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期刊建设背景下普通期刊审稿质量控制及其后效应
2020-12-20王晶冰
王晶冰
(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引言
2019年中国科协、 中宣部、 教育部 、科技部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科协学发〔2019〕38号)(以下简称《意见》),吹响了向世界一流期刊进军的号角,确立了把我国由期刊大国建设成为期刊强国的目标,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是我国科技期刊行业的最高行动纲领。《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期刊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发布期刊分级目录。在这种背景下,期刊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期刊竞争日趋激烈。对大多数普通期刊来说,现阶段冲击世界一流期刊是高不可及的,但建成品牌期刊却是可以通过采取可行、切实的改革举措而能达致的目标[1]。其中,审稿质量控制就是一个有利的突破口。 审稿是对论文进行鉴别、评估、选择和优化的过程,担负着控制质量、提高质量的功能。三审制是审稿的核心制度,目前绝大多数普通期刊均已落实三审制,但是审稿的质量却是不尽如人意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审稿人的学术专长与稿件的学科领域不匹配;审稿意见的质量较低,作者不认可,编辑难取舍;审稿周期偏长,致使作者改投他刊,导致优质稿源流失;审稿标准不够清晰,无法正确引导审稿人给出可信结论;处理关系稿人情稿时,突破审稿底线,造成恶劣影响;缺乏服务意识,审者、作者感受不到编辑的温度和体贴[2]。
关于审稿的相关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产生了较多成果。有的论述了审稿各环节的重要性及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重点[3],有的探讨了改进与完善同行评议的举措与实施策略[4],有的介绍了国际一流期刊的先进审稿理念和方法[5]。但现有研究,往往侧重于审稿的某一方面,整体考量较少,对审稿的后效应认识比还较单一,尤其未能认识到审稿对品牌建设的深远意义。
二、 审稿质量控制策略
审稿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工程涉及的主体有编者、审者和作者,三者是一种共生关系,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具有联动和正向循环效应。审稿质量控制的目标就是高质高效,即对一篇稿件来说,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每级审稿给予客观、公正和富有建设性的评价意见,便于编辑与作者进行后续的工作。
笔者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编辑工作实践提出,做好审稿工作要把握一个前提和六个原则。
(一)一个前提
一个前提,就是办刊人的责任心。细言之,就是要对期刊负责,对作者负责,对审者负责,对稿件负责,进而对学术负责,对社会负责。这种责任心贯穿于审稿质量控制的方方面面,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再好的审稿模式也难以发挥作用,审稿难免流于形式[6]。
(二)六个原则
六个原则就是专业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引导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和稳定性原则。
1.专业性原则:专业意味着擅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把事做好。期刊有专业性与综合性、高水平与一般水平之分。同时,还存在学术组织模式的区别,不同期刊对审者的要求也不尽不同;即使在同一期刊,不同的审稿环节,对审者要求也不同。因此,强调专业性才能保障审稿质量。
2.时效性原则:时效是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对稿件给出明确的、具有较高质量的评审意见与处理意见。追求时效性,可以回应作者的需求,可以较快的速度传播原创性成果。原创性成果也需要以最快的速度予以传播、交流、认可,重大研究成果尤其需要争抢首发时间[7]。审稿太慢、回复不及时,就会挫伤作者投稿的积极性。
3.公正性原则:公正意味着客观公平地处理每一篇稿件。对作者一视同仁,不论学历、单位、职称,对稿不对人;坚决摒弃“只认罗衣不认人”的市侩作风。为此,作者在投稿时可对有潜在利益冲突的审稿人提出避审,也可推荐自己认为合适的审稿人;审稿人对有利益冲突或竞争关系的稿件要提出避审;编辑要处理好关系稿人情稿,坚守学术底线;还要正视并严肃处理学术不端问题。
4.引导性原则:引导主要是指依托投稿系统或期刊网站上的相关资料对审者与作者予以引导。引导审者了解审稿的详细指南;引导作者在投稿、修稿时关注期刊的相关要求与投稿指南,比如伦理声明、投稿模板、交流平台、版权转让、征稿启事等[8]。
5.服务性原则:服务就是充分体谅并尽可能满足作者与审者的正当需求。编辑要通过周到细致的工作,为审者提供方便,减轻审者的负荷,使审者获得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促进自身发展[9];要服务好作者,给作者答疑解惑,让作者及时了解稿件状态与进展,提高作者的满意度。
6.稳定性原则:主要是指审稿标准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不变。来稿质量是动态的,随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的变化而变化;但一段时间内,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体上来稿质量和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普通期刊审稿选稿时要注意保持期刊稿源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断供”,走渐进式发展之路;选择适合期刊发展的审稿专家,制定合适的审稿标准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
三、审稿质量控制实施要点
审稿质量控制不仅要有正确的策略,还需要想方设法将上述原则贯彻落实到实施中。
(一)初审
初审是对稿件质量的初步审查,判断稿件是否符合采稿范围,是否达到稿件基本要求,以便确定是否有必要送专家评审。初审目的一方面是筛选出有价值的稿件送给专家,减少不必要的外审,减轻审稿人负担,节约办刊开支;另一方面是尽快回复作者,使作者知晓明确的初审意见。
