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
2020-12-20孙会清曹健
孙会清,曹健
(华北理工大学 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210)
在国际社会中,文化力量和文化软实力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和进行文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坚定文化自信”等重要思想论述。[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识和精神内蕴,决定着这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失去这种标识就意味着失去一个民族的根性,而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文化遗产定义为:“一个群体或社会从过去几代人那里继承下来、保持到现在、并为了造福子孙后代而被赋予的物质文物和无形属性的遗产”,并将其划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3]
图书馆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保存和服务机构,在文化战略中被赋予重要意义并被明确纳入文化战略的框架之下。[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8日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的初心与使命是“传承文明、服务社会”。[5]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提出:“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6]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图书馆界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并强调指出图书馆是“世界记忆的守护者”,应保障“最大限度地提供对于世界文献遗产的获取”。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教授、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程焕文也提出“保护文化遗产素来是图书馆的核心职责之一”。[6]可见,图书馆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建设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对人类传统文化信息资源集成化、无缝化和共享化的服务需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开展的重点工作。早在199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就实施了对其历史类馆藏文献数字化并可供公众通过因特网自由访问的“美国记忆工程(The American Memory project)”项目。[7]新西兰国家图书馆(NLNZ)2000年开启了一系列数字化项目,管理新西兰的文化遗产资源以满足用户此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8]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数字化遗产(digital heritage)”这一概念,并强调数字化遗产具有的重要性[7]。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及旅游部自2005年开始,通过意大利图书馆和书目信息联合目录研究所协调开展国家层面的重大数字文化遗产项目,为文化遗产资源的集成获取提供数字化标准和指导。[9]2005年欧洲19个国家联合创建数字图书馆项目Europeana,通过构建统一的网络平台来整合欧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资源,为人们了解欧洲历史文化提供一站式浏览与检索服务,实现欧洲数字文化资源更广泛地传播与共享。[9]2009年4月,由美国国会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五个伙伴机构(亚历山大图书馆、巴西国家图书馆、埃及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俄罗斯国立图书馆和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开发、并面向国际公众推出了全球性的“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World Digital Library, WDL)”,以多语种形式向全球读者免费提供来源于世界各地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的原始资源和材料,从而促进世界国家之间对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共享。[7]韩国2015年开展的“韩国文化时光机”(K-Culture Time Machine)研究项目,应用移动可穿戴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将韩国多种现存的、不同元数据格式的文化遗产资源整合起来并实现无缝链接和共享,这种先进的新媒体技术极大促进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10]IFLA于2017年8月23日发布了“保护文化遗产国际图联指南”,倡议建立保存与保护中心网络作为全球保护文化遗产的专业中心,建立多样化的内容收集和保护标准进行数字化保护工作,将数字化手段放在抢救性保护、日常性保护和协作性保护文化遗产的核心地位。[6]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组成的iSchool联盟中有15所高校图书馆已建立数字化文化遗产数据库,并利用3D可视化场景模拟、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对数字文化遗产进行呈现。[11]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文献建设还是一个新兴领域,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2005年文化部批复中国艺术研究院启动中国非遗数据库建设工作。2010年文化部设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建设开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12]除了国家层面的项目以外,很多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和建设工作。莆田学院图书馆于2005年开始了“妈祖文献全文数字化研究”,搭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地方文化文献数字化建设的进程。[13]2015年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以浙东沿海地区渔文化资源构成为主线,通过整合渔文化信息多元载体,永久保存渔文化信息资源,实现渔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传承和发展。[14]厦门大学图书馆依托厦门大学的区位与学科优势,以台海工作及维护东海、南海主权服务为重心,开展各类文献资源的收集加工,构建了“东南海疆研究数据库”,对促进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5]钦州学院图书馆建设的海洋文献数据库,以海洋学科专业群为服务对象,为涉海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和产品开发提供强大的文献信息支撑,也为各高校涉海学科专业群之间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16]2018年华北理工大学依托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冀东三支花特色资源库建设与推广”,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对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这三种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冀东地域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数字化建设和推广研究。目前,我国已有多个国家级、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公共图书馆相继开展建设和投入使用了一大批非遗文献数据库,总计数量超过400余个。[17]除了已开展的多个项目,国内有很多学者还提出了对传统文化资源实施数字化建设研究的构想。
总体来说,世界发达国家对文化遗产的文献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比较重视,起步较早,国家层面投入的项目较多,相关研究比较深入,并且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中开始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而我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方面起步稍晚,尽管近十几年来在传统地域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很多极具地域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遗产的文献数字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空白,亟待进一步开展收集、整理、保存、开发和利用等数字化文献专项建设研究。二是迄今为止还未形成多种层级的文化遗产文献数字化共建共享体系和标准。三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中应用新技术的程度和水平有待提高。
二、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建设策略
基于国内图书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以下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申报各级各类研究项目参与地方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上下五千年漫长的历史积淀,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人杰地灵并有千百年发展历史的冀东地区为例,遗存了孤竹文化、大运河文化、滦河文化、清东陵文化以及曹妃甸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等诸多极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文化遗产,具有各自独特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价值。
