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蒋勋散文中的自然意象书写

2020-12-20卢春苗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蒋勋岛屿散文

卢春苗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自然意象是散文家欣然书写的对象,自然世界里,花草鱼虫、高山流水、雪雨雾霜、流光四季……皆成为散文里经久不息的“言说”。自诗经开始,自然意象就作为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经由文学沉淀出独立的审美价值。作家或借自然意象抒一己之情怀,或沉醉自然之美中流连忘返。台湾作家蒋勋散文中自然意象书写精彩纷呈,山川河流、花草植被、牛马蛇猴皆有。蒋勋散文意象主要可以分为植物意象和动物意象。植物意象以“花”为圆心显现了一个清新自然、闲适洒脱的美学空间;动物意象以猫马蛇猴为主,揭示生命本身的荒诞与孤独,批判为政者的刚愎与丑陋,营构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都市空间。本文沉潜到散文的具象中,分析蒋勋散文自然意象书写的特质、风格与美学意蕴。

一、植物的意象书写及美学意蕴

(一)植物意象书写——闲适洒脱的美学世界

蒋勋散文中的植物意象主要集中在《忘言书》《路上书》《此时·众生》三书中。《忘言书》中的植物意象书写重在由意象阐发生命心境与生活态度,以幽雅闲适的自然意象为主,感性体悟多,主诗性;《路上书》则重点阐发自然意象的文化底蕴与象征意义,将宗教、文化思想熔铸在对意象的凝视中,智性思考多,主思性;《此时·众生》的植物意象书写则“豪华落尽见真淳”,体现出一个画家对自然意象的关注,将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看待,察觉其“成住坏空”(佛教谓之四大劫)的过程,从色彩学、生物学等方面突显意象的本真,主真性。三书中,自然意象均被落定在作者审美的视野下,它们构成了蒋勋对自然与生活美的解读,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眷恋与对生活的诗意体悟。蒋勋散文意象书写在感性、诗性与智性、思性中寻觅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构成了他散文意象书写的圆满自足。

“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1)蒋勋著:《无关岁月》,张晓风序言《善述与喜舍》,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蒋勋是感性的,他触摸到并扩化了生活中的美,观照了一个众彩纷呈的植物美学世界。

从观察空间上看,存在以“宿舍”为参照系的内外两个空间视角。他在《忘言书》中集中笔墨为读者诗意地描摹了自己的住所“宿舍”庭院中花木蓊郁的“植物的天堂”:丛翠挺秀的竹子,肥美鲜洁的绣球,复瓣杜鹃,时有花开的茉莉,绕架的紫藤,馥郁的含笑,嫩黄的夹竹桃,青葱的樟树,色彩变调的相思树,成为以“庭院”为圆心辐射生长的主要植物意象群。这是蒋勋审美自然的内视角,蒋勋还将他感性的明眸投向“宿舍”空间之外,形成一个与“庭院”相对的外视角:南台湾岛屿的娇憨俗艳的凤凰木,河中盈满莫奈画质光与色交响的布袋莲,校园轻亮似烟纱的紫薇树,日本南禅寺的青苔,台北近郊如雪中蝴蝶飞舞的桐花,山野间妩媚野气的月桃,印度菩提树下浸润佛声的叶瓣,漫天黄晕的银杏叶。多样多彩的自然植物意象都在蒋勋隽永从容的笔境中得以诗性描绘。

从意象种类上看,蒋勋散文中自然意象极为纷繁多姿,从竹子、空心菜到山林;从樟树、夹竹桃到各色花,动态静态,俯视仰视,浓妆淡抹总相宜。但他似乎对“花”的意象有着格外偏爱,花是蒋勋着墨最多的植物,也是大自然形色之美最集中的体现。他从宿舍里面的“含笑”意象开始,并辐射及台湾街道、校园、山脉、南台湾乡村、日本寺院、巴厘岛的“花”世界。有时他直接写某种具体花名,如“绣球”“紫薇”等,有时笼统写总的“花意象”,如他写巴厘岛人对“花”的热爱,写佛祖拈“花”微笑的典故,既写它们的形色之美,也写它们带来的生命或艺术的感悟。

纵观这三本散文书中的“植物”意象书写,总体上体现出几个鲜明特色:

1.“画境”色彩感的彰显

林文月说:“蒋勋习画,所以他的文章里,视觉画境特别彰显(2)蒋勋:《此时众生》,林文月序言《画布上的文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此言妥帖,“视觉画境”可以在蒋勋散文中自然意象的色彩中寻到踪迹。光与影的交织,声与色的叠加,为我们呈现了斑斓缤纷的自然世界。在极度强烈的“亮”色系意象中,蒋勋以色彩的叠加赞美大自然生命的生命强度;在极度清素的“淡”色系中,蒋勋将自然与艺术融合,体现中国美学“物我合一”的境界。

首先,蒋勋散文中植物意象色彩感极佳。他对凤凰木的描写色彩用词最经典:“凤凰木的绿是一种极俗艳的绿,青中带黄,翠亮耀眼,野艳的猩红,纷红骇绿,完全是南国热带的娇憨、野炽、俗艳之美(3)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蒋勋运用极复杂多样的形容词来修饰凤凰木,翠亮、猩红、纷红骇绿。色彩浓度极强,色彩繁艳富丽,与俗艳、野艳、娇憨等词语同处一个语境之中,又加上“极”“纷”“骇”等词语强度,使得凤凰木生命的“野性美”得以极好诠释。又如他形容月桃的红是民间喜庆的色彩象征;写山林“金赤艳红”;写桐花如凤舞旋落的极白的雪;写新篁“青翠发亮,俊挺妩媚(4)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写布袋莲“淡紫鹅黄”;写紫薇花“深红浅红,红而不浊,变成轻亮的水红。(5)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5页。”一个紫薇花的意象就用了四个不同的“红”,对色彩的拿捏可谓细腻。其次,作者寻求对植物意象色彩描写的层次感与渐变性。他不满足于静态素描植物的色彩,而是运用画家独有的观察植物的耐心与艺术眼光,呈现意象的光色动态之美。如写绣球“从粉紫转为粉红,带着淡淡的青绿,光影摇荡,随风上下,不能捉摸(6)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色彩的变幻中,时光与植物镌刻在一起;写山林之美“从靛绿变青,变橙变黄,变紫褐,变绛褚,变成一片纠缠的金赤艳红……难以形容的光与色彩的重叠变幻(7)蒋勋:《此时众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在色的变迁与光影的缠绵中,山林的美变得动态立体,丰盈富足。蒋勋浸润在纷繁的形色之美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喜爱。而且在这些强烈的色彩中,蒋勋发现了色彩所代表的生命的强度。他写油菜花的黄,写红花里民间喜庆的元素,都是在赞美其生命力的顽强。

蒋勋钟爱亮色带来的光影的盛宴,也沉醉在“水墨淡色”给他带来的生命与艺术的感悟。林文月说:“蒋勋把感官所及的风景,以国画、西画的表现方法,予以解析和比较,从肉眼观象,到心眼体物,一只文笔有如画笔,将读者渐渐导入哲理的美学境界。那些是‘秋水时至’,是‘不辨牛马’,是‘泛若不系之舟’的意味。(8)蒋勋:《此时众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4页。”在水墨中,他跳出单纯的色彩学过渡到美学,也就抵达了美学与诗性的彼岸,也就触摸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白,到了是空白。白,就仿佛不再是色彩,不再是实体的存在。白,变成了一种心境,一种看尽繁华之后生命终极的领悟吧(9)蒋勋:《此时众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90页。”,色彩与情感臻于一体,物与我合一。写水墨“屋漏痕”,从淡漠的色调中发现中国美的独特,他对水与纸绘就的色彩有着细致的敏感,他发现了屋漏痕的色彩中存在的生命哲学:“屋漏痕更是一种心境吧,是发现了水与岁月都无踪迹,但,日久天长,水与岁月竟然又都留下了痕渍,从斑驳漫漶的泪溃般的墙上水痕,古老的中国,因此了悟了岁月,了悟了美,也了悟了生命(10)蒋勋:《路上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6页。。” “而中国的水痕,却是从形色的羁绊中一跳而出,使视觉艺术的形色,一转而为哲学心灵上时间的探索(11)蒋勋:《路上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此时,他已经跳脱出形色限制,“格物之美”,建构美的理念与框架,近于道家的“大象无形”,臻于古典水墨境界。为了表达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蒋勋还寻求自然意象与艺术的内在关联,他写布袋莲,在淡紫鹅黄色彩的交叠中,发现了莫奈画面追求的光色交响,他写紫薇枝干,“仿佛诨南田没骨画中的折枝,连树皮皴也像渴笔擦出来的效果(12)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3页。”,都是将自然意象经过艺术的滤色再呈现出来,使自然意象也有了艺术的质地。