初审内容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稿件是否符合办刊宗旨与刊发范围;写作质量(学术观点、文字表述、基本结构、技术问题等)是否达到基本要求;初步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审查稿件是否存在政治问题、学术不端、伦理问题等。
初审者的选择非常关键。从审查内容可知初审者应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水平,同时也应该具有与稿件匹配的、一定的专业背景。常见的初审者有专职编辑、编委、兼职学术编辑、复合型初审者(“编辑+编委”)等。对综合型期刊来说,若由专职编辑负责全部稿件的初审,难以判断稿件的学术质量,有可能把具有明显质量问题的稿件送往下一个环节;若纯粹由编委或兼职学术编辑进行初审,往往容易忽视稿件的写作质量,有可能把文字表达明显粗糙的稿件送往下一个环节。这样,必然会增加审稿人与编辑的审稿、编辑负担,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期刊的形象。笔者比较推崇复合型初审者(“编辑+编委”)审稿方式。比如,《航空学报》采用编辑+青年编委双初审模式,效果甚佳[3]。该刊青年编委基于其学术敏锐性,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论文整体研究水平与期刊目前定位与排名是否匹配; 论文研究内容是否有重要科学价值; 论文研究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否具有创新性[3]。
初审有三个注意事项。第一,重视初审单的设计。它可以给审者提供明确的初审内容,可以给作者反馈明确的初审意见,特别是对退稿而言,引导作者规范论文写作,促进其学术成长,做到退稿不退人。第二,设计稿件作者自查表,以便作者通过自查,提高稿件的成熟度[10]。第三,给出初审时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要求初审工作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二)复审
复审就是通常所说的同行评议,是由学科领域内专家依据学术标准对学术成果的定性评价。同行评议对控制期刊的学术质量和规范作者的学术行为有重要作用。
复审目的就是对稿件质量做出明确的判断,为终审提供参考,为编辑处理稿件提供依据,为作者的修改提供建议。复审主要针对稿件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真实性、规范性,尤其是就选题价值、学术不端做出考察,以及对探究热点前沿问题的、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稿件做出科学判断。
复审专家要选择那些学风严谨、学术水平高、为人公道正派、热心办刊工作、具有奉献情怀的学者,并且其研究领域与所审稿件契合度较高。审稿专家可由编委推荐、可从各种数据库中挑选、可由专家自荐、可从网络同行评议平台搜索[11]。
实际工作中,复审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审稿周期长、审稿意见笼统、审稿结果不被作者认可等。这主要是由于所选审稿专家专业匹配度弱、责任心差,或者是不了解期刊的复审标准造成的。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四点建议。第一,不断补充、更新、完善审稿专家数据库。第二,科学设计复审表格,提高审稿的针对性。第三,提供详细的审稿指南与规范。国际一流期刊的同行评议有比较完整、细致的审稿指南与规范, 审稿意见更详细、透明,具有建设性,也更易被作者接受[5],这点值得我国的办刊人学习。第四,建立审稿人激励机制,调动审稿人的积极性。
(三)终审
终审是最终一级审稿。主要是从更高的学术高度审查稿件学术价值,并参照复审意见以及作者对稿件的修改情况对稿件做出最终的处理决定。终审起着监督把关和通盘权衡的作用,主导着期刊的发展方向,塑造着期刊的特色。
终审一般由主编或执行主编负责。有的期刊由于学科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 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把关,故采用编委会会议或定稿会进行终审[12]。终审同样要注意时效性,终审者要特别注意发现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稿件并推动其尽快发表。若终审意见为退稿,务必要给出具体的、明确的退稿理由,使作者心悦诚服并能从中获益。
四、审稿质量控制的后效应
做好审稿质量控制,不止关乎期刊学术质量,还会产生一连串的后效应。
(一)期刊质量稳步提升
审稿是对现有稿件精挑细选、修改打磨、优化提升的过程。审稿工作做得好,期刊质量必然得到提升,这是审稿质量控制好的最直接的后效应。期刊质量与审稿质量具有正相关性,不断改进与完善审稿工作,期刊质量也随之稳步提升。
(二)稿源质量逐步优化
审稿工作做得好,作者的感受其实是最深刻的。审稿的高效,一方面体现在审稿的速度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审稿的质量方面。期刊的回复时限,是作者投稿时特别关注的一个因素,与出版时滞也有直接的关系。合理、翔实的审稿意见必定对作者的科学研究、学术成长提供切切实实的帮助,甚至产生醍醐灌顶之效。编辑的贴心服务,会从情感上赢得作者。这些感受会让作者对期刊产生亲和感、信赖感,愿意成为刊物的“回头客”。作者的良好感受还会传播到他所在的团队、科研圈,很可能就带动一群人为期刊投稿。一个作者带动一群人,很多个作者就有可能带动无数人为期刊投稿。这对拓宽稿源、提升稿件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如,《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多年来以其高质量的审稿、严谨的作风、周到的服务取信于作者,逐渐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流院校形成了稳定的作者群,稿源质量提升较快,产生良性循环效应。同时,审者也是潜在的作者,他在审稿时对这样的期刊会产生良好的印象,有意无意会将这种好印象散播到学术圈,自然也会吸引一些优秀学者把他们的稿子投到该刊。铢积寸累,久久功成。
(三)期刊凝聚力、影响力持续增强
审稿为期刊赚得的口碑,不止体现在稿源质量的优化方面。口碑具有一传十、十传百的辐射与放大效应[13]。完善的审稿质量控制折射的是期刊编辑人员的严谨作风、热诚态度、专业素养及期刊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期刊的良好声誉必然在学术圈广泛传播,自然吸引优秀学者投稿、审稿,参与到办刊中。长此以往,期刊必然会产生愈来愈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意见》强调,要通过系统研判,找准不同类型期刊的功能定位。普通期刊通过科学定位后,明晰办刊宗旨,围绕宗旨选择稿件,做精做优审稿质量控制,再辅之以其他措施,一定可成为业界认可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品牌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