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锤炼品德修为的实践逻辑
——基于习近平“五四精神”论述的道德维度

2020-12-20樊帅领程秀霞

关键词:五四精神道德育人

樊帅领,程秀霞

(安徽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锤炼品德修为,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1]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增添了新内涵,标注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五四精神”论述,理清其道德维度,对于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成熟和成才成人,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意义和时代价值。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品德是成才之本,成人之基。止于至善,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始终不变的道德追求。弘扬五四精神,实现中国梦,立德铸魂应当也必须先行、“力行”。新时代大学生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正确的道德认知,融合自觉的道德养成,整合积极的道德实践,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于实处用力,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锤炼品德修为,提升道德智慧,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深走实,才能在时代潮头行稳致远。

一、理论逻辑:重塑正确的道德认知

注重以行求知,引领青年学生明辨是非,恪守正道。成人是成才的前提,这里的“成人”应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成熟之人。高校要运用“经典咏流传”、“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欣喜接受的形式,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沟通,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国家发展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挖掘重塑路径,凝聚最大合力,力求最小差距,实现最优配置,打通道德认知和德育践行的最后一公里,内化美好于心,外化德性于行,使青年学生重塑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

其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铸魂育人,必须坚定和强化可信、可敬、可靠教师的主导地位,优化教师的道德认知,提升教师的主导能力。[2]同时,要充分尊重和外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对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的研究与运用,丰富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参与度,这里的参与度应该包含深度、广度、高度和效度。进而引导学生自觉用实际行动在线上、线下积极“求真”、“求知”,在力行“求知”的过程中达到思想的自我暴露和问题具象化。促进全体青年学生在直面错误思潮中校正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守成创新,进而从师生共同成长的角度更新青年学生的道德认知体系,使之得到合理化重塑,整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

其二,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高校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更重要的是价值性教育与能力提升。新时代,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分配深入调整,人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多变,青年学生对价值认同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和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结合学生发展,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高效提供,积极供给,为青年学生备好优质、清新、味美、多样的“精神自助餐”,使大学生在“品味”中深刻领悟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理论魅力,切实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真理之光和价值温度,校正心灵罗盘,优化道德认知,坚定理想信念,从精神层面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

其三,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的人格、思想地位是平等的,衡量效果的视角应该切实从教育者出发转变为从教育对象获得感出发。在坚持教学目标、教材使用等方面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知识背景、个性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选取异质化教育素材,积极开展多样化、时效化教学。要由教师的唯一权威、单向灌输向师生平等互动、咨商互联转变,师生双方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进行发展性咨商,共商共建共享,帮助学生在释疑解惑中学会思考、明辨是非、正确抉择、恪守正道,激发道德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正向能量与叠加效应。

广大青年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更需要精心培育。他们充满激情与活力,但也存在知识不足、阅历不广、能力不强的现象,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往往会遭遇各种困难和问题,甚至说错话、做错事,思想偏激、行为冲动。高校要坚持尊重规律与积极引领相统一,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更多包容青年成长中难以避免的错误和通病,及时帮助纠正,及时教育引导,给青年学生留足持续提高自身认知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培养奉献担当的战略视野,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和克难攻坚的奋斗豪情。高校要保护好广大青年学生的激情和梦想,在这个充满怀疑、物欲横流的年代,中国青年依旧需要激情,依旧忠诚信仰,依旧追求更有温度、更高境界、更优质量的梦想。

二、制度逻辑:融合自觉的道德养成

注重以知促行,引领青年学生保持定力,严守规矩。转识为智,以知促行是锤炼品德修为的关键环节。完善道德养成建设机制、提效道德养成对话机制、优化道德养成评价体系是高校青年学生确立自觉道德养成的必要制度支撑。

