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构、再造、提升:《大河报》融合发展研究

2020-12-20贾金利

关键词:大河媒介融合

贾金利

(郑州师范学院 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伴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一种趋势。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媒体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技术、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介发展举步维艰,以报纸为例,其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面临严重生存危机,转型发展势在必行。作为一份有着20多年辉煌办报历史的都市报,《大河报》始终是全国都市报业改革的引领者,更是中原第一大报,获得了“全球报业发行百强”“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等一系列殊荣。面临媒体竞争格局的速变,《大河报》近年来正在经历着“融合变革”的剧痛。一方面,读者用户大规模流失;另一方面,传统广告经营收入断崖式下滑。在媒体融合发展大变局的困境下,《大河报》新一代领军者不断调整办报理念,锐意变革,实施了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改革举措,重新激活了《大河报》全媒体新闻生产力,再次彰显了《大河报》媒体品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逐步探索出一条“浴火重生”的融合发展之路。最新数据显示,自2020年3月份以来,《大河报》全媒体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媒体矩阵粉丝总量逾7000万,大河客户端的日活、月活均增长超100%,移动端高品质、高质量稿件大幅增加,报社全媒体经营增长逐步提升。实践证明,走融合发展的改革之路,以影响力提升为中心,重构媒介业态,再造生产流程,是传统都市报实现凤凰涅槃的必由之路。

1 媒介生态圈层重构:构建“互联网+”大河全媒体矩阵

在步入媒体融合时代之后,传统报纸用户在不断地向数字媒体迁移,尤其是转向社交媒体。与此同时,媒介形态的数字化变革在加速推进。从传统PC端到移动端,从博客、微博到微信、APP,媒介形态变革已成为当下媒体融合发展最为生动的“经验场域”[1]。比如《南方都市报》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报一网两微三端”全媒体集群格局:即母报《南方都市报》、网站“奥一网”、“两微”(“南都微信群”和“南都微博群”)及“三端”(新闻端、社区端、垂直端)。应该说,《大河报》在探索“互联网+”融合发展之路过程中,借鉴了《南方都市报》的做法,创新媒介形态,从较早构建网络平台,到开通微博和微信公号,再到推出“大河客户端”(前期为“大河报客户端”),成立“大河财立方”,上线“豫直播”平台,目前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纸媒为基、移动优先、产品至上、技术驱动”的报、网、端形态齐全、业态先进的全媒体矩阵,聚合了逾7000万《大河报》“河粉儿”,初步打造了一个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的开放型交互性媒介生态圈层。

媒体融合首先且必须是平台融合。对于都市报来说,就是让报纸这个平面终端转型为移动终端,破解纸媒融合传播的“渠道失灵”问题[2],解决用户迁移的“阵地失重”难题。从平面终端到移动终端,从单一媒介形态到全媒体矩阵,《大河报》这一变革背后蕴含着对媒介观认知的重大变化,即从“新闻纸”走向“服务台”,从“+互联网”转为“互联网+”。传统纸媒的发展逻辑是通过新闻报道来聚合读者,再将读者售卖给广告主,是为“二次售卖”模式[3]。在这一模式中,报纸新闻功能是首要和主要功能,报纸的服务功能也更多地是依托新闻信息传播展开的。但是,在融合传播环境下,媒介和用户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为互联网的“连接”赋能而重构成一种更为紧密的交互关系,从而造成媒介功能的成功转型,日益从新闻信息提供者向“新闻+服务”供应者转变。一方面,因为社交媒体涌现而导致用户社群化,媒介用户更加细分,立足于移动端的垂直细分媒介平台开始崛起。另一方面,媒介服务功能得到无限拓展,从最基本的新闻信息服务,到生活服务,再到交易服务,甚至生产服务,媒介功能得到不断拓展。《大河报》全媒体矩阵的布局,是立足于媒体竞争格局的变化和对媒体功能的深刻认知,在发展路径上进行的重大转型。在全媒体矩阵构建过程中,《大河报》融合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支点就是推进平台终端功能转型,着力强化“互联网+”模式下的“新闻+服务”媒介生态圈层建设,不断地整合传统报纸的资源,努力向生活服务领域拓展,探索“互联网+”媒体服务模式,“形成了覆盖生活各个方面的矩阵群,服务了更多的读者和用户”。以“大河财立方”为例,脱胎于《大河报》的财经新闻版块,锁定财经用户垂直细分,发力财经领域专业服务,日活用户几何级增长。比如,承办多年的“大河财富中国论坛”,以“财媒+金融”特有的聚合效应服务中原本土企业资本化运营之路。再如,“财立方”构建的河南主流企业家和商业精英数据库,试水财经数据库服务模式。再如,“财立方”推出的金融课、公开课、下午茶、董秘私享会等线下活动,都在不断地拓展着媒体增值服务的范围,为《大河报》全媒体矩阵的“媒体+服务”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河报》全媒体平台矩阵的建立带来了媒介生态的重大变化。一方面是媒介业态发生重构,从平面终端到移动终端,从新闻业态到服务业态,《大河报》逐步形成了跨界融合、多元交互的媒介业态。依托全媒体平台升级的展会服务,如2017年大河车展活动,春秋两季车展累计收益1300余万元,年增长率超过8%。另一方面是媒介产品形态在发生重构。无论是新闻信息产品形态,还是服务产品的形态,都在“互联网+”的生态圈层中发生着技术升级的形态转型。以新闻信息产品为例,《大河报》现在不仅有文字、图片、直播、视频等产品形态,还有H5、动漫和数据新闻等数字化产品形态。2019年 “两会”期间,《大河报》实体智能机器人“大河小AI”加入报道团队,加强与在线用户互动,尝试智能化报道形态。此外,AR报纸和豫直播等产品形态,都令人耳目一新。与此同时,新闻业态和服务业态交互融合,逐步构建了一种交互一体的媒体生态。

