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蒙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2020-12-20

关键词:海默阿多诺霍克

高 然

(山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目标转变,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美丽中国建设,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1]247。而《启蒙辩证法》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对其生态思想的维度进行探究,将其中的着力点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有助于美丽中国建设这个目标的实现。

一、《启蒙辩证法》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反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是西方哲学中两种显著的知识论,是关乎主体与客体关系之间的一场争论。人道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哲学思想,它宣扬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类的福祉和尊严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得人在自然面前表现出“理直气壮”“理所当然”的态度,发展到后来甚至有些“趾高气扬”,某种程度上人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被明显提升,这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伴随着人性力量的扩张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又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反作用。战争、环境危机等让人类逐渐偏离自由和幸福,“非人道”现象的不断显现,这样人类的主体地位就受到了质疑,反人道主义思想打着人道主义思想的旗号悄然滋长,哲学家们对人道主义思想逐渐有所疑虑,并且重新审视一直以来倡导的这种思想。在哲学界,尼采最早对人道主义进行了批判,但他并没有直接指出何谓人道主义,而是在他的一些观点中可以察觉到他对人道主义的不同见解。在他看来,现代的人道主义与基督教是毫无区别的,已经逐渐丧失了创造性和进步性的空间,“二者都不是鼓励创造力的自由释放和新价值体系的建立,而是极力限制和抑制人的意志,并使意志指向权力本身,让人们产生犯罪感与羞耻感”[2]。也就是说,人性的歪曲是尼采对人道主义采取批判态度的关键原因。

自从宗教束缚变得松弛以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无休止地追逐资本的积累,这让他看到了许多非人道的、泯灭人性的现象和问题,认识到了人道主义的黑暗面,明白了宣扬所谓“以人之上”这样的人道主义思想,既不能带领人类超越当下阶段的发展,也无法实现人类的真正进步,人性偏离了它本该有的轨道。之后有许多像海德格尔、德里达这样的思想家开始揭示人道主义的黑暗面,其中福柯的观点值得深思。他较早认识到了启蒙与人道主义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主张对人道主义要进行批判,但又不是全部否定。在福柯看来,西方社会中的压迫和奴役大多是因为人道主义造成的,在西方文明中人道主义约束了对权力的欲望,它使人类拥有权力的可能性逐渐消解。他持有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对人性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正是在西方哲学家们对人道主义种种猜疑的基础上,反人道主义的思想便应运而生。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先行者,反人道主义思想可以看作他们理论成就的助推器。借助这种思想,他们重新认识启蒙,展开了对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和人类理性中心主义的批判和思考。在这种思想模式下,他们不只是简单地批判,更是从文化角度展开的思考。总体来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反人道主义思想发端于人道主义思想的旗号下,它既是对西方文明进程中危境深思的结果,又是对伴随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无节制应用于资本积累的深刻思索。他们认为,人道主义把人类推入了深渊之中,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对理性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上。

反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对立面,它强调外部客体优于人这个主体,认为人道主义过度夸大了人类的力量,使得人类对自然的欲望不断膨胀,成为人类无情压榨自然的“帮手”。

通过对康德理性概念的进一步解析,霍克海默认为,人类是借助理性作用于客观世界而存在的,如果人类力量越是发挥得淋漓尽致,那就证明了理性作用的合理性意义。但在理性作用下产生的罪行是无法改变的,人类并不能掌控。这就说明,在理性力量的作用下,人类将自己卷入了混乱和灾难的境遇中,而这正是反人道主义所抨击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理性的生态反思,集中在批判工具理性上,主要体现在对《启蒙辩证法》《工具理性批判》两部著作的深入诠释中。