第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完善道德养成建设机制。高校青年自觉的道德养成,应该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自发、自觉、自为地滋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正向道德行为的持续积极价值取向,是精神层面的道德意识养成和实践层面的道德践行养成的有机统一。完善道德养成建设机制,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问题导向,重构道德养成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学生需求和发展桎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魅力和真理力量充分实质化,重构道德养成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二是坚持实践导向,强化道德养成教育教学。坚持实践导向,道德养成既要创建“课堂互动+课下研讨+实践教学”三者有机融合的新教育教学模式,也要积极推进慕课、微课建设,以打造超越时空的全覆盖、全天候、全方位道德养成教育教学体系。三是坚持团队协同,创新道德养成课程建设。获得道德认知是道德养成的必要前提,而“转识成智”则是道德养成的必然要求。如何实现“转识成智”?坚持团队协同融创建课是培养学生道德智慧的应有之意。南京大学李向东教授领衔的“宇宙简史”课程团队,面向文科生普及天文学知识,以南大天文学科教师为主创,以文科知名教授、文科学生、文科同行为顾问,形成了“天文导师+文科师生+教学研究分会+出版社+网络平台+媒体”的全新教学融创团队,天文通识课《宇宙简史》已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线,圈粉无数。[3]要注重从课程思政伸展为专业思政,全方位引导高校青年在自觉的道德养成中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第二,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提效道德养成对话机制。灌输教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填鸭式教育,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化、接续性教育。青年学生适应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观念性知识不能自动进入自己头脑,青年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也无法自发、自为地及时摆脱思想困惑和精神困扰,获得思想通达和正向积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灌输教育用科学理论、核心价值观来武装青年学生,需要坚持通识性漫灌和针对性滴灌相结合的方法,在灌输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咨商等启发性引导,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新问题,完善对话机制,以学生正向需求为导向调动学生的自发性、自为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得到成长,明确人生发展的正向积极意义,进而增强道德养成的实效与时效。[4]提效对话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升华师生对话机制。高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主体地位,综合运用针对性的方法技巧,及时、有效回应学生关切和需要,实现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广覆盖的供需互动,满足青年学生的自觉道德养成。[5]二是强化同侪学习机制。同侪学习即同辈之间交流学习、共同进步、个性发展的过程,这里指高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同辈教育。教师的同侪对话,有利于拓宽教师教育视野,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学生的同侪学习有利于在互相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正向发展。三是健全内外对话机制。内外对话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广度、深度、强度上的拓展与延伸,要通过学科内外协同创新、学校内外纵横发展、国家内外借鉴学习等交流互动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青年学生的自觉道德养成。

第三,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优化道德养成评价体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促进自觉的道德养成,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注重推动课程思政、教师思政、专业思政协同发展。评价体系的合理优化,有利于及时、有效地纠偏导正,推动青年学生的自觉道德养成。要从青年学生、社会两个层面的获得感来优化道德养成评价体系。一是青年学生的道德养成获得感。高校青年在成长成才成人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无数个自己“想不通”、“解不开”的思想困扰和精神困惑,急需给予针对性、实效性的开解与梳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和精神需求,推动思政课程育人、课程思政育人、教师思政育人等显性教育和心理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等隐性教育的同频共振,切实让青年学生掌握“讲道德”的方法技巧,具备道德践行的能力与智慧。当他们身处道德冲突、道德悖论等境遇之时,能够清醒地做出正向道德抉择,传播正能量。二是社会群体获得感。道德养成的人“不仅关注自我的正当利益,而且具有关心和关怀他人的能力。”[6]道德养成要做到从社会实践中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中提升道德养成教育方式的自觉性和实效性。自觉道德养成的人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智慧集中于一身的人,能够将“讲道德”的感性之善良动机、理性之意志坚持和彗性之恰当技巧统一起来。从时空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向在校青年学生,也要满足因为学术交流、竞赛、实践等缘由而身处校外的青年学生需要;既要面向青年学生的课堂教育教学,也要满足青年学生的课下探索求知需求。高校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自觉的道德养成,在干事创新敢担当中自觉的道德养成,在为民服务解难题中自觉的道德养成,在道德养成和道德践行中关怀他人、关爱社会,增强社会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实践逻辑:整合积极的道德践行

注重知行合一,帮助青年学生走深走实,行稳致远。修身立德,只有通过积极的道德践行才能得以实现,打牢根基。新时代大学生通过积极的道德践行,才能锤炼出高尚的品德修为,才能真正的实现自我、服务社会,贡献国家,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强调,要“会同多个部门多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宣传资源,凝聚思政课建设的合力。”[7]新时代青年学生道德实践的积极与否,品德修为的境界高低,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多方教育力量的协同整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夯实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全员提升道德实践效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广大青年学生积极道德实践、锤炼品德修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是全党全社会的战略任务和共同事业,人人都是参与者,没有旁观者。

一是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绝对领导和坚强支持。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践行摆在全部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大育人格局。[8]要在精神与物质、软件与硬件、理论指导与实践运行等方面提供坚强保障和制度支撑。

二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突出问题意识,深入高校师生之中,以增强青年学生获得感为核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品德修为、道德实践方面的调研考察,凝练不同地域、不同类别、不同层级高校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协调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建设,聚合立体化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指导,努力构建高校青年学生道德实践大格局。

三是高校党委要全面落实上级党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文件精神,并结合高校实际和地域实情针对性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深入推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高校要成立由分管校领导牵头的考评督导组,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道德实践效果的考核评价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创新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道德实践方面成绩突出的个人、团队及做法要及时总结、广泛宣传、分层推广,积极营造全员育人、全程践行、全方位发展的良好氛围,多管齐下,全员提升高校青年学生道德实践获得感、幸福感。