2 媒介新闻生产传播模式再造:打造全媒体指挥中心“中央厨房”

媒体融合变化,不仅引发媒介形态的重构,而且带来整个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的变化。丹麦传播学者克劳斯·布鲁恩·延森提出,媒介融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的融合。他从传播本体的视角提出了“三级传播”的概念,即“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传播的当前结构形态,认为媒介融合就是不同维度媒介的“转化与变迁”,并最终走向“有机用户界面”形态的第四维度[4]。从传播模式角度来看,传统媒体是大众传播,当前媒介融合则是处于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和人际传播交互发展的融合传播。从信息生产模式角度来看,传统媒体是单一媒介形态产品的单一采集和单向发布,当前媒介融合则是多媒体产品采集和多终端发布。《大河报》在全媒体矩阵的传播环境下,整个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必须由单一和单向的信息提供向多元、交互和多端的信息发布模式转变。要完成这一新闻生产传播模式的转变,就必须抓住打造全媒体指挥中心这个系统性创新的“牛鼻子”,再造新闻信息生产流程,提升新闻信息生产的多端适配性,完成新闻生产传播模式的转型。2013年,《大河报》提出了“停刊不停报”的全时传播理念。《大河报》新的领军者认识到,传统报纸的定期出版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读者对信息的即时要求,必须对新闻生产方式进行大的变革。2013年春节期间,《大河报》“停刊不停报”正式实施,即使是在春节期间,新闻工作照常运行,不断发布新闻资讯,“走滚动新闻、互动服务、互动活动的报道新呈现模式”。“停刊不停报”活动,不仅让《大河报》收获了大量的粉丝和社会影响力,而且提升了融合传播环境下新闻生产的认知。正如《大河报》社社长王自合所言:“新媒体呈现的滚动式运作将新闻应有的紧张度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突发事件需要快速到位反应、读者爆料需要核实反馈。这时,媒体的出版频率由每天一次的‘新闻完成时’,变成了随时跟进发布的‘新闻进行时’。”[5]对这一数字媒体新闻生产规律的认识,构成了《大河报》媒体融合战略实施的逻辑认识起点,即数字传播对新闻信息生产速度追求的极限性,要求媒体新闻生产方式必须转型。与此同时,由单一和单向的信息提供向多元、交互和多端的信息传播模式转变,也要求整个新闻采编流程必须进行再造。2018年3月,《大河报》全媒体融合改革正式启动,其中一个核心就是建立具有“中央厨房”性质的全媒体指挥平台,作为整个新闻信息生产的“超级指挥部”,发挥总体设计、创意策划、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的作用。运行几个月来,尽管还面临很多问题,但总体运行高效通畅,有效破解了传统媒体环境下部门割裂、协同不足等问题,全面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能力。这一中心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突出统一指挥的调度作用。《大河报》全媒体指挥平台的建立,是适应融合传播态势的采编流程再造和重大媒介组织变革。通过这一指挥平台的建立,重新理顺融合传播环境下的采编关系。《大河报》的全媒体指挥平台,由内容分发部、产品创意部、监控调度部和数据考核部四个部门构成,实现对大河报纸端、大河客户端、豫直播、大河财立方“四端”所有新闻内容生产的统一指挥、统一调配、统一分发。作为大河报社新闻采编和运营管理的“中央厨房式”指挥调度系统,全媒体指挥平台在统筹报道策划、调度采访力量、协调技术支持、安排运营推广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其中内容分发部负责稿件接收、把关、审核和分发,实现了新闻产品的统一审鉴和集中分发。产品创意部以创意和技术为核心,负责新闻产品的聚合式加工和呈现。监控调度部负责新闻选题的研判和集成式策划,发挥策划协调功用。数据考核部负责数据收集和量化考核,突出传播效果导向的考核引导作用。

