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服务在老年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020-12-20张竹筠史冬云蒋健骏尹世萍
张竹筠,史冬云,王 杨,蒋健骏,尹世萍*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外科,上海 200438)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老年人通过手术治疗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且患者的年龄也在日渐增大[1]。由于老年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的衰老和减退,导致老年患者的适应能力逐渐下降。因此护理人员不能仅限于在手术室配合医生,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病患者9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研究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54~86岁,平均(71.9±6.4)岁。其中高血压患者11例,糖尿病患者12例,冠心病患者11例,其他疾病患者13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55~87岁,平均(72.2±6.8)岁。其中高血压患者12例,糖尿病患者11例,冠心病患者12例,其他疾病患者12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鼓励患者多喝饮水;保持老年患者的合理以及舒适的卧位,适时更换体位,预防发生褥疮;改善老年患者的休息环境,促进老年患者的睡眠。
研究组采用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服务,患者入院时:老年患者在入院后不论手术的大小,患者都会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安排老年患者入住时,需要安排一个患者满意的病床单元,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对于老年患者护理人员要本着关心、爱护的心理,增强服务意识,根据患者的年龄、患者的实际病情等对患者来进行评估,介绍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积极关心、鼓励老年患者,增强患者的信心。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来说,容易出现自尊心强、固执己见,不愿听从医护人员的意见等情况,我们需要从细节入手,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各个医生护士的专长,来获取得老年患者以及家属的信任。主动关心帮助老年患者,向患者家属了解老人的平时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等;护理人员在与老年患者交谈时要存在尊敬之意,使老年患者消除焦虑等不良情绪,对于老年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舒适度以及SAS评分。SAS标准:无焦虑评分<50分,轻度焦虑评分50分~59分,中度焦虑评分60分~69分,重度焦虑评分>7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x2(%)检验,计量进行t检测(x±s)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2 结 果
研究组S 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4 7 例,治疗前(5 1.1±6.6),治疗后(42.6±5.9);研究组47例,治疗前(49.3±5.9),治疗后(31.5±6.8)。
研究组患者舒适度、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47例,舒适度38例,满意度39例;研究组47例,舒适度46例,满意度46例。
3 讨 论
对于老年患者开展人性化服务,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人性化服务的开展,需要培养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还需要从护理知识、技能以及服务态度等方面对护理人员提出更多的要求[2]。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需要转变传统的护理服务理念,使护理人员获得新知识以及新技能,体现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实施老年手术患者人性化服务后,患者的焦虑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都逐渐减少,是因为护理人员详细了解了老年患者的身心特点以及实际病情等,进行了实施有效的临床指导,给患者树立信心,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介绍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技术以及成功的案例,解除老年患者的各种顾虑,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一般来说,老年患者的自尊心比较强,在手术后患者经常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护理人员可以用拉家常的形式解决患者的问题,听取老年患者述说病情的过程以及自身的感受,创造温馨的气氛,使老年患者感到温暖,对与老年人的唠叨给予一定的理解[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舒适度、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实施人性化服务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还能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
综上所述,老年手术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后减少了患者对于手术的焦虑、恐惧等心理,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舒适度,以更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使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更加稳定和谐。值得在临床进一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