到位而出现新的混乱局面。[3]248向中央提出建议,要注意综合平衡,结合中国实际做好利用外资工作。

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明确提出工业项目引进要“循序而进”思想,同时强调不能有材料缺口,向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意见。陈云认为“新跃进”很大程度是基于大规模引进的可能性,因此,在1978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提出“循序而进”的思想,指出:相比于解放初期,中国的技术力量和工业基础有了很大进步,但仍不如日、德、英、法,也不能同南朝鲜和台湾比,因为它们有美国的扶植,而且中国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因此,“工业项目引进,要循序而进”,“一拥而上,看起来好像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针对“我们起步是三千万吨钢,且有制度优势,只要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可以赶上去”的观点,在讲话中,陈云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既积极又稳重,首先要弄清中国的“事实”,这是关键问题。讲话中,陈云还谈到粮食问题、中央与地方财政权问题、材料缺口问题与旅游业发展问题。[3]255-256讲话标志着陈云向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意见,讲话体现了陈云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思想,在当时党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它促使中共中央领导层开始正视中国现实、转变发展思路。

1979年1月,陈云在两份文件的批示中,向中央提到物资缺口问题,强调可靠的计划应该是没有物资缺口的计划,指出宁可降低指标,也要避免物资缺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陈云重新回到中央领导核心,因此,此时陈云的意见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意陈云关于物资缺口问题的意见,在谈话中指出:“我们要从总方针来一个调 整······今年计划有些指标要压缩一下,不然不踏实,不可靠”,[5]466表明,在看过陈云的批示后,邓小平意识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降低一些指标的必要性。对于陈云的建议,华国锋也表示同意。国家计委因此暂停下发1979年的计划草案,并着手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1979年的计划。

1979年3月,陈云完成提出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决策的理论准备,正式向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建议。3月8日,陈云撰写完成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提纲。提纲指出:1949年后,中国按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理论,实行计划经济,这是正确的,缺点在于,没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理论加以发展,导致现在中国计划经济中出现缺点:只有计划经济,没有市场调节;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都是必须的,但直到现在,我们仍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时期,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两种经济同时并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存在该严的不严,该宽的不宽的现象;在今后经济调整和体制改革中,计划和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很大比重。[3]267-268在此,陈云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时期,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两种经济同时并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指出今后国民经济调整和经济体制经改革的方向。在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标志陈云已完成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决策的理论准备。3月14日,李先念、陈云联名致信中共中央,郑重且鲜明地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前进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当前“比例失调的情况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等[3]269;同时建议在国务院设立财政经济委员会。在此,陈云再次强调稳步前进,按比例发展,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间,是陈云向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建议的标志。

在李先念、陈云等人的建议与推动下,1979年3月,中央作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决定。陈云14日的信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18日,国家计委党组提交《关于修改1979年计划的汇报提纲》,下调一些指标,作一些调整和改变。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听取和讨论国家计委的汇报。汇报阐述对1979年计划作较大修改的原因及如何修改计划,同时阐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整顿和改革的原因及调整的要求,指出,根据调整方针,降低了1979年的一些指标①根据调整方针,拟将197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240亿元,增长速度由12%降为8%……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由457亿元修改为360亿元,减少97亿元,借用外资和动用银行外汇存款由100亿美元修改为50亿美元,减少一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年谱》(修订本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270页。)。21日,陈云在会上作系统发言,阐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必要性与调整的目标并指出:“按比例发展是最快速度”,“要有两三年调整时间,最好三年”,“调整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按比例”等。[3]270-271讲话中,陈云还特别强调降低指标不是修正主义。经过充分讨论,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用三年时间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之后,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陈云任主任,主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