二是,强化媒介组织变革的科学性。《大河报》全媒体指挥平台的建立只是整个媒体融合战略实施的一部分。与之相应的是,《大河报》全媒体矩阵整个组织架构的调整。以内容生产中心为例,按照职能优化原则,对原有采访部门进行重组调整,形成了以内容板块为中心的部门设置。比如,综合板块包括政务产品部、体娱文体部、热线互动调查部、影像视频部等。内容生产中心的设立,一方面优化了采编力量布局,另一方面以板块为中心的部门设置更明确了职能角色,实现了力量整合,更加有利于与全媒体指挥中心建立“深度对接”的关系,有利于全媒体矩阵跨部门、跨媒介和跨平台融合。从管理角度来看,全媒体指挥中心与内容生产中心协同一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环境下部门平行设置,彼此之间沟通和资源难以共享的状况,有利于构建更加适应融合发展要求的扁平化采编组织体系。从本质上来讲,《大河报》全媒体矩阵媒介组织的再造,是专业化媒介组织结构空间的重大变革,是在组织形态上打破传统媒介环境下的介质壁垒和物理区隔的探索,有利于解决新闻信息生产的协同一体和多态全息生成问题。

三是,彰显机制创新的系统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媒体融合变革也是媒介生产关系和媒介生产力的变革。无论是采编流程的再造,还是媒介组织的调整,都是媒介资源的重大重新调配,其背后的体制机制创新更具有系统性创新的变革价值。《大河报》全媒体中心建设始终体现着体制机制创新的改革初衷。一方面,在组织保障上成立了由社长牵头的全媒体融合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推进、督促落实,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另一方面,改革涉及深化考核激励机制等一些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比如,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以数据为指标的考核体系,强化分类考核和绩效分配,都具有重要的机制创新意义。

四是,以加强融媒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6]对传媒行业来说,新闻人才是优质报道内容的提供者。媒体的报道质量决定着媒体的影响力,而媒体报道质量最终取决于新闻报道人才质量。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新媒体不断涌现,以传统媒体为主要的信息来源的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革,舆论生态日益复杂和多元,舆论热点和焦点都汇集在网络上,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融媒体时代,只会采写稿件或专注于新闻生产某一阶段的新闻工作者已不具备竞争力和核心优势。在移动互联时代,既懂新闻采编、又熟悉互联网,既懂新闻内容产品设计、又了解用户需求,既懂数据开发、又懂产品创意等复合型融媒体人才成为传媒业融合发展的关键。但传统媒体的融媒体人才队伍建设因薪酬、体制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因素,并不能支撑其像新媒体一样拥有充足的融媒体人才。比如,《大河报》融媒体编辑部的前身——数字媒体部在成立之初只有7个人,后通过校招等渠道扩大到40余人,但人员流失严重,融媒体人才队伍并不稳定。对传统媒体来说,加强融媒体人才队伍建设,要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完善相应激励措施、提供人才成长空间、搭建人才事业平台等措施,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定的人才保障。

3 媒介影响力提升:从效果优化到流量刷屏

媒体融合改革成败优劣,主要看媒介影响力是否提升。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从传媒的社会能动性的角度看,传媒影响力的发生与建构,主要依赖于媒介在3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其中首要的就是接触环节,吸引注意的关键在于媒介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所谓的‘极致化’操作总体上包括媒介竞争的两大基本手段:靠规模和靠特色。”[7]《大河报》融合战略实施始终将“极致化”作为媒介影响力提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以新闻产品的精品化、信息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