在他们看来,工具理性有其历史进步性,它把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向前推进,促使世界进程不断向前发展。可是,它在造就技术理性神话的同时也葬送着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最终导致工具理性的霸权主义。反人道主义所抨击的就是在这种理性的笼罩下,发生的各种异化现象,在理性逐渐转变为人类主宰的工具时,人类本以为拥有了它就可以控制整个世界,却不曾料想理性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危难,沦为众矢之的。倘若理性没有受到批判的制约,那么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人类也不过是它统治世界的承担者,人类只不过是资本积累下被理性所驱使的虚壳罢了,人类迎来的将是彻底毁灭。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也集中体现了霍克海默与阿多诺的反人道主义观点。在良莠不齐的非人道趋势影响下,人道主义向“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向逐渐演变。不可否认,当人道主义思想极端化后必然产生反人道主义思想。但它们都是关于“人的地位究竟在何处”的两个方面而已。由于人道主义主张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来进行,这样人类的中心主义行为就会导致对环境的破坏。霍克海默把人看作“思考主体”进行分析,批评了人类对自然的压迫,指出了人类对自然的强烈控制,以及对现代文明造成的危机,这种诡异的力量把社会推向新的蛮荒之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是具有先见性的哲学家,他们较早地认识到了人类这种自傲狂妄的中心主义态度与行为,察觉出这会给人类以及世界发展带来的副作用,特别是人类过分地征服自然造成的消极后果。换句话说,“人类进行毁灭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如果这种毁灭力量实现了,整个地球就会成为一片空地,或者人类自身相互吞尽,或者人类食尽地球上的全部动物和植物,如果地球符合一种著名的论断还有足够的生命力,万物就会从最低级的阶段重新开始”[3]32。

这就不难看出,自然被人类过分的降服会造就严峻的后果,在人类幸福感上升的同时,非人类世界中物种的幸福感是下降甚至消失不见了。人类趋向于神化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成全着他们本身福祉的实现,却也招来了反人道主义思想的攻击矛头。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如何在社会上永续生存?这才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借助反人道主义思想批判的落脚点。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倘若人的发展没有得到保障,那么客观世界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也不过是海市蜃楼。然而,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反人道主义思想,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指责,来探索人类如何在客观世界中的生存与发展。诚然,他们是在追寻人与自然界的那种和谐关系。因而,反人道主义思想构成了他们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也为他们的生态观起到了理论的支撑作用,也为“同自然和解”的理论路标奠定了基础。

二、《启蒙辩证法》生态思想的双重批判维度 :启蒙精神与工具理性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以社会批判为己任,在继承马克思“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基础上,对20世纪西方工业文明展开了多维度的批判,在多角度多方面的批判中孕育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的生态思想。在《启蒙辩证法》中,他们围绕神话与启蒙关系这种核心思想,对启蒙精神进行了彻底批判,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他们生态思想发端的起点;随后他们通过进一步对工具理性的分析,指出了工具理性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从而构成了他们生态思想的双重批判维度。

神化是启蒙精神的一种催生剂。在早期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神便持有崇拜与敬畏之情,通常以祭祀的方式祈福,祈求在神的保佑庇护下可以生活的安稳。之后随着宗教的兴起,启蒙又披上了宗教的色彩。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类认知程度的影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较量无法抗衡,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识到了神话自身包含着启蒙因素,认为人只不过是神领导下的执行者,揭开了神话与现实世界的面纱。然而,发端于古希腊的启蒙精神却从原来反对神话到后来陷入神话,进行“自我摧毁”,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这具体体现在启蒙精神让人软弱无力、启蒙陷入极权主义以及启蒙的全面倒退三个方面。

霍克海默,阿多诺对启蒙批判的反思,并不是要与启蒙对立,而是要增强人类的能力,提醒人类何谓启蒙,如何正确看待与利用启蒙。启蒙原本追求的是解救人类于宗教神学之中,实现人类的自由幸福发展,致使人类陷入软弱无力的状态。霍克海默说:“让劳动者们软弱无力,这不仅是统治者们的策略,而且也是竭力想摆脱本来命运、并且最后改变了本来命运工业社会合乎逻辑的结果。”[4]由此看来,人类今天表现出来的软弱无力,不仅是统治者谋略的结果,也是“启蒙精神”发展的必然归宿。“启蒙精神”导致了统治的合理性,使它本身成为了统治的工具,丧失了它本该有的批判性,使得人类合理的、自然的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运用在个体身上。