二、经济形势的新判断与再调整意见的提出与决策

1979年4月的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中央提出的调整方针。会后,调整措施开始实施。6月18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宣布,从1979年起,集中用三年时间,认真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工作。[6]但调整方针在一些行业遇到阻力与困难,其中最为困难的是清理、压缩国内在建项目和引进项目。当时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认识不统一。调整方针被部分同志接受,接受调整方针的同志认为,确实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但也有部分同志表示授受不了一下子又来了个调整,刚说要三年大见成效。一部分同志担心士气因强调调整而泄下来。总体上来说,对调整方针的认识很不一致,分歧比较大。二是已开工项目难以清理和压缩。1979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停、缓、并、转、缩不具备条件和不急需的项目,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擅自搞计划外工程。通知同时用强硬的口吻指出:追究乱上项目者责任,情节严重的,绳之以党纪国法。[7]即便如此,对已开工项目的处理仍十分困难。6月25日,中央办公厅的一份材料指出:“基本建设战线的调整有可能走过场”。②房维中. 在风浪中前进: 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79年卷)[M]. 内部资料: 132-135.

为统一思想,减小调整阻力,陈云在多个场合反复阐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1979年3月25日的一次发言中,陈云重申调整的目的,指出调整是为了前进,是为了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3]272在9月18日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的关于1980年和1981年国民经济计划汇报会上,陈云重申调整国民经济的必要性,同时再次强调“不要再折腾”,要稳中求进,指出:“经济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是多此一举”,在讲话中,陈云同时就1980年和1981年计划提出11点意见,主要强调两点:一是不能靠财政赤字搞建设的缘由,二是利用外资的可能限度。[3]282-284中央于10月3日至10日召开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以统一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认识。会上,关于是否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争论十分激烈,针对部分同志提出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并不可怕,因此不用调整的意见,陈云指出,基本建设周期长,不能依靠财政赤字搞基本建设;在通货膨胀问题上,要汲取过去的痛苦教训,避免数量很大的通货膨胀,[3]286从这两个角度再次重申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为统一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认识,作了积极努力,但在1980年第四季度前,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由于认识很不一致,且也很不深刻,调整方针执行的很不力。此外,从实际工作来看,这一时间段内,党和政府主要是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同时着手制订新的长期规划,调整国民经济并没有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因此,国民经济调整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调整效果本不是很理想,1980年春又提出搞十年规划,调整因此遇到新的困难。到1980年第四季度,经济中的问题更明显地暴露出来①当时中国经济困难最明显的标志是1979年、1980年连续两年出现巨额财政赤字:1979年财政赤字达170余亿元,1980年国家预算财政赤字80亿元。(《王丙乾部长谈财政赤字原因 配合国民经济调整采取减收增支措施》,《人民日报》1980年8月31日。)为应对财政赤字增加,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救,结果造成流通中的货币过多,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人民群众议论纷纷。。此时,许多中央领导发现,经济情况比预想的要严重,有种预感—危机正在逼近。

对于经济发展中潜在的危险,陈云早有察觉。随着形势变化,陈云同意进一步调整的意见。1980年3月5日,陈云给姚依林②姚依林,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打电话,指出:“当前形势是好的,但潜伏着危机”。说明此时陈云已意识到,国民经济调整的效果并不理想,经济发展存在潜在危险。9月11日,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国务院全体会议讲话中改变了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认为当前经济发展存在严重困难,建议“明年进一步调整”。10月至11月,面对严峻形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连续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经济问题。10月23日,陈云作出批示,表示赞同赵紫阳在9月1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提出的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调整的意见。10月24日,在听完国务院的汇报后,邓小平指出:不能硬着头皮干,也不能打脸充胖子,宁肯把发展速度放慢一点,5%也可以③房维中. 在风浪中前进: 中国发展与改革编年纪事(1977—1989)(1980年卷)[M]. 内部资料: 154-155.,明确表示要放慢发展速度,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调整。

1980年11月中央政治局党委和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陈云再次强调要调整,且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调整,会议最终作出进一步调整的决策。中央政治局党委和中央书记处于28日举行会议,听取国务院汇报关于1981年计划的设想。姚依林代表国务院作汇报,提出退步方案④方案指出:基本建设投资额比上年减少40%,由原来的550亿元减少为300亿元,1981年工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3.7%。。会上,陈云指出:三年内不增加基建开支,基本建设搞“铁公鸡,一毛不拔”,“置之死地而后生”。邓小平完全同意陈云的意见。[3]299经过充分讨论,会议最终作出进一步调整的决策。会后,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的指示传达给正在召开的全国省长、市长、自治区主席会议和全国计划会议,并确定退步方案。

