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德能实新育工匠,兴职精进铸品牌

2020-12-20邹吉权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职业专业学校

刘 斌 邹吉权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引言

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天津职业大学建校40 余年来,秉承“育德育能、力实力新”校训,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天职”,构建了从中职到高职本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学校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9 年进入“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A档建设单位。

学校与改革开放同龄,80 年代初接受世行贷款,从此扎根职教,卓尔不群,弦歌不辍,累计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30 余万人,以“航天技术能手”王警为代表的毕业生享誉全国。学校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布局十大专业群,全国首创眼视光技术等专业,建有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增材制造技术推广中心,成为大火箭、大飞机等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高地。引入世界500 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林肯(中国)天津技术培训中心是其全国首个校企合作项目。率先开展1+X 证书培训,前两批试点数量已达14 个。学校坚持以师为本,不断创新教师的聘用与管理机制,形成了近悦远来的人才工作新局面,一批国家教学名师、技能大师、技术能手、黄炎培杰出教师、黄大年团队、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纷纷落户我校,成为学校金色招牌。学校坚持创新引领,专利授权1000 余项,其中发明专利60余项,全国首创的“全玻璃化工仿真装置”推广到30余家单位,经济效益达3000多万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将学校建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世界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抓手[1],确立了“把握三个根本、强化三个服务、坚持三高、塑造三型、彰显三特、实现三大”的双高建设思路。

一、把握三个根本

把握三个根本,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本保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在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系统研究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特点和相互关系,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各项指标进行逐级分解,形成高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指标体系,据此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生核心能力,进而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支持保障体系(教师、教学条件、学校文化等)[2]。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将德智体美劳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到每一门课程中,做到五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和无缝衔接,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审美立美的统一。

学校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党组织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学校党委做到“四个过硬”,即把方向过硬、管大局过硬、做决策过硬、保落实过硬;院部党总支做到“五个到位”,即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到位、政治把关作用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到位、基层组织制度执行到位、推动改革发展到位;基层党支部做到“七个有力”,即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学校党的建设实施“四化工程”,即校级领导干部全职化、机关党务群组化、教师支部品牌化、学生党建双元化,实现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同带动”的融合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强化三个服务

强化三个服务,即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一)服务产业发展

由于技术自身的发展、创新、推广与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点燃了新引擎、注入了新活力、释放了新动能。如今,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领域的新技术不断涌现、高速发展,在催生新产业的同时,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拓展出发展的新空间,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增量变革与质量提升,让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在与“互联网+”“智能+”的融合互通过程中重塑新生、焕发活力。未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通信这些先进技术的落地运用,将再次激发中国经济强劲的内生动力与创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的产生将层出不穷,新旧职业的变迁速度也将会越来越快。

学校紧密对接技术发展、产业升级和业态迭代,对接新制造、新设计、新电信、新商贸、新物流、新交通、新医护、新旅游等产业,构建了“2+4+4”“一主两翼”专业群布局。专业群建设紧紧把握“高”和“动”两个关键词,对接吻合度高、资源整合共享度高、人才培养产出度高产业;动态调整专业构成、动态升级专业内涵、动态优化评价机制。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撤销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及时开设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度跨界、嫁接和融合的新兴专业。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天津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以智能科技为引领,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培育发展新产业与新业态,顺应科技创新和消费模式的演变趋势,紧盯国家鼓励支持的前沿学科、核心设备,聚焦智能传感、嵌入式操作系统、车辆智能网联系统、工业生物合成等核心技术,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型材料、全新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环保、高技术服务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人工智能、3D 打印、机器人、下一代信息网络等具有新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强化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向各行业各领域覆盖融合,推动物联网、智慧医疗等新经济领域的发展。学校面向天津“一基地三区”的城市功能定位,对接天津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大力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天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在总结多年与本科学校联合进行职业本科教育的经验基础上,适时独立开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复杂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家型技术技能人才,进而助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和国家资历框架建设。

