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双创”课程探索与实践

2020-12-20李秋霞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双创经验院校

李秋霞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自主创业是现代社会背景下,许多学生毕业后的最终选择,尤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缺乏企业高管与核心技术人员的胜任能力,在强烈的岗位竞争之中极易出局。“双创”课程就是在该种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制定的学生发展辅助课程,为存在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必要帮助。

一、高职院校“双创”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更换频率较高

由于高职院校“双创”课程开展时间较短,且无成熟案例借鉴,现阶段“双创”课程教材大多处于探索阶段,教材内容具有高度不稳定性。但由于院校自身教材开发能力与主观开发意愿的缺乏,教材不稳定性更多体现在教材体系,即存在大量高职院校频繁更换教材体系。这种课程模式,一方面,“双创”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并未发生大幅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较为缓慢;另一方面,不断变化的教材体系使课程教师积累的许多经验无法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双创”教学成果止步不前,不利于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虽然教育部门、社会及院校领导均对“双创”课程给予了较高的重视程度,但受高职院校紧密的教学计划与“双创”课程不完善的教学体系影响,“双创”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地位,既无类似选修课一般具备吸引力,也不类似于传统必修课,有着课时、考核等多种措施保障学生学习成果。“双创”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更多以辅助形式呈现,创新创业能力在高职学生培养中的关键地位没有得到明确。

(三)师资力量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双创”课程以创业能力为核心,是一项具体内容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经验学科,教学成果高度依赖教师的课程素养。但一方面,高职院校现阶段全职双创类型教师较少,多由传统背景下的就业指导教师代替,对于创新创业课程核心把控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经历,在课程实践当中,教师常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效引导,课程实践教育效果较差,加之高职院校提供的有限支撑,学生在课程当中常不能领会创新创业的精髓。

(四)实践课程缺乏

高职院校“双创”课程现阶段仍以理论教育为核心,课程开展中更多由教师单方面讲述创新创业的基础流程体系与重点问题,学生真正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在部分院校课程体系中拥有实践课时的存在,事实上也多以方案计划设计与教师评定为主,学生极低可能参与到市场运营当中,对于复杂市场状况的体会较少、应对能力较低,创新创业能力成长存在明显的偏差,最终导致“双创”课程开展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甚至是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收获。

(五)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单一是高职院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教学活动面向主要群体年龄较大、思维能力成熟,教师及院校教学开展时,均会默认学生拥有高昂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可能采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兴趣。这种现象在“双创”课程中存在尤为明显,一方面,“双创”课程的开展阶段较晚,学生已经能够感受到就业压力,教师对于学生主动性默认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自身创新创业经验的缺乏,若主动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存在教师无法解决学生疑问的可能性,课程成果保障更加困难。

二、高职院校“双创”课程优化探索

(一)稳定“双创”教材体系

院校及“双创”教师需要明确,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教材体系的更换并无直接关系。[1]现代“双创”课程总体教育背景下,不同版本教材的实质内容具有高度重复性,当一套教材体系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成果时,教材的更换不过是教学顺序的变化,对于学生教育成果没有直观影响,但会增加教师课程开展的难度,不利于“双创”课程的持续进步。因此,“双创”课程优化的第一步为高职院校稳定教材体系,结合已有教学成果选取一套实用价值较高的教材作为“双创”课程发展的基础。但稳定的教材体系不等于一成不变的课本内容,针对教学活动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当经过严谨的分析、论证、探讨之后,综合多方面意见对于教材内容进行针对性修改,使其更加符合高职院校特定专业的学生需求,同时也将时代与市场变化产生的最新相关信息融入到教材体系当中,保证“双创”教材在稳定的基础上,具备较高的教学指导意义。

此外,由于现代“双创”课程发展尚未成熟,教材也未进行针对就业方向的体系划分,笼统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尝试摆脱教材内容的限制,在充分领会教材主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与时代的特点,收集相关案例分析或者拜访相关创业人员,对现有教材边界进行延展,形成一套独立性较强的“双创”教学体系,避免教材的高频变化对于教学成果与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优化“双创”课程设置

“双创”课程是为应对现代社会不断升级的就业竞争而采取的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提升手段,在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意义十分重大。高职院校应当提升重视程度,合理构建“双创”课程体系。