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再次阐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依据,重申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16日,陈云就经济形势与调整问题作讲话,共14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经济形势,指出经济形势是好的,但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第二,关于调整,指出同意财经小组提出的调整计划,明确指出调整不是耽误,不调整才是耽误。第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指出,要结合中国实际,量力而行,决不要再作赶英超美等不切实际的预言。第四,关于改革,指出,经济形势因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而得到改善,但当前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出现了一些缺点;改革的步子要稳。第四,关于按规律办事与国家干预,指出,按经济规律办事,是好的,但在许多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干预是必要的。第五,关于改善人民生活,强调,中国人口多,必须保证粮食的逐步增长,要做好事,但要量力而行。第六,关于利用外资与引进项目,指出:资金不够可以借外债,但对外债要分析;“一切引进项目,都必须有专家参加”。第七,关于历史经验总结,指出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必须摆脱“左”的指导思想。[3]301-303陈云的讲话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的,体现了他“不再折腾”的稳中求进的谨慎态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25日,邓小平作讲话,指出:“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三十一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3]303-304赵紫阳、李先念等人也在会上作了发言。会议最终确定经济上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安定的方针。1981年1月,国民经济再调整的序幕真正拉开。

三、陈云对小康思想提出的历史贡献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陈云二人分管不同领域,二人因看问题角度不同、关注点不同而在某些事情上产生差别,但二人均能汲取对方长处,始终相互支持,互相配合和补充。1979年至1982年,邓小平支持陈云成功领导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再调整。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关键两年1979年和1980年,邓小平吸收陈云“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实现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提出小康思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邓小平在论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时,仍沿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提法。1977年8月至1979年3月19日,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立下雄心壮志,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时期,邓小平认为,尽管有些困难,但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可能的。但在这一时期,陈云已敏锐地意识到经济发展中存的问题,在完成提出调整决策的理论准备后,向中央正式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建议。邓小平高度重视陈云的建议,开始思考中国现代化建设切实可行的目标。1979年1月,陈云提出物资缺口问题后,邓小平开始考虑适当降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3月21日,陈云向中央提出要用两三年时间调整国民经济,同时明确指出,降低指标不是修正主义。同日,邓小平在接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5]496这标志着,此时邓小平根据中国实际,适当降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23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邓小平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凝练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并向党内正式提出此概念,指出:“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5]588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转变。

在1979年的国务院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重新阐释“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的内涵,赋予它双重涵义:一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符合中国实际,切实可行,不能急躁冒进;二是中国要从中国的国情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把“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升到道路的高度。[7]1979年12月,邓小平将“中国式的现代化”反对急躁冒进、确立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目标的内涵,具体化为小康思想。12月6日,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8]在此,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之家”中国人通俗易懂的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目标,在讲话中,邓小平同时指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是“小康之家”的标准,提出小康思想。相对于“四个现代化”目标,小康思想更侧重人民生活,更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的切身体验,更符合中国实际,又可以有效避免因盲目追求高指标而造成的急躁冒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的雄心壮志,又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因此,40年来,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亿万各族人民参加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陈云根据对经济形势的新判断,同意对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的意见,在推动国民经济再调整的决策中,陈云关于国民经济进一步调整的思想促使邓小平调整“小康之家”人均1000美元的标准。1979年4月,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实施后,遇到阻力和困难,调整的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1980年3月,陈云提醒形势是好的,但潜伏着危机。同年9月,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改变了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指出经济发展中存在严重困难,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调整。10月,陈云作出指示,同意赵紫阳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调整的意见。11月中央政治局党委和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陈云再次强调要调整,而且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调整。11月的中央政治党委和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邓小平同意陈云的意见,中央作出再调整的决策。1981年1月,国民经济再调整真正拉开序幕。在此过程中,邓小平在吸收借鉴陈云相关思想后,结合中国实际,对“小康之家”的标准进行微调,将“小康之家”的标准从1000美元降到800至1000美元。1980年10月,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进入小康社会。”[5]6811981年7月,邓小平在会见查良镛时再次指出:“目标放在本世纪末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八百美元。”[5]762