(三)服务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使受教育者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个人品德修养;同时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特别加强职业道德和技术伦理教育,彰显职业文化和技术文化特色。学校准确把握智育规律,按照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养成智慧的逻辑,着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潜质、复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坚持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观,注重体育对德、智、美育的促进作用,注重挖掘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思政元素,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规则意识、爱国情怀;同时将体育与职业(专业)特点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职业),开设不同的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和训练项目,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具备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学校将继续加强美育,不但要使学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而且还要特别注重生活层面的审美教育,坚持审美与致用统一的审美观,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即审美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化,提升学生欣赏美、体验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同时,学校的美育还要实现审美和立美的统一,不但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美的人。学校将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大力推进劳动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使学生了解劳动制度设计,尊崇“按劳分配”的原则,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进入社会后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在劳动中将职业道德变成一种行动和习惯,在劳动中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标[3]。

三、坚持三高

坚持三高,即坚持高标准定位、实施高水平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高标准定位

高标准定位是高水平建设的前提,突出标准在“双高”建设中的统领作用,落实国家教育教学标准,并形成具有“天职”特色的校本标准。高标准遴选合作企业,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搭建实体化校企合作平台,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严把学生的入口标准和出口标准,在百万扩招、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将生源质量提升作为学校一项系统工程,完善招生制度,探索人才选拔新模式,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严把学生毕业标准,加大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各类教师标准,制定专业群带头人标准,确保每个专业群有一名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带头人;按照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三个维度制定骨干教师标准,通过完善全员聘任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培养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按照职业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四个维度制定高职“金课”标准,打造一批“金课”。

(二)实施高水平建设

实施高水平建设,全力推进“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十大改革发展任务。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支点,全面提升双师队伍水平、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6个技术研发中心、6 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 个高端智库咨询中心。对接天津支柱产业,打造眼视光技术、包装工程技术、智能制造、创意设计、信息技术、绿色化工、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餐饮旅游、商贸流通十大专业群,形成“2-4-4”的专业群布局。

以“四有”为标准,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拥有家国情怀、甘于敬业奉献、精于教育教学、长于技术技能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引育10 个专业群带头人,打造10 名“双师型”教学名师和10 名技能大师,建成3 个国家级水准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90%。

以利益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动力、以共赢为目标,打造实体化校企合作平台,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4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4 个产业学院、3 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共建10 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基于“1+X”证书制度,吸收培训评价组织加入,升级6个职教集团。

以“五度”为标尺大力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服务重大国家战略,提升社会对学校的美誉度;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提升学校与区域发展的融合度;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对学校的依存度;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提升学习者对学校的满意度。

以学校章程为统领,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多元共治为途径,以校级领导干部全职化改革为突破口,以良治善治为目标,大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突破与职业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瓶颈。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世界职业教育提供中国模式、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建设多个境外办学机构。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

聚焦类型教育和质量提升两个主题,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聚焦以下重点问题:一是突出类型教育,通过跨界、整合、重构,以职业性为导向,培养面向未来职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力实施1+X 证书试点,建立与国家学分银行衔接的学分制管理平台,创新1+X到X+1 的旋转门机制,实现普教模式向类型教育的转变;二是以利益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搭建校企合作实体化平台,破解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的难题和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两张皮”的问题,构建职业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三是面向百万扩招带来的生源多样化,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变革课程结构,创新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做到因材施教;四是大力实施“三教”改革,通过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将知识课堂变为学问课堂,将句号课堂变为问号课堂,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课堂效率和效果。

四、塑造三型

学校将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技术的发展、产业的升级和业态的迭代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的工作模式也发生根本性变革,即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服务与生产一体化,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发展潜质、符合特征和创新能力,即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落实“1+X”证书制度,处理好“1”与“X”关系,开发“1”和“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书证融通,是塑造三型、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关键抓手。