其中,诞生于商朝初年滦河流域、标志着冀东地区文明史开端的孤竹国,所形成的孤竹文化是我国北方古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全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作用[18]。2018年12月发布的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选题方向之一即为“孤竹文化的文献集成与综合研究”,[19]其重要性可见一斑。2014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其河北段上连京津、下接鲁豫,是独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20]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开展的2019年度“河北文化研究项目”目录中设定了多个与“大运河河北段”主题相关的专项课题选题题目,也是该领域重点研究对象之一。[21]唐山的母亲河、唐山域内第一大河滦河,对唐山地域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由此形成的滦河文化成为唐山的主体文化。[22]2004年5月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成立,开始了对滦河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23]2014年和2016年,河北省滦河文化研究会和“滦河文化研究中心”相继成立,[24]标志着滦河文化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对滦河文化相关文献进行深入整理、组织和挖掘,成为对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任务。位于我市西北部地区遵化市境内的清东陵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10月清东陵保护区联合华北理工大学成立了清东陵文化研究所,将共同合作通过对清东陵古建筑和文物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助推实现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目标。[25]2009年“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以妈祖文化为基础的唐山市曹妃甸蚕沙口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在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文化特异性和代表性,属于应予于调查研究和保护性抢救的民俗文化范畴,但目前该类研究还大多零散地停留在民间层面,还未形成完整的学术研究体系。[27]
如上所述,孤竹文化、大运河文化、滦河文化、清东陵文化和曹妃甸古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等冀东地区传统文化已经得到有关部门不同程度的重视,或已经开展不同角度的研究。但是,对以上各类文化遗产进行文献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建设研究仍然存在着空白。基于此现状,各级各类图书馆应当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通过积极申报相关科学研究项目,开展致力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建设研究,填补该类项目研究空白,并通过建设专项数字化平台和专题文献数据库,展示、传播与推广地方传统文化遗产,助推提升文化遗产所在地区的地方文化软实力。
(二)通过构建文化遗产文献数字化合作联盟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我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不同层面的不同机构制作形成了大量的相关数字产品。这些数字产品大多数内容分布标准不一、数据结构格式各异,存放于不同入口的数据平台或数据库中,彼此之间不通不连形成了信息孤岛。这种现状导致用户在使用时不仅需要首先鉴别和了解各种数字产品的内容、特点和搜索方法,还需要手动搜索多个门户网站或数据库,不仅费时费力检索不便,还容易造成信息遗漏。为了克服以上不足,需要构建出一种能够实现随时随地访问和获取数字文化遗产数字化文献的一站式、集成化和综合性的门户或网站。因此,建议在各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下,优化相关的经费、人员、资源等各个配置因素,联合各图书馆及其它相关文化机构建立本行政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文化遗产文献数字化建设合作联盟,建立文化遗产文献数字资源综合访问门户,消除现存的信息孤岛,实现随时随地能够访问和获取文化遗产数字文献内容。通过全面、系统、完整地对各类型地方文化遗产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标引、组织和数字化加工形成专题数字化文献数据库,促进对地方传统文化遗产文献资源的统一管理、推广、共享和利用,为持续和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提供系统化、集成化和数字化的学术性和高水平文献资源保障支撑,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通过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深入地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整体工作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首先需要在共同认可的合同制约下,制定合作联盟的合作协议和章程以及统一的建设政策、规范和标准,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兼容性、扩展性、包容性和可靠性。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如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和旅游部下设的意大利图书馆和书目信息联合目录中央研究所(ICCU)在负责对全国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协调的基础上负责对所有文化遗产资源类型包括手稿和多媒体文件的编目标准、规则、条例和指南的制订,[9]建议由图书馆牵头承担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工作。其次需要确立联盟内各成员的共享知识和交流机制、知识产权和风险分担机制。最后,还需要制定合作联盟人员的长期培训计划,消除各联盟成员之间存在的知识屏障和差距,切实保障和加强联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
(三)通过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提高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水平
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要求“加强智能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从而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为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8]。快速发展的现代网络环境及智能化技术,为建设高质量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平台和专题数据库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了为用户提供获取各类文化遗产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提高了线上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利用价值。
在具体实现技术上,一方面,通过详细分析、设计和确定平台体系架构、功能模块,遵循数字化资源采集、资源描述、资源管理、资源存储等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技术标准和元数据规范,开发和提供相应的开源软件的组件和服务,不仅实现对多种类型文化遗产文献数据的有效组织和管理,而且通过建立基于字段、语义和内容检索的数字化检索体系,实现基于知识的高级检索、准确检索和信息交互能力,以及基于人人交流和人机交流等智能信息获取模式更加便捷地满足不同用户对多种类型文献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运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设,采用数据和文本挖掘技术、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AR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数字动漫等新型现代化展示技术的支持,应用支持开发虚拟展览、旅游和教学应用程序的工具等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和产品的虚拟化、可视化和互动化,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文化消费需求,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献数字化建设水平,保障数字化平台和专题数据库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三、结论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文献数字化建设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国文化自信从而最终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在文化遗产文献数字化建设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仍然存在很多研究空白。因此,图书馆应依托其在文献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建设等方面天然具有的学科优势以及软硬件基础优势,通过采取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建设的实施策略,包括积极申报和开展各级各类研究项目、参与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化建设研究,构建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合作联盟和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和利用,推进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献数字化建设水平等,大力进行文化遗产文献数字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为促进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