在国民经济调整与再调整决策与执行的过程中,陈云对中国“实事”的关注,尤其是对中国人口多特点、技术基础的强调及对现代化标准的思考,促使邓小平在思考中国现代化建设切实可行目标时,开始关注并将中国人口多的特点与中国的技术水平纳入其中进行考虑。1979年3月,陈云在论述计划与市场问题时,其中就指出,中国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人口多,耕地少,且农村人口占80%,对这个特点没有深刻认识,在实践上必然会碰壁。[3]268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后,陈云在论及中国实现现代化时,指出:“问题在于什么是现代化的标准?如果同西德、法国比生活,家家都有小汽车,按这个标准,我们不行。”在此次讲话中,陈云还指出:“人口是个爆炸性的问题。”[3]276在此,陈云对中国现代化的标准进行思考,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标准必须有别与西德与法国,同时提到人口问题,强调,这是个爆炸性问题。之后,陈云指出:“当四个现代化实现时,人民生活水平必须有提高,而且程度不会小,但还不能同美、英、法、德、日等国相比。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其中大部分是农民,这样比办不到。”[3]279在此,陈云指出,现代化的标准不能单纯地与美国、英国等国家比人民生活水平,中国人口多,单纯地比人民生活水平,单纯地把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现代化标准,不现实。1980年4月,陈云在给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制订工作提意见时,指出:“控制人口要列入规划”;“人口问题要有个规划,这个问题不解决,许多事情不好办。”[3]292陈云对人口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思考。邓小平在向党内正式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时,同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只能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不能盲目攀比人均收入和个人生活水平这两个指标,对发展的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要务实有效。此后,邓小平在多个场合阐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之所以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之所以是“小康之家”时,都提出到了中国人口多的特点及中国的技术水平。

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急躁冒进思想再次占上风,实际工作中出现以“洋跃进”为主要特征的“新跃进”。陈云以敏锐的目光发现问题并冲破“高指标”禁区,率先向中央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建议,并推动国民经济调整与再调整政策的决策与实施。对国民经济的调整,陈云希望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顺利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存的“左”的错误,确立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理念。为实现调整目标,陈云把调整国民经济与对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有机结合起来,一手抓中心工作国民经济调整,一手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工作。在提出调整意见及推动调整决策实施的过程中,陈云重申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首先要弄清中国的事实,这是问题的关键。多次指出:中国的事实是人口多,且农村人口多;中国目前还穷,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强调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方面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要总结“左”的错误带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必须摆脱“左”的错误思想。

在中共中央和邓小平的坚决支持下,陈云成功领导完成新时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再调整,此次调整是清醒的健康的调整,调整基本达到陈云预期目标,它明显改善中国国民经济因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的错误而造成的比例失调的情况,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同时,引导全党开始认真总结过去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开始清理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中长期存在的“左”的错误,全党逐渐放弃重基建、轻生产、高积累、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启了全党转变经济增长的实践进程,在新中国经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关键两年1979年和1980年,邓小平之所以实现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提出小康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由邓小平本人的卓越才能决定的,体现了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和人民立场。但陈云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理念,对邓小平在理论上的突破起到了促进作用,正是由于陈云发现“新跃进”问题并提出调整建议,促使邓小平正视中国实际,转变经济发展思想,开始深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切实可行的目标,并随着调整决策与方针的实施,调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实现了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战略转变,并用“小康之家”这个中国人通俗易懂的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目标,提出小康思想。在再调整决策与再调整方针实施的过程中,陈云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理念,也促使邓小平不断根据中国实际,调整小康之家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小康思想。可以说,陈云为邓小平小康思想的提出,做出了突出贡献。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陈云调整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资源错配的多层次识别、分解与比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分析视角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北斗导航助力国民经济发展换挡提速
工位大调整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