3.1 大力提升优质新闻产品的生产力

在融合传播环境下,新闻信息供给呈现出冗杂过剩之势,用户新闻信息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如何在海量新闻信息传播中提供优质的新闻内容,始终是融合传播的根本命题。《大河报》融合战略实施立足于优质内容的生产力提升,既满足纸媒品质提升的需要,更聚焦新媒体新闻信息的供给质量。一方面是提升融合传播环境下的新闻议题判断力和设置力,通过强化议题研判和话题设置质量,始终牢牢占据区域新闻舆论引导的制高点。通过高质量集成性融合新闻产品,化解渠道“失灵”困境,形成社交媒体议题设置的热点,最大程度地解放融合新闻生产力。从改革后的数据来看,2019年3月原创新闻优秀稿件72篇,4月117篇,5月将近200篇,优质新闻稿件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程度提升。另一方面是全面提升融合传播新闻内容的表现力,尤其是以微电影、微纪录片等为主要形态的数字化产品的内容呈现。比如,5分钟的原创微纪录片《从张庄到“康庄”》,融合航拍影像、音视频合成,上线1周,阅读量就达到300万次,刷爆朋友圈。还有,推出H5《穿越“40年”,感受改革开放的河南“剧”变》,用经典电视剧的桥段让用户寻找改革开放中的发展线索,极具创意表达,让网友耳目一新。

3.2 全力提升优质新闻的传播力

在融合传播环境下,“渠道失灵”成为传统媒体面临的转型难题[8]。一些传统媒体拥有优质新闻产品的生产力,但是在内容分发和平台推广环节“乏力无术”,同样也难以提升媒介影响力。如何提升优质新闻的传播力,不断地制造现象级的“刷屏”之效,实现“既有品牌又有流量”的传播效果,已经成为《大河报》融合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

第一,深化“一纸三端”融通,强化运营驱动。《大河报》全媒体矩阵主要由纸端、大河客户端、豫直播和财立方构成。为了提高优质新闻传播力,《大河报》不断深化“一纸三端”的融通,着力解决资源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努力实现互联互通、同频共振。一方面对各个平台功能进一步科学定位,形成互为补充、彼此呼应和资源共享的“融合效应”。通过重大选题集成策划、协同生产和分步传播,努力实现四个端口相互连通、协同作战。比如,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自贸区实施1周年,《大河报》策划了四川、湖北、重庆等7省市主流媒体直播逛自贸区专题活动。相关数据显示,该专题发稿量超过120篇,仅大河报客户端阅读量就超过500万,形成了气势如虹的“刷屏之效”。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全媒体指挥中心的组织策划总枢纽作用,建立融合传播的互动机制,对优质内容产品传播进行集成谋划、重点推荐,打造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全息全时生态链条。

运营推广是媒体融合传播力的核心环节[9]。《大河报》全媒体指挥中心专设内容分发部,不断强化运营驱动,制定适销对路的推广方案,拓展用户覆盖。一是强化与外部机构合作,借助专题服务开展渠道运营,激活存量用户,拓展活跃用户。比如,大河客户端实施办事处入驻计划,通过办事处入驻服务,策划开展面向分众领域的营销推广活动,不断地提高细分用户服务和内容推广能力。二是强化与技术供应商合作。三是开展专题运营活动推广。比如,豫直播向省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影像管家”服务,包括重大会议、重大事件图片拍摄、视频宣传片制作、视频直播等业务,不断拓展用户规模。豫直播还不断改进运营理念,开发探索更加亲民的用户体验。比如“直播+美食”,推出了近100场“火锅英雄”直播,场场火爆。这些无疑都为新闻传播力渠道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强化技术支撑,推进分众传播。在媒体融合时代,用户数以万计,彼此信息服务需求千差万变。要提升融合传播力就必须去强化技术支撑,不断实现分众化精准传播。一方面不断改进不同媒体平台的技术支撑,强化算法推荐,实现用户画像。大河客户端正不断强化与技术公司的合作,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初步实现了用户精准画像,为基于算法的智能推荐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是实现内容分发的个性化和定制化。要提升融合传播力,就必须推进分众传播,提高内容和用户的匹配度。在平台用户垂直细分的同时,借助用户画像,从内容生产环节到传播环节实现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地拓展信息服务范围。比如,在满足用户新闻资讯需求的同时,可以根据用户画像,不断推送气象、美食、服装等其他领域的信息。2019年“两会”期间,《大河报》客户端引进实体智能机器人“大河小AI”加入报道团队,拓展了新闻信息服务的方式,提升了黏贴用户能力,为分众传播提供了有效渠道。