在启蒙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偏离了初衷走向了极权主义。这主要表现在对待自然的占有方面,就自然层面而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飞速提高,尤其是机器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的普及和应用,人们以征服者的姿态在自然面前显现并把这种心态逐步扩散至内心深处,仿佛向自然宣示着人类主权,这种认识表明人认识自然的能力,正是为了奴役、统治自然,从而确立主体对自然的支配权;就人本身而言,人们本想以理性为利器,凭借启蒙挣脱神的枷锁,却没料到理性成为统治人的工具而存在。这个时期的启蒙并没有引领人类实现真正的自由解放,也没有建立真正合理的世界,反而确立了人优于自然的地位和统治,这种启蒙精神的本质是一种以人主体性和征服自然占有欲的文化精神,走向反面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局。

在上述思想观点中,他们认为造成极权主义的直接导火线是对物质经济基础的过分注重。在资本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向前发展,凭借人类机器的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致使自身成为机器,在注重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生活的充实,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不同程度的异化。

“不可阻挡进步的厄运就是不可阻挡的退步”[5]。从早期神话到宗教神学,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看似走出束缚的启蒙又带领人类进入新的启蒙怪圈,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倒退。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工业社会,人类与自然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然而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下,人们不可避免地选择对自然的支配。在这样的境遇下,启蒙全面倒退为野蛮。因此,真正的进步离不开与倒退的斗争,这就要求人类不断反思自己和启蒙精神。

启蒙精神的张扬、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理性自身的演变促成了理性的工具化。这就导致了两种结果:一方面,工具理性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社会文明的转变;另一方面,作为联结人与自然关系工具的科学技术,它的不合理性应用也招致人对自然界的过度征用,面临一系列的生态危机。

霍克海默、阿多诺对启蒙精神的批判,主要是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因为在他们眼中,启蒙理性是工具化的理性,这种理性遍布在社会领域的各个角落。科学技术支配自然并非服务于自然,理性已经等同于实现人类目的的工具,人类进而凭借理性支配自然。换句话说,工具理性就是技术理性。在工业文明中,理性自身作为服务资本的辅助工具而存在,对人类而言,资本运转下的物质生产结果已经超出了人类可预算的、可承受的范围,理性只是充当实现某种结果的方式手段而已。这就是说,工具理性注重方式以及方式与结果之间相互协调。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结果,理性不得不考虑人类所要求的结果以及实现结果的方式。因此,它是通过对人与自然的控制来衡量其价值,它是否合理取决于是否服务于同一个目的。

工具理性在加速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在自然界赢得了成功,但人类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比如人类与生俱来的性能被大大地削弱,在资本面前人类的情感日益萎缩等等。这些都表明,工具理性的极权主义帮助了统治者的统治,它不仅是毁灭自然的力量,也成为控制人的力量,以至于这种力量一旦实现,整个地球都将会成为不毛之地。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眼中,理性本身拥有自治权,可这种权利一旦被舍弃,就会化身成为一种工具。启蒙理性原来是社会的推动器,本意是促进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时期,理性受制于社会发展进程,逐渐失去了自主性,不管对人还是自然,它更加侧重于实际可操作性带来的价值与意义,这几乎成为它作用于社会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它对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不再发挥作用,演变为主观意识下的理性。理性的这种表面化,对它自身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理性失去了客观性,呈现在人类眼前的是一个被主体意识掌控的世界,它仅仅服务于人类主体的自身相关利益,也不再顾虑实现这种目的是否合理,沦为主客体之间发生关系的简单计算与操作工具,成为思维机器;其次,人类本身的创造力日益萎缩,依靠理性获取物质生产资料;再者,那些塑造社会道德规范的观念被利益弥漫的社会掩盖,人类对自由幸福追求的信心逐渐被瓦解;最后,它发展为一种功利性的工具,功能化作用凸显,没有了实质性意义。因而,认识这种工具理性的负面影响对于当今的社会影响深远。

