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和对策
2020-12-20崔含
崔 含
(安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一、引言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汉语和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施,汉语国际推广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手段,其战略意义日益凸显。为了提高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我国自2007年开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实现了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对于培养和储备对外汉语教师、提高汉语国际推广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汉语海外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国际上对汉语国际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步提高,如何培养一批懂理论、知方法、会技巧、熟悉传统文化同时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汉语国际教学人才,是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关键。对实践能力的侧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的重要标志,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和严格把控。当前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对这一目标进行深入解读,需要注意三点:首先,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作为高层次人才,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的基础上不仅应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学术素养,能够找出汉语国际教学中的特征和规律,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途径,实现汉语国际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循环;其次,专业学位的应用性特征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能够完成专业理论成果到实际技能的有效连接;最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专业特点使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更要结合汉语国际推广的需求,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教学环境,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1]《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分别从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综合素质等五个方面对汉语教师提出了要求,这五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和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二、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中提出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但由于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起步晚,经验不足,致使很多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上和对外汉语硕士的人才培养混淆不清甚至直接照搬,造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硕士应有的实践性优势没有凸显出来。[2]对实践能力培养的不重视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培养方案导向性不够明确。培养方案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单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各个学校独有的培养方案,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高校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定位并不清晰,只是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有所体现,课程设置上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有限,模块拓展和实践训练不足,传统教学依然是主要形式,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没有形成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模式。这样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实际需要,也达不到国家当初设立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二是实践环节监管不力。很多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实践环节的管理上没有相应的政策文件进行制度保障,汉办选拔的志愿者在海外实习期间主要由汉办进行统一管理,而对于自主实习的研究生,由于实习单位较分散等原因,高校和实习单位之间很难建立有效连接,管理上基本流于形式,实践效果也无法保证。[3]
(二)师资队伍比例失衡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该不仅仅着眼于在校期间的实习效果,更应该考虑研究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长期发展。为了将来能够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更好地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研究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对汉语海外传播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专业技能有足够的认识和掌控能力,对未来工作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有较强理论素养的学术性导师帮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更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实践型导师作为学生的职场引路人,让学生充分了解汉语海外传播的现状和前景、困难和成就。但是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衡量唯科研至上的现象还很普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师队伍中学术型和实践型导师比例严重失衡。[4]随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导师队伍建设压力日益加剧。因此,如何有效地引进和培养更多优秀的实践型导师,是目前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制约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三)实践基地不足
专业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践基地是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实践场所,也是教学场所。[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习的教学对象是汉语为非母语的外国学习者,这一专业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有很大难度。目前开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高校有些没有招收留学生,有的高校留学生人数有限,还不能满足研究生专业实习的需求。海外实习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的最理想的方式,目前国家汉办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海外实践的唯一官方途径,但是由于选拔条件的限制,每年只有部分研究生能有机会通过汉办志愿者项目到国外实习,因此积极拓展海外实习基地就成了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实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资金不足、渠道有限、国际交流闭塞等原因,很多高校的海外实践基地建设都有很大难度。
三、提高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对策
(一)积极选拔优秀生源
生源质量是影响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要在源头上把好关,就需要在招生录取环节建立优秀生源选拔长效机制。首先,要考察学生的专业背景。虽然国家对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报名资格没有设置专业背景的要求,但是考虑到实际培养过程中知识体系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招生环节应该选择学科背景是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考生。其次,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复试环节,通过学生的教学技能、英语口语、中华才艺等测试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潜能,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考生经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的培养,将逐步成为优秀的汉语教师。
(二)优化实践型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理论来源,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依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实践课程,明确职业导向性。首先,科学制订培养方案。积极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制订培养方案,将汉语国际教育的实际问题与基础理论相互结合。其次,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根据行业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实践比重,增加训练课的比例和强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积极推行教学方式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参与度,通过案例教学、模拟训练等方法,有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建立实践教学资料库,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建立校内校外协同培养机制
高校往往缺乏学术水平较高同时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组建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明显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团队,不仅有利于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也是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建立校内校外协同培养机制。[6]首先,在校内选聘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同时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共同参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其次,积极培养“双师型”导师队伍。加大校内导师海外实训力度,分批选派校内导师到海外进行实践教学,增加校内导师们的实践经验,加深他们对汉语海外教学的认识,了解最新的行业情况;通过理论学习和学术讲座等形式,加强校外导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学术水平。最后,加强校内校外导师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实习汇报会、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增加校内校外导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共同探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四)严格专业学位论文标准
专业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专业知识的大整合和专业技能的集中体现,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反映。严格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在论文选题上要紧密结合国际汉语教育实践且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真题真做。建立和完善实习论文一体化制度,把研究生在海外从事汉语国际教学的亲身体会和经验的理论总结,或者在国内留学生课堂从事汉语教学的思考和研究、对汉语国际教育具体问题的调查和体验在学位论文中体现出来,增强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为切实保证论文质量,应该进行论文写作的全程管理,对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评阅、预答辩、正式答辩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五)加强专业实习管理
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习进行有效管理要在各个环节进行把控。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高校从制度建设入手,出台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管理的制度文件,对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环节制定标准、提出要求,对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实习单位进行责权界定。[7]二是强化实习培训。邀请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实习前的培训,主要包括教学技能、交际技能、课堂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推广能力等各方面,通过培训,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在汉办志愿者选拔中的通过率,也可以提高研究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三是落实导师督导制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实习期间实习单位会配备校外指导教师,但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研究生缺乏实际教学经验等原因,在实习初期,导师的指导会帮助他们有效缓解跨文化适应和课堂教学方面的相关问题。加强实习过程中的督导,督促研究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习方案和计划,及时提交教案、填写实践教学手册,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8]建立网络平台,加强导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导师通过对研究生实习环节的督导,实现对研究生实习情况的全程参与,不仅可以对研究生的实习情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也可以将研究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应用于以后的教学环节。四是健全实习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实习评价体系,对研究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不仅是对研究生实习情况的总结归纳,也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测。由研究生提供实习计划、实习报告、教案、教学视频等材料,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教学对象、导师、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本人等来对研究生实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实习汇报会、优秀实习生评选等方式,对优秀实习生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