第一,明确“双创”课程定位。由于不同专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特征不同,“双创”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价值与重要性同样有所区别。因此,高职院校要差异化定位“双创”课程,充分尊重不同专业或者学科体系学生职业发展的特点,在部分价值较高的专业中可以定位为必修课程,创新创业成果与学生毕业、多种奖学金直接相关,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部分价值较低的学科体系之中,“双创”课程可作为学生能力辅助提升课程之一,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开展的权利。避免院校整体统一的课程设置模式。

第二,课程内部分层。出于自身职业规划的不同,学生对于“双创”课程的需求同样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应当对“双创”课程体系进行详细划分,针对欲望或者需求较低的学生,仅开展基础教育保证其知识体系的完善即可。后续教育流程中该类学生拥有高度自由,但不应包含旷课等较为严重行为;对于需求与热情较高的学生,开展独立后续教育,对其创新创业行为进行深入的指导。必要时甚至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开展后续教育,确保学生相关能力与意识培养的全面性、有效性。

(三)完善师资队伍

在“双创”课程视角下,师资队伍的完善同样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职业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双创”课程与高职院校中传统就业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现代普遍采用的就业指导教师兼任模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2]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投入一定成本多方引进“双创”课程职业教师,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基础能力及意识培养的全面性。但由于课程整体开展时间较短,仍处于研究与尝试阶段,教育行业中存在的高质量专业“双创”课程教师较少,引进难度较高。高职院校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师培养能力。一方面,加强“双创”课程的教研活动,明确“双创”课程教学的关键点,并通过一定教育手段不断提升已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引进的专职“双创”课程教师,通过一定的奖励手段促使专职教师进行经验共享,提高原有教师对于“双创”课程的了解与适应程度。

第二,开展双师课堂模式。高职“双创”课程不同于传统理论或技术教育课程,高度依赖教师的经验,且课程内容时代性极强。也就是说,长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是无法全面保障“双创”课程的开展成效的。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双师课堂的模式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与传统双师课堂不同,课堂中的第二位教师应当为创业成功者或者企业高级管理者。由于双师课堂中第二位教师时间的高度不确定性,双师课堂开展的时间要灵活,同时要尽量以实践课程为主,最大程度发挥有限教师资源的价值,保证学生最终培养成果。

(四)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双创”课程是一项以经验为核心的课程类型,课程教育过程中学生应获取的最佳知识种类也应当为创新创业相关经验。[3]因此,“双创”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创新创业实践均属于资金依赖性较强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当尽可能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经费投入,为更多学生获取更加高质量的课程实践提供可能。但资金投入需要有一定的规划,保障资金最终被高效利用在学生培养进程中。由于创新实践消耗时间较长,资金消耗由导师及政教人员严格控制,在利用效率层面可提升空间较小,且创新实践在高职院校中出现的频率较低,下文论述中以创业实践为主要对象。

第一,创业实践与学生实习的充分融合。创业实践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活动,从未真正参与过经济运营的学生与教师在校园之中模拟,经验获取较为困难。将创业实践与学生实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在市场环境中进行实践显然为更加高质量的选择。[4]即高职院校与部分单位开展深入合作,允许学生在单位内部进行特定项目种类的创业,创业所需资金由院校提供绝大部分,若创业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院校、单位与学生三者共享相关权益。该种创业实践模式,一方面由高度成熟的单位结构为学生进行担保,许多问题在设计阶段便能被发现并改正,学生创业实践延续时间更长,经验获取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开展创业实践,最终成功的可能性明显提升,院校进行的资金投入存在回收的可能性,有利于“双创”实践课程的持续运转。

第二,已有毕业生资源的运用。即使存在单位保驾护航,市场经验缺失与合作能力缺乏的学生直接进行市场创业实践同样不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因此,传统模式中的模拟创业实践仍具备较高的开展意义。在模拟课程中,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已有学生资源,在毕业生中选取部分创业经验丰富的人员协助开展实践课程,最大化还原市场环境,保证学生在模拟课程中同样能够获取一定数量市场经验,为后续实践课程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丰富课程教育手段