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1”的基础性、主体性作用, 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重德强技、校企协同、书证融通、多径育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发展、双元育人、标准统领、课证融合、逆向设计、分类分层、持续改进”的原则,修订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并绘制基于专业群的课程地图。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卓越课程四阶递进的课程体系。秉持通识、博雅、全人教育理念,系统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划分通识课程模块,根据学生兴趣,构建不同的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爱国主义精神、人文情怀、科学精神、艺术修养、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等方面素质,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构建相互补充的四课堂体系,即传统的第一课堂、以社团为主要载体的第二课堂、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第三课堂和企事业单位实习的第四课堂,以职业性为导向,面向未来职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率先落实1+X证书制度,突出“X”证书针对性、引导性、先进性,以模块化标准、模块化课程、结构化团队培养学生的模块化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培养“多接口”“即插即用”复合型人才[4]。按“团队为基、结构化为根、创新为魂、育人为本”的思路,打造多支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基于X证书创新“五链耦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即智慧型岗位→模块化课程→结构化团队→项目化教学→复合型人才的五链联动耦合,实现岗证对接、课证融合、书证融通。积极争取并高质量建设试点证书考核站点,在前两批已经实施的14 个证书基础上,根据国家试点工作进度,积极扩大试点专业范围,完善相关培训条件建设。加强与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制定,试点外专业联合行业和龙头企业自行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使1+X 证书培训覆盖全部专业。开发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相融通的课程模块和教学资源,高级别职业技能证书对应卓越人才培养高阶课程模块。建立学校学分银行平台,并与国家学分银行实现对接,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记入学生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面对生源多样化和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支撑“1+X”证书制度实施,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为不同来源学生打通卓越人才培养通道。

实施科研强校战略,让更多学生参与科技研发,并将研发成果转化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是搭建研发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搭建实体化科研平台(技术研发中心),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每个专业群从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或龙头企业柔性引进一名首席专家,在横向技术服务、纵向课题申报、科技论文撰写等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带出一支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三是建立教师科研激励机制,对于能争取技术研发项目并愿意做技术研发平台的负责人,学校为其配备必要的场地、科研仪器设备,并在职称晋升、项目申报、成果评奖等方面予以倾斜;四是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成果向市场转化、成果向教学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五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开发适应多元需求的教学资源,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彰显三特

坚持特色发展,彰显人才培养特色、产教融合特色和学校治理特色。

(一)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双高”建设要彰显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强调不可替代性,即教育类型的不可替代性——职业性,服务面向的不可替代性——区域性,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可替代性——卓越性。

一是学校突出职业教育类型,人才培养坚持为了职业、关于职业、基于职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均围绕职业而展开,坚持以职业为导向:人才培养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情境的真实性[5]。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知识,了解职业规范,培养职业情感,健全职业人格[6],完成从自然人到职业人的转变,通过从事专门的职业,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可替代来源于就业岗位的不可替代,职业专科教育是培养能良好地胜任目前工作并具有较强职业迁移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复杂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家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与区域支柱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区域性),学校的专业群构建、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紧紧围绕天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面向区域高端装备业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面向区域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组建人工智能专业群,面向区域石油化工产业组建绿色化工专业群,面向区域新能源汽车和智能交通组建新能源汽车专业群,面向区域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组建养老服务专业群,面向区域智能商贸物流产业组建商贸流通专业群,面向区域智能文化创意产业组建创意设计专业群,面向视觉健康产业组建眼视光技术专业群,面向区域服务型制造业组建包装工程技术专业群。通过“校中厂”“厂中校”“订单班”“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多种途径,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强化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