其次,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全程重塑道德实践人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始内容是知识讲授与价值传授,具有理论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高校青年学生开阔思维视野,更新知识观念,提升认识水平,改进行为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时代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积极引领高校青年学生在努力掌握科学知识、练就过硬本领的基础上担当时代责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是“以耗散结构方式生成和存在的”,“有自己的独特主见和观念坚守”。唯物辩证法认为,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有量的渐变性积累,也有质的突变性异化。随着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高校青年学生必然会与具有形形色色价值取向的人进行互动交流,始终面临着不同价值取向的影响甚至解构之危险。[9]高尚的道德人格和实践品质,需要日积月累的全员教育才能塑成。因此,要全时段保障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健康发展,尽力让不同价值取向的人们向青年学生只输送正向积极价值,避免输送负向消极思想,使青年学生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感恩国家、服务人民、贡献民族中重塑道德实践人格。

一是要坚持智慧校园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通过渲染学习氛围、增加交流活动、搭建实践平台等途径正向强化大学生的日常实践和习惯养成。“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实践和精神交往实践”,[10]高校不仅要加强理论传授,还需通过实践教育帮助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诸如积极开展高校优秀理论社团学习成果展、“我心中的思政课”等微电影展示,举办“大学生思政宣讲团”交流展、大学生德·行夏令营等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道德模范暨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学期锻炼和暑期实践的连贯性。在“文化上墙”中潜移默化地展现信念信仰教育,在学校的“温馨提示”和多媒体展示屏中润物无声地融入家国情怀,使一砖一瓦都能积极弘扬主旋律,一花一叶都能自觉传递正能量,努力营造鼓励青年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环境和实践氛围。

二是持续提升高校教育者的政治素养和品德修为,用教育者的实践品质和高尚人格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高校教育者不仅包括高校教师,还包括宿舍管理员等后勤服务人员,科研等管理服务人员,学生处、团委等学生工作人员。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要加强教育者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推动特色实践基地发展,帮助教育者提升道德实践能力,拓展理论视野、历史视野,积累丰富的实践素材,自觉做为学为人的楷模,自发做道德实践的表率,全员、全程高效引领青年学生重塑道德实践人格。

三是通过开展法治教育、校纪校规学习、惩戒行为等方式来规范理正大学生人格,引导大学生从“人生歧途”走上人间正道。坚持厚爱和严管相统一,要尊重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方法技巧。在青年学生人生的十字路口、要紧时刻帮其种下真善美的种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仅需要价值观的积极引领,也需要纪律规矩和惩戒导正的挺前逆行。思想自觉和道德践行不仅挂在墙上,更要放在心上,落细落小落实在言语和行动上,对于身体残疾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实践要注重人文关怀,一视同仁,分层指导,渐进式推进。全员育人,育人更要覆盖全员,要通过正向引领和规矩约束合力确保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一个人都不能少,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再次,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全方位凝聚道德实践合力。

文明事关形象,要拒绝形象工程;引领需要形式,要远离形式主义。高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青年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践行,既需要借助外力,也需要修好内功。既要内化主流意识形态,坚定政治信仰;也要外汲价值营养,直面错误观点。高校要引导青年学生在内外兼修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全方位凝力促进青年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

一是要优化网上、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形成合力。一方面,要积极聚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优质社会资源,尤其是充分发挥思政专家、时代大家、专业骨干、工匠模范的教育引领作用,彰显道德风范。应当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非僵化的教条,“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要让青年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时俱进中感受大国智慧、领悟价值神韵、汲取道德养分、强化道德人格,鼓励青年学生在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中深入艰苦一线、重要岗位或关键领域增长才干、开拓创新、奋勇向前。另一方面,积极汇聚共青团,工会,关工委等组织机构的教育合力,共同做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关注、关爱青年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困难、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帮助他们处理好毕业就业、创新实践、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克服成长成才中遇到的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积极展示思政学习成果和道德实践效果,安心道德修养和价值践行。要健全完善制度,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践行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制度形式运用好、坚持好。

二是要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辨别和充分发挥网上、网下各种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正向作用,培养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技巧和勇气。一方面,要重点围绕网络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化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教学组织”和“基本教学活动”标准化建设和示范创建工作。高校要重点做好思政教育、教学、教化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与无缝衔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道德实践,要紧抓落实,抓紧落地。加强高校思政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建设,坚定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肃清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宣传优秀道德实践成果,丰富教学资源,注重寓教于乐,温情但不煽情、通俗但不低俗、搞笑但不恶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互动性、实践性、趣味性,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朴素家国情怀、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资源规范化、健康化管理,为青年学生充分运用网上、网下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可能。高校要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更加注重“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反思,在教育中学会提升,自觉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总结内省、整改落实贯穿于树立核心价值观、锤炼品德修为的全过程,用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效生活。广大青年学生“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12]要在知识接受、价值培育、能力提升中掌握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技巧和勇气,并深深植根于头脑中,具体落实在行动上,能够时时体现工匠精神,处处呈现品德修为,事事彰显家国情怀。

总之,习近平“五四精神”论述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理清了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大学生锤炼品德修为是一个循序渐进、进无止境的过程,贵在经常、重在日常、学在平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真正把这一科学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落细落小落实,着实地把这一育人逻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打通大学生道德成熟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

猜你喜欢

五四精神道德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养浩然正气 为青春导航
“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