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精神凝聚力要素的凝聚作用点分析(上)
——国家凝聚力研究笔记之十四

2020-12-20刘学谦

关键词:科学性凝聚力信仰

刘学谦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国家精神凝聚力是国家社会生活中最高层次的凝聚力量。这种高层次的凝聚力量并不是单一要素形成的,而是构成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多种要素共同发挥凝聚作用的结果。构成国家精神凝聚力的理想、信仰、精神、道德四大要素,共同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凝聚人民力量的功能。国家精神凝聚力同国家其他凝聚力之间具有不可取代性,国家精神凝聚力所包含的理想、信仰、精神、道德凝聚人民的功能,同样具有相互之间的不可取代性。我们在以往的国家凝聚力研究的著作和论文中,基本上都是用了整篇的篇幅去描述国家精神凝聚力的概念、意义和构成,更多的研究重点是解释什么是精神凝聚力。在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之后,现在有必要深入一步研究和揭示精神凝聚力要素能够渗透人们的精神和灵魂,指导人们形成一致行为的动因和结果。

一、国家理想对人民群众发挥凝聚作用的凝聚点分析

国家理想是国家精神凝聚力的第一构成要素,也是国家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所制定的国家未来发展目标。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理想,不同的是,不同性质国家理想所体现的愿望主体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当然我们国家的理想一定是充分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愿望的目标。建国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过“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些相互联系的国家奋斗目标,都是充分反映了全中国人民愿望的国家理想。从国家精神凝聚力的角度分析,国家理想又是如何发挥对人民的凝聚作用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共同愿望凝聚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国家,每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对国家的发展有一个同自己的利益愿望相关的美好愿景。国家理想对人民的凝聚力就在于对人民愿望的体现度,或者集成度。体现的公约数越大,理想对人民的凝聚作用越强;体现度越差,公约数越小,国家理想对人民的凝聚力越弱、越小。国家理想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也不是简单的个人愿望的相加,而是在集成的基础上,实现了由量到质的科学性、规律性提升。提升后的共同愿望,虽然已不在是简单的个人意志下的愿望,但却在更高层次和根本利益上又体现着每个人的愿望。这种体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是国家理想提出人的人民代表性。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领袖或领袖集团,才可能提出代表人民愿望的国家理想。虽然代表人民的领袖或领导集团由于种种原因,犯主观主义错误时,也有可能提出离开人民愿望的国家理想,但这并不能否定代表人民的领导人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因他们除了人民利益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和任何集团的利益,所以没有失掉代表人民的政治基础和利益基础。正是有了这两个基础,一旦被实践证明理想离开了人民的愿望,领导人还可以纠正错误,重新制定反映人民愿望的国家理想。当然,这只有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领导人才能做的到。其次是国家理想形成过程中的民主广泛性。国家理想是全体人民的理想,国家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有参与制定国家理想的权力。从国家精神凝聚力的形成原理分析,它是一个由参与实践程度形成的认知过程。每一个公民参与的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公民对国家理想的态度。参与程度的广泛性越高,代表公民对国家理想的认知度越高。另一方面的意义是,参与度还代表着公民的职责和义务的体现,又可以在实践国家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主人翁的责任和担当精神。最后是国家理想形成之后的人民广泛认同度。这里所说的认同度,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国家理想的合理、科学性认同。认为国家理想符合国情民意,是能够实现的科学理想;二是对国家理想的利益代表认同。认为国家理想充分体现了个人利益的表达。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从实际的情况看,国家理想认同注重前者多,注重后者少。一般认为,人民当家作主条件下的国家理想的科学性合理性,也就代表了人民利益的保证。但事实并非如此,国家理想只有得到个人利益的相关性认同,才可以转变为凝聚人民的力量。中国梦能够凝聚中国力量,就在于中国人民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国家、民族、个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梦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共同奋斗凝聚

美好的国家理想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奋斗的过程也是凝聚人民的过程。通过奋斗把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需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通过最广泛的动员,实现最广泛的人民参与。参与奋斗的群众规模越大,凝聚的力量越强大;奋斗的群众越广泛,凝聚的范围越广泛。没有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奋斗的国家理想,是空想;只有少数人参与奋斗的国家理想,不能凝聚全国、全民族的力量,是难于实现的理想。实现群众的广泛参与,离不开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和动员。不能搞形式主义的一阵风宣传,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宣传,让国家理想深入人心,把国家理想变成人民自己的理想。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能动性转变。这种转变,体现的是国家理想凝聚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能够形成三种能动性的力量,一是国家制度优越性条件下的为国家理想奋斗的能动力量;二是实现国家理想所需要克服困难的改革创新力量;三是实现国家理想的可持续的不竭力量。要让人民认识国家有足够的实现国家理想的能力,让国家理想目标对人民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各级党政领导人要成为实现国家理想而奋斗的引路人。实现国家理想需要引路人。有了正确方向的引路人,走正确的路,才能有希望达到理想的终点。奋斗的方向错了,形成的力量越大,离理想的终点越远。实现国家理想需要奋斗的榜样。在当代中国就是战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共产党员通过发挥榜样作用,对人民产生吸引跟随力,增强国家理想对人民的凝聚力。