三是卓越人才培养(卓越性)。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通过选修高阶课程模块、参加技能大赛、参与技术研发、获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专利授权、创新创业等多种途径,加大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为学生打通上升通道,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彰显产教融合特色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坚持合作区域的模式化、合作平台的实体化、合作机制的市场化、合作伙伴的高端化,以“四化”彰显学校的产教融合特色。合作区域的模式化:学校根据天津市不同区域的区位特点和产业特点,强化与区域合作的针对性,实施“一区一策”,创新“区园行企校”“产城教融合”等合作模式,加强与滨海新区构、北辰区、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的合作。合作平台的实体化:以合作发展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职教集团等为路径,搭建实体化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资本融合、资源融合、人员融合、文化融合等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合作机制的市场化:以市场化机制作为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动力,在合作过程中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是助推产教融合型企业申报、认证。对于与学校合作紧密、有教育情怀的行业龙头企业,学校积极助力其进入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目录,让其享受到“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税收”的优惠政策。二是强化对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员工培训,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员工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强化校企的文化融合,充分利用学校的渠道宣传企业,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社会赞誉和社会支持。合作伙伴的高端化:在现有林肯等高端品牌的基础上,继续加强与500 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确保每个专业群至少有一个深度合作的高端伙伴。

(三)彰显学校治理特色

学校实施校级领导干部全职化改革,打造一个政治立场坚定、热爱教育事业、通晓高职教育规律和办学规律、办学理念先进、具有高超的学校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领导集体,心无旁骛,管理经营好学校发展。强化学校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构建“学校章程—基本制度—工作制度—部门规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四层级制度体系;建立层级上下联动、部门左右互动、协同有序运转高效的组织机构。突出职教类型特点,完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或产业学院的体制机制,创新基于专业群重构的二级学院组织机构和治理模式,建立基于国家“学分银行”的职业教育类型学分制。

六、实现三大

实现三大,即实现大发展,做出大贡献,打造大品牌。

(一)实现大发展

经过双高建设,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育人成效得到显著提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学校治理水平、信息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全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高职智慧校园的样本、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杆和国际化办学的旗帜。学校将形成一系列模式、制度、标准、经验、做法,并在全国得到推广,成为高职领域立德树人的示范者、青年出彩人生的塑造者、职教改革发展的引领者、国家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助力者。

(二)做出大贡献

学校的服务发展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契合度显著提升,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服务者、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者、企业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者。建设期内,学校在智能网联汽车、增材制造、智能制造、包装印刷、人工智能、绿色化工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将实现从产业发展的跟跑者到产业发展的并跑者再到产业发展的领跑者的蜕变。

(三)打造大品牌

双高建设期间,学校将实施品牌定位工程、品牌塑造工程和品牌推广计划,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天职”品牌,使学校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将学校打造成与英国诺兰德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日本京都精华大学、美国烹饪学院等齐名的世界知名的职业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国内高职教育服务市场的领导者,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市场的重要一极。

实施品牌塑造工程。强化“天职”品牌的经营和传播,着力打造专业品牌、师资品牌、毕业生品牌三张名片。打造2个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国际品牌专业,4个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全国品牌专业,4个国内上游、特色鲜明的区域品牌专业。整合师资力量,构建多支以国家教学名师、技能大师、行业权威领衔的结构化专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彰显学校师资品牌价值。学校将强化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上手快、留得住、素质高”的特色进一步彰显,以“航天技术能手”王警、“创业达人”韩野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遍地开花,打造“天职”毕业生品牌。

实施品牌推广计划。在国内,以援建、设置分校、培训中心、研制规划方案等路径,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办学标准成功复制到相关地区;在海外,重点面向非洲、北美、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通过建设“鲁班工坊”、援建专业、组织国际技能大赛、制定国际化教学标准、建立国际化联盟等路径,输出“天职”方案、“天职”模式、“天职”标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七、结语

当前,学校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地位前所未有、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期待前所未有、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对高职学校的职责要求前所未有。然而,学校也面临诸多挑战,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产教融合尚待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尚待进一步优化。教育部实施“双高计划”建设,给学校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确立“六个三”双高建设思路,就是为了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立体化建设“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高水平高职学校,引领改革、支撑发展、彰显特色、铸就“天职”品牌。(注:该文部分内容曾在《中国教育报》刊发)

猜你喜欢

职业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部分专业介绍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