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地尔对高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12-20潘灿宁
潘灿宁
(来宾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广西 来宾 546100)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在临床比较常见,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该疾病能够向稳定型心绞痛逆转,还可向心肌梗死进展,严重危害到患者的健康安全,为了确保治疗效果,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应依据患者疾病特征,给予针对性治疗方案,能够获取显著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确保治疗安全性[1]。本课题主要对高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尼可地尔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40例高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各20例,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辅助高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试验,并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68~85岁,平均(76.12±2.53)岁;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69~86岁,平均(77.85±2.14)岁,研究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①冠心病常规治疗应用于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培哚普利及盐酸地尔硫卓等降血压药物,治疗时间为3个月。②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尼可地尔片(生产厂家:长春大政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2024008)治疗,给予患者口服治疗,1次的药物剂量为5~10 mg,1天3次,治疗时间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心绞痛发作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处理试验数据,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检验值为t,对比数据,差异性显著(P<0.05)。
2 结 果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研究对象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前,观察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16.21±1.74)分钟,发作次数为(3.56±0.45)次/天,对照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16.17±1.56)分钟,发作次数为(3.41±0.36)次/天,t值分别为0.076、1.164,P值分别为0.939、0.25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治疗时,观察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2.78±0.16)分钟,发作次数为(0.78±0.11)次/天,对照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6.54±1.23)分钟,发作次数为(1.51±0.48)次/天,t值分别为13.556、6.629,P值均为0.000,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内科保守治疗是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常见治疗手段,通过给予患者改善心肌代谢、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脂、扩管、对症支持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但无法获取显著的治疗效果,确保治疗安全性[2]。近几年,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开始采用尼可地尔进行治疗,能够获取显著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式兼有动静脉血管舒张双重药理学机制及开放ATP敏感钾离子通道,应用后可将动静脉血管舒张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有利于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减轻肺毛细血管契压及心脏前后负荷。本次试验主要对高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联合尼可地尔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观察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16.21±1.74)分钟,发作次数为(3.56±0.45)次/天,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束治疗时,观察组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2.78±0.16)分钟,发作次数为(0.78±0.11)次/天,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尼可地尔能够获取显著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原因可能关联到尼可地尔药理机制,可经KATP途径,增加患者心肌对缺血耐受性与缺血预适应,有效增加患者心肌灌注,降低胞浆内钙离子浓度,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微循环。
总而言之,高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尼可地尔治疗,能够获取显著的治疗效果,有利于缩短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确保治疗安全性,有临床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