(三)共享成果凝聚

国家理想是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但要保持国家理想对人民的长期稳定凝聚力,往往需要通过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保持对人民的可持续凝聚力。我国的中国梦能够对人民产生强大凝聚力,我认为从路径上,通过阶段性目标的不断实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信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凝聚作用。我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不仅有一个最终目标,还有阶段性目标。阶段性目标成为最终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最终目标的阶梯。如,党中央提出,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1921--202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1949--2049),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首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对中国梦凝聚全国人民发挥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这个作用的重要体现,不仅为实现最终目标打下物质基础,同时极大的坚定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从中外历史的经验看,如果一个国家的理想过于遥远,又没有接续的阶段目标,容易形成让人民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想,失去对人民的凝聚力量。

国家理想的阶段目标成果体现普惠性,是国家理想凝聚全体人民的重要凝聚点。这里所说的普惠性,就是指发展的阶段目标成果要惠及每一个人民群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惠及到每一个人,才能凝聚每一个人。如果没有惠及到每一个人,国家理想就会失去对没有惠及人群的凝聚力。实现理想阶段性目标成果的普惠性,并不是容易做到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不同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出现由于资源、人才、市场、环境的差别形成的区域之间的先进与落后差距、贫困与富裕的差距,都阻碍普惠性的实现。我国在总体目标一定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实行差异化的支持政策,目的在于消除和缩小先进和落后地区的差距,实现综合平衡发展。特别是举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一个不拉实现全面小康,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民群众。这种理想目标发展阶段性成果的富有成效的普惠性做法,极大的增强了国家理想的凝聚力,在世界都具有教科书式的典型示范意义。

二、国家信仰对人民群众发挥凝聚作用的凝聚点分析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信仰。每一个国家的信仰从建立国家的那一刻起就是明确的。因为一个国家若没有信仰,无法统一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当然也无法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当代中国的国家信仰是什么?国外有人说,中国没有信仰。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国家的国家信仰也是在建国之初就明确的。只不过我们不叫信仰,而是称之为指导思想。国家的指导思想,就是国家的信仰。早在1954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一文中就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国家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我们国家的信仰。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指出:“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毫无疑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国家信仰。人类社会的信仰发展大体经历了自然崇拜信仰、图腾崇拜信仰、宗教信仰、理论信仰等阶段。我们国家的国家信仰超越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信仰借助宗教来加强统治的做法,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国家信仰的科学理论化。尽管我们的国家信仰还在随着新的实践不断完善发展,但它在国家全面发展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凝聚作用,是不可动摇的。

(一)国家信仰的科学性对人民形成凝聚作用

当代中国的国家信仰能够形成凝聚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根本的还在它的科学性特质。这种科学性主要表现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形成了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建立了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家信仰科学性对人民的凝聚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但这种客观必然性还需要通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才能使国家信仰的科学性转化为对人民的凝聚作用。首先要帮助人民认识科学性。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化、信息化方式方法,把国家信仰变成人民群众听得懂、信得过,入耳、入脑、入心的道理。实践表明,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其次要帮助人民理解科学性。现代国家信仰不同于古代图腾,是在实践中认识三大规律的智慧结晶,必须深刻理解,掌握精髓,才能生成敬畏和忠诚。最后要帮助人民贯通科学性。这里说的贯通,特指国家信仰的科学性要通过融入人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使国家信仰产生凝聚民众的力量。

(二)国家信仰在指导实践中形成凝聚作用

国家信仰是在指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指导人民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增强对人民的凝聚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指导个人实践,通过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凝聚作用。国家信仰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国家信仰形成凝聚人民的力量,就要通过指导人民的实践活动,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是指导社会实践,通过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凝聚作用。中国建国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绩,充分表明了坚定国家信仰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增强了理论、道路和制度对人民的凝聚力量。最后是国家信仰在同错误思想做斗争中形成凝聚作用。错误的思想和方法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羁绊,是弱化国家凝聚力的思想障碍。坚持国家信仰,不断排除和纠正错误思想,让人民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国家信仰的真理性。

(三)国家信仰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形成凝聚作用

我国的国家信仰,不是宗教,是科学的真理,其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于对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指导。要进行科学指导,就必须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不断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都体现了国家信仰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特点。国家信仰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完善中形成对人民的凝聚力,离不开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在继承中创新。国家信仰的凝聚力要求国家信仰必须保持稳定性。在继承中创新体现了凝聚力形成规律的客观要求。二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创新不是发展的中断,或另起炉灶,而是通过创新使国家信仰保持适应时代的生命力,使其真理性不断释放出璀璨的光芒。三是在发展完善中形成新的时代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当下中国人民在新时代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科学指导思想,更是新时代凝聚中国人民的国家信仰。

猜你喜欢

科学性凝聚力信仰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岩土工程勘察土工试验数据科学性及准确性的提升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