总之,在霍克海默、阿多诺的观念中,并基于异化的作用,作为技术合理性的工具理性,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了不同的双重影响。在当今技术笼罩的时代,寻求技术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已经在路上进行,深刻认识到《启蒙辩证法》中工具理性的观念和其中蕴含的生态思想,以此更好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三、《启蒙辩证法》生态思想的意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鉴于对启蒙精神和工具理性的探析。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坚持这样的一种观点:社会发展不应该是对自然的简单统治与征服,而应该是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从而确立了“同自然和解”的理论路标。由此不难发现,这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倡导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略不谋而合,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启蒙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对我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无论是推崇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张扬主体性,启蒙与理性都密不可分。启蒙的原始诉求是在理性的指引下,带领人们走出阴暗状态,回归人类本性。也就是说,理性是启蒙的指导,启蒙是理性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自然这个主体,因为它是人类获取物质生存资料的主要来源。然而,自然却逐渐沦为人类理性控制与征服的对象,失去了其自身的主体性,变成了人类的客观作用对象。在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主体性张扬的同时自然纯粹客体不断彰显。理性力量使得人对自然的控制习以为常,控制与被控制俨然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常态化形式。面对资本的发展,在物质领域,人类毫无顾忌的对自然索取,在精神领域,西方掀起了对哲学普遍真理及同一性的狂热追求,启蒙精神另辟新径走向另一条道路,并且企图以科学技术的力量来征服自然,这样启蒙就退化为神话。如此一来,“被启蒙摧毁的神话,却是启蒙自身的产物”[3]13。这就使得启蒙理性的准则演变为数字与实证精神,启蒙理性开始蜕变为技术理性,自然在不断异化中逐步沦为纯粹的客体,处于被控制的地位。启蒙的批判精神逐渐褪去,带给整个社会的是价值理性的缺失与功利效用的彰显,在社会化进程中人不再是人自身,人的技术化与工具化色彩加深。也就是说,在工业文明时期,一方面人类凭借自身的能动性改造自然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容易引发生态危机。《启蒙辩证法》中“同自然和解”的理论路标就是,在反思批判启蒙精神与理性中,在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异化基础上得出的。

自古至今,我国孕育了非常丰富的生态文化,强调天人统一、自然生态建设与人类文明发展相统一。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学习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联系我国生态国情,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落实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以后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历史方位的重要政治判断,是我国建设和谐型生态文明的宣言书。为使我国和谐型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探讨学习霍克海默、阿多诺关于人对自然征服、统治的批判思想及“同自然和解”的理论路标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启蒙辩证法》自身蕴含的自省、批判精神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雾霾、资源紧张、全球变暖等现象制约着社会前进的步伐,这就需要批判的哲学精神来指导。而在《启蒙辩证法》中,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正好符合当今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工具理性很好地诠释了社会发展中的一体两面——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到底从何处来、去向何处?人类面对发达技术,理性又该如何发挥作用,去指导人类思维呢?新时代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国家更加关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物质生活要紧跟人民的需求,精神生活也要向前向上,尤其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242,生态工作指导理念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243,生态建设工作的努力方向要从四个方面展开。报告把生命共同体概念引申到生态工作中,既是对人类征服、统治自然发展理念的否定,又是对“同自然和解”理论的肯定。所以,深入反思“同自然和解”的理论路标,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对新时代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价值。除此之外,《启蒙辩证法》中的彻底否定与批判特征,有利于我国规避错误的生态建设思想。

我国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在经济不断向上向前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沉重的生态环境压力,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要求我们谨慎处理科学技术和自然生态的矛盾,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1]247。这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一是技术应该是为发展服务的,而不应该成为奴役人的工具;二是技术的发展也要在市场的指引下遵循绿色理念,不能肆意妄为。技术进步与生态发展作为《启蒙辩证法》的探析要点,其中对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对当前我国合理构建技术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联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四、结 语

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这个主题,而和谐发展是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面对自然,人类对待它的态度既不能是盲目崇拜、一味顺从,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征服和滥用,而应该尊重、爱护、协作、共生。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重要理论著作《启蒙辩证法》,在法兰克福学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对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还是对当下我国生态发展都意义深远。另外,我们也要对科学技术发展造成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既要寻求适合我国新阶段发展的正确道路,也要让当代科学技术合理地为我所用,为社会与人类贡献力量,努力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以及自然与科技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海默阿多诺霍克
滑板的乐趣
“否定的辩证法”与阿多诺的音乐分析
《拯救表象
———阿多诺艺术批评观念研究》评介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一起来观星
一起来观星
爱情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