课程教育手段丰富的主要形式为将中学教育中常用各种教学方法经过一定针对性优化之后,应用到“双创”课程之中。如教师可提升学生在“双创”课程中的地位,“双创”课程固定理论知识较少,大多为经验分享与总结归纳。在该种课程内容的前提之下,教师放弃绝大部分的讲述权利,将课程主体转变为学生自主创业案例收集、分析、分享,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具备较高的可行性。该种教学方案的应用对于教师要求较高,由于学生课程分享内容的不确定性,教师难以提前进行针对性备课。为保障课程整体的顺利运行,教师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自身创业素养,该种素养不只体现在知识体系当中,更加体现在市场了解与案例分析能力之上,确保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分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偏差与疏漏,并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保证学生在“双创”课程教学中能够获取数量充足的经验。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创”课程的实践

高职院校“双创”课程的教育目标为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流程与相关经验。[5]因此,课程探索实践过程中要围绕教育目标,对课程体系与教育手段进行优化。

(一)创新创业经验获取实践

创新创业经验获取的主要手段为帮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流程,而学生实际参与之前,“双创”课程要帮助学生将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保证创新创业的顺畅开展。

1.小组组建

无论是创新或者创业,即使对于相关经验十分丰富的人员来说,其依旧需要团队的支撑来完成工作,对于经验极度缺乏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小组组建是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获取相应经验的基础保障。此外,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是资金需求极高的活动种类,在现代不断扩招的教学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不具备支撑每个学生独立开展课程实践的经济能力,小组组建也是全部学生都能够获取课程实践机会的保障[6]。但完全自主的小组组建模式会导致小组成员之间不具备性格互补,实践最终成果得不到全面保障。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日常课程中的表现,给予学生一定的分组建议,保障创新创业小组组内结构的合理性,使其可以更加高效处理实践进程中产生的问题,确保学生的经验获取。

2.管理能力提升

管理能力提升包含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与小组负责人的协调组织能力等多项内容,是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的基础保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养成期限之内完成计划的习惯,保障创新创业实践进程中学生的执行力,进而保障其能在实践流程中获取丰富的经验回报。同时,针对小组负责人,教师要进行独立教育。小组负责人是实践成果的基础保障,其在创新创业方向、计划、策略等层面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要加强小组负责人上述方面能力的培养,保障创新创业实践拥有顺畅开展的基础条件,进而确保实践课程的效果。

后续创新创业实践流程上文中均有详细的举例论证,如实践场地的选择与建立、创新创业流程的模拟、部分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继续资金支撑等。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实践要与传统教育交替进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沟通空间,使其实践进程中总结的经验实现充分共享,提升课程实践的成效,保证创新创业实践尽可能长时间延续,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经验。

(二)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体系完善

“双创”课程是一项以经验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除创业基础内容与流程之外,可以说没有内容或者形式固定的基础知识。因此,知识体系完善的核心理念为课程教育内容时刻保持高度的市场适应性。

1.邀请创业代表进行经验分析

创业代表邀请一直是“双创”课程的固定内容,但传统教育背景下,该种邀请行为发生的概率极低,通常每学期课程中仅会进行一到两次,不利于学生与市场的完全接轨。因此,“双创”课程中应当提升创业代表的邀请频率,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现有市场背景下,创业的基础条件与难点,保证学生知识掌握的时效性,同时帮助学生为后续课程实践做好心理及行为上的准备,保证“双创”课程的最终成果。

2.企业参观

创新创业内容十分复杂,且每一项内容都是重难点,如市场定位、运营、销售等多项内容未经历亲身体会,学生无法了解到其中存在的困难,使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产生轻视心理,而这种心理将会直接导致课程培养成果大幅下降,不利于学生成长。因此,高职院校要与部分单位开展深入合作,在特定时间段领导学生参观企业,甚至参与部分工作,使学生充分领会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困难,打消学生对于“双创”课程的负面态度,帮助学生维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础流程与重难点,为后续实践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课程教育的最终成果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完善。

“双创”课程是针对现代不断强化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采取的应对措施。但由于课程发展时间较短,仍存在多种问题。高职院校及“双创”教师应当加强课程教学效果分析工作,面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升课程实践比例、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保障学生在课程学习进程中获取充足的就业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岗位竞争能力与适任能力。

猜你喜欢

双创经验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