4 媒介服务力提升:强化以用户聚合服务为中心的多元服务

传统媒体时期,以报业为代表的传媒业具有较强的社会公信力、影响力和强大的受众资源,报业只需深耕内容生产、信息分发等工作,便可实现报纸的订阅量、报纸公信力以及权威性的提升。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涌现,网民规模逐年递增,受众的注意力也从纸质端向移动端迁移,仅仅依靠内容生产、信息分发,满足不了受众对于信息的多元化需求。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都市报,其受众、广告业务、发行量等大量流失,对都市报来讲几乎是动摇了其生存根基。为了应对新兴媒体的冲击以及促进自身发展,很多传统媒体纷纷借助融合发展战略进行全面布局,通过平台建设、细化内容生产、改革体制机制等方面紧跟时代发展。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是信息的生产者,还是信息效果的检验者以及流量的贡献者。受众的碎片化阅读成为时代发展的见证,“注意力经济”和流量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赢得流量,很多传统媒体提出以用户聚合服务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在这一前提下,传播信息只是媒体的基本功能,更多的是实施“媒体+服务”。

一是,强化多元化经营服务。《大河报》转型经营方向为“传媒+多元服务”,包括“媒体+策划+会展+论坛+政务+智囊……大河车展、大河生活卡、大河教育、大河会展、大河健身”等版块,通过细化领域来为受众分类,用个性化服务把受众转变为用户,让互联网技术与用户重建连接,以便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获得流量,从而带动媒体经营活起来,促进自身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大河报》已经从新闻信息服务商转变成为信息综合服务商,从单纯的新闻纸转变为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平台服务商。其中“大河财立方”深耕财经垂直领域深,以“财媒+金融”为战略支点,以“链接世界,赋能中原”为使命,在多条战线切入新赛道,蹚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维”成长之路。目前,“大河财立方”的深度报道领域,已覆盖国内10多家顶级互联网企业、近百家金融机构和几乎所有的上市豫企。比如,“立方朋友圈人物端”是为河南本土企业家提供的专属订制咨询服务,颇受用户的青睐。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新兴媒体兴起之初,人们对新闻内容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使得互联网上随意转载、复制粘贴原创新闻内容产品的现象层出不穷。新闻内容产品是作者及其团队的创造性劳动,是智力劳动的成果展现,理应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这种不经授权进行随意转载、复制粘贴的行为是违法的。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逐渐意识到新闻内容产品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比如,关于新闻内容版权的纠纷案件常见于各大媒体,这也是媒体机构重视新闻产品知识产权的表现。随着媒介环境的变革,新闻舆论场的转移,有关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侵权行为也出现了新形态、新变化和新特点,传统媒体虽然意识到侵权的危害,但维权困难重重。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对新闻内容产品的版权保护存在着版权保护意识薄弱、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于媒介技术实践、维权的复杂性消解行政监管效力、媒体呼吁难抵巨大商业利益驱使、业界的原创保护措施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10]。对坚持“内容为王”的传统媒体来说,在推进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中,需要不断加大对优质新闻内容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媒体内部健全关于新闻内容产品保护的机制、建立新闻产品的版权交易平台、与其他媒体构建合作共赢模式等措施,来强化新闻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以《大河报》为例,就是要强化深度报道产权的保护力度,在产权保护的过程中逐步地探索新闻和信息服务付费的方式。在这方面,“大河财立方”的探索较为扎实,推出的舆情服务和高端信息定制服务都是在产权保护基础上实现媒体增值服务。

无论是党报、行业报还是都市报,传统媒体纷纷借助时代发展机遇进行自我革命。都市报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产物,更是我国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递主流声音、服务民众的重要使命,进行媒体融合是为了自身变革发展。《大河报》作为我国主流都市报的典型代表,面对媒体融合采取积极接受的姿态进行改革,面临发行量断崖式下跌、盈利连续下滑时,果断采取停刊进行止损,并同时发起“停报不停刊”活动。同时,积极打造媒体矩阵,形成“一纸三端+多方平台”联动的全媒体矩阵。此外,审时度势地提出“互融互粉”和“移动先行”等发展理念,通过建设多媒体传播平台减少流量分发、注重内容生产,提升服务价值和服务能力、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多措并举提升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多方联动,打造盈利新模式。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由于资金投入、体制机制等因素,很多都市报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平台资金投入不足、融合产品研发能力弱、体制机制优化配置不全、用户及流量变现能力不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融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乏力等现实问题。

我国都市报的未来发展方向已成为学界和业界探讨的热点。有学者认为,都市报会成为地铁报、社区报等更加细化的免费报纸,都市报对于自身特性的不断分化是其未来发展方向。但就目前来讲,建设全媒体矩阵平台成为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优质的融合新闻产品是其发展的支柱,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提升服务和能力是目标所在,实现盈收促进发展是其最终目的。只有稳扎稳打,才能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实现都市报等传统媒体的改革和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大河媒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大河奔腾
《融合》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河奔流
大河中的摇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