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肝包虫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
2020-12-20文成措
文成措
(青海省藏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7)
包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疾病之一,是因刺球属绦虫幼虫棘球蚴寄生而导致,针对这一疾病,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需要采取有效麻醉方式,减少手术应激,保证手术效果[1]。本文探析不同麻醉镇痛方式对肝包虫手术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藏医院择取6 6例肝包虫手术患者,病例均从2 0 1 7年1 1月至2 0 1 9年1月择取,将其分成三组,Ⅰ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35~62(45.96±5.13)岁;Ⅱ组(22例)中,男9例,女13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34~61(45.75±5.20)岁;Ⅲ组(22例)中,男8例,女14例,病例择取年龄范围为36~64(45.85±5.19)岁;从性别以及年龄上来看,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可比。
1.2 方法
所选患者均通过2 mg咪达唑仑+0.15 mg/kg顺氏阿曲库铵+20~30 μg舒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待肌松药发挥作用之后,对患者行以气管插管。同时在手术过程中,通过丙泊酚+瑞芬太尼进行维持麻醉,另外根据具体手术情况,术中可追加使用顺式阿曲库铵。Ⅰ组(22例)行直视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在右侧肋缘下做切口,于直视条件下,在右侧腹横肌平面注入1.5 mg/kg罗哌卡因(0.25%)。Ⅱ组(22例)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在右侧肋缘下做切口,利用超声引导,注入1.5 mg/kg罗哌卡因(0.25%)。Ⅲ组(22例)行切口局麻,在右侧肋缘下做切口,切口皮下注射1.5 mg/kg罗哌卡因(0.25%)。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三组阿片类药使用次数、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s)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Ⅰ组术后阿片类药使用次数、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0.97±0.93)次、(2 2±7)小时、(1 7±6)小时;Ⅱ组分别为(0.94±1.0)次、(23±8)小时、(18±5)小时;Ⅲ组分1.66±1.03)次、(30±10)小时、(24±6)小时;Ⅰ组和Ⅱ组术后阿片类药使用次数、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均优于Ⅲ组,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包虫病主要是以囊包样在肝脏中寄生,所以需要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摘除。为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麻醉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合理选择麻醉方式,可以使术后急性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对患者术后转归有帮助[2]。临床中,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和局麻均不会对患者全身情况产生严重影响,且可以取得显著效果,单次切口局麻作为麻醉镇痛的一种重要方式,经切口皮肤进行皮下给药,可以使术后24小时切口疼痛得到缓解[3]。伴随超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得到发展,此种麻醉方式是在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之间注入局麻药,使其阻滞肋间神经分布区域,可以取得良好镇痛效果。本次研究中,单侧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患者转归情况优于切口局麻。据相关研究指出,在直视条件下和超声引导下均可以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对于肝包虫手术患者来说,采用直视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和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切口局麻,对术后转归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