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与临床特点

2020-12-20刘发明丁惠玲龚晓明宋璐李航鲁植艳

放射学实践 2020年3期
关键词:疑似病例胸膜粒细胞

刘发明,丁惠玲,龚晓明,宋璐,李航,鲁植艳

2019年12月份以来,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WHO将该病毒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将该病毒引起的肺炎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2020年国家卫健委第1号文件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截至2020年1月27日上午8时,全国COVID-19确诊病例2762例,疑似病例5794例。然而,COVID-19早期表现不典型[2],临床表现与普通感冒不易区别,影像学是诊断、观察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后复查的重要手段,现将临床收治的病例(41例)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孝昌县人民医院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41例COVID-19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分析肺部CT影像表现。其中男32例(78%),女9例(22%),年龄19~64岁,平均48.45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白色粘液痰,部分伴有头痛、乏力、气促、全身酸痛不适等。起病前有武汉居住、旅游史28例(68.29%),另外13例(31.7%)无武汉居住史,与高危感染者密切接触史不详。伴有高血压病5例,冠心病1例,心脏瓣膜病1例,糖尿病2例,陈旧性结核病史2例,乙肝病史3例,类风湿病1例。

2.检查设备

采用GE Optima CT660 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患者采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双侧肋弓下缘;扫描参数为120kV,210mA,采 用HRCT扫描,层厚1mm,层距1.25mm。

结 果

COVID-19病变部位分布情况:病变呈弥漫性分布,累及双肺上叶、下叶37例(90.24%),其中同时累及右肺中叶2例。单纯只累及一个肺叶4例(9.76%),分别为右上叶1例,左上叶1例、左下叶1例,右下叶背段1例。CT影像学表现特点:毛玻璃影30例(73.17%,图1),细支气管充气征34例(82.93%),棉团状影及网状小结节8例(19.51%,图2),粗大索条状影20例(48.78%,图3),胸膜反应10例(24.39%),胸水1例(2.44%),胸 膜 下 线5例(12.20%)。5例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及肺泡渗出性改变(图4),合并肺实变,边界模糊不清(12.20%)。

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下降34例(82.93%),淋巴细胞计数下降34例(82.93%),白细胞计数升高7例(17.07%),白细胞计数下降8例(19.51%),中性粒细胞升高10例(24.3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16例(39.02%),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9.76%),C反应蛋白升高35例(85.36%)。

讨 论

SARS-CoV-2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通过S-蛋白与人ACE2互作的分子机制,来感染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故SARS-CoV-2对 人 有 很 强 的 感 染 能 力[3-4]。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50~200nm。S蛋白是病毒的主要蛋白之一,其编码基因用于病毒分型。N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组,可作为诊断抗原[5]。

流行病学特点,病毒性肺炎为吸入性感染[6],通过人与人的痰液、飞沫传染,主要是上呼吸道病毒向下蔓延,导致肺部病变。早期的COVID-19发病前多有武汉旅游、居住史或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2~14天,好发于中年男性,儿童相对少见。临床主要症状为:不明原因发热,多为高热(>38℃),少数为低热,咳嗽、咳痰、为白色粘液痰,严重者出现气促、呼吸困难、肾功能衰竭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低,嗜酸粒细胞减少,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部分患者肝酶和肌酶升高。符合疑似病例标准的基础上,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SARS-CoV-2核酸阳性[4]。由于病毒的突变性特点使得人体很难形成稳定的、长期的特异性免疫,因此病毒性肺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早期的预防和诊断工作对病毒性肺炎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7]。

CT表现:COVID-19胸部CT主要表现为双肺磨玻璃样密度影、棉团状及网状小结节,双侧弥漫性分布,双下肺胸膜下为主,较双肺中上叶显著,右中叶受累相对少见。病程早期肺外带、累及肺间质为主,呈磨玻璃影或者呈棉花团状、网状小结节,多数病例可见细支气管充气征,可伴有粗大条索状影,胸膜下线,进展期病变向支气管中轴间质蔓延,逐步扩散至全肺,重症者出现双肺弥漫多发间质性病变、间质纤维化,表现为粗大的纤维条索影,可合并肺泡渗出、肺部实变,呈“白肺”表现。部分病例可伴胸膜反应,叶间胸膜增厚、胸水少见。早期CT表现,病变局限,斑片状、亚段或节段性分布为主,胸膜下分布,磨玻璃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进展期CT表现:病变进展,病灶增多、范围扩大,累及多个肺叶。部分病灶变密实,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或条索影共存,少数出现少量胸腔积液。重症期CT表现:双肺弥漫性病变,少数呈“白肺”表现,实变影为主,合并磨玻璃影,多伴条索影,空气支气管征[7-8]。

临床诊断标准为疑似病例(原观察病例)同时有以下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发病前两周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经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有聚集性发病。临床表现:发热;具有上述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标准的基础上,痰液、咽拭子、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SARS-CoV-2核酸阳性;试行第五版诊断标准中,湖北疑似病例有典型影像表现可以确诊,凸显影像具有重要诊断价值[9]。

本组病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发,胸膜下间质性病变为主,进展期病变增多,出现间质纤维化,重症者伴有肺泡渗出,合并肺实变,胸水少见;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验信息可早期诊断,以便于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阻止疾病的传播和蔓延。COVID-19主要与细菌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相鉴别[9]。细菌性肺炎多以肺炎双球菌感染多见,影像表现多以肺叶、肺段分布,表现为肺泡渗出、肺实变阴影,有别于COVID-19。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气紧以及咳嗽,其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大部分正常,主要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影、片絮状影以及弥散实变影、广泛肺纤维化,经过治疗后能够有效减少继发感染[10]。另外甲流感检测抗体阳性,可以确诊。

猜你喜欢

疑似病例胸膜粒细胞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床旁超声判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自发性气胸拔管时机的参考价值
罕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疑似一起潜伏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案例分析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答一位征集抗疫诗的朋友
曲靖市连续多次核酸检测阴性的一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的诊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