为了增强自然意象的饱满性,蒋勋不仅善用色彩,还善用通感手法将光、影、色、声编织在一起,让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多维感觉触类旁通。如写含笑,“香馥浓甜,像古老裁成衣服的丝缎,与樟脑同贮箱中久了,那香可以折叠,每一叠都有岁月(13)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页。。”由味觉而视觉,香气转而以丝缎形象存在,藉由通感使得无形的香气获得存在的质感,在与岁月的折叠中,获得一种文化蕴藉。如写春“细细听一听这春光、繁花、鸟的啼啭交织连梭成的声音。”视觉维度的春光、繁花藉由语法上的并列,获得了与鸟啼一样的听觉效果,声与色的杂糅使得读者对春的感受立体丰满起来。写春的眷恋“只有一丝香甜在空中浮游,像渐去的笑声,犹不能忘那繁华(14)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在这里,味觉与视觉通过通感手法交织穿梭,“浮游”与“忘”这样的动词赋予无形的气味以形象具体的质地,增强了读者对春天感觉的多维性。

“蒋勋说,我想记忆生活里面每一片时光,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一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把他们一一折叠起来,一一收藏在记忆的角落。(15)蒋勋:《此时众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在营造的自然界的形色美上,蒋勋用力颇深。他以亮色彩强调大自然生命的强度,以淡色调描写天地大美而不言的境界,在色彩中抒发生活、艺术的感悟。

2.植物意象书写的“科普”品质

在描摹“纷繁的形色之美过后,美也可以是一种科学的严谨,美也可以是一种理念的构架(16)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蒋勋不止步于自然意象的形色之美,而且从“生物学”角度写实植物意象。他的散文中有科普小品文植物描写的细腻感,仿佛拿着一副显微镜在观察植物生命,进行植物学解说,这正近于科普小品文的品质。

从微观角度科普植物形色,是蒋勋散文中常有的书写方式。如写绣球“一整个圆中还有许多细部的组织……包含六十到七十朵小花……每一根蕊尖上顶着针粒大黄色的花粉……窥探到每朵小花下面精细的蒂与花茎(17)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页。”,使用了精确的数量词与严密平实的科普语言,以植物学家的口吻在描述绣球花,写昙花“茎干像仙人掌科的植物,肥厚而简单,对岔分支(18)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用词较为专业,似乎不是文学语言风格,又如写菩提叶“上阔下窄……据植物学家说,许多叶子的边缘有锯齿,是来源于防御的……叶尖是用来排水的……叶脉如人体血管一样细密分布(19)蒋勋:《此时众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他以植物学家的视角观察叶子,将他对菩提叶的宗教、美学意义的联想自我推翻,仅从植物角度描述,使其散文语言具有去美学化倾向,也构成了散文语言的朴实严谨。“对花形色光影上模糊朦胧的感动过后,碰触到它内在物理(20)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这种科普小品文严谨性的语言非常多,而且有时引经据典丰富植物的信息,如写青苔引杜甫《秋述》中的记注:“秋,杜子卧病长安旅,多雨生鱼、青苔及杨(21)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为了写“雨”更引用了大量古诗,如李商隐、杜甫等咏雨诗,在遣词造句、结构框架、文化引援等方面都近乎贾祖章、朱伟的科普小品文,这既是蒋勋作为画家敏锐的察觉力与描摹力的体现,也是蒋勋实践散文语言风格多元化的体现。

3.关注植物生命的“过程性”

蒋勋并不满足于仅仅静观植物意象的形色美和生物学描述,而是将自然界植物作为一个完整生命个体来书写,动态书写它们生命的过程,描写它们生命的繁衍,在自然界竞争的经历,表达对大自然植物生命生生不息的赞美与怜爱。

首先,蒋勋散文中植物描写带有生态美学痕迹,他采取生态美学“介入”式描写自然手法,从声音、气味、触觉等方面来描写植物意象,侧重从这些自然意象的动作、“语言”等方面呈现其生命。《此时众生》始于夏季桐花,终于冬季雪花,横贯二十四节气,以自然四季流转与节气变化展示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生命的过程性。

其次,蒋勋倾心于描写植物作为个体生命的过程性。写桐花,具化到生命从有到无的细节,“雌花要结成果实,强韧地留在枝头上;雄花交配完成,纷纷坠落。生命已经完成,离枝离叶,其实并不哀伤。”有时还能从植物的某个部位阐发作为个体生命的艰辛:细如乌羽的叶尖“是一片叶子在漫长岁月中通过生存的种种艰难的痕迹(22)蒋勋:《此时众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写苹婆的硬壳“像雌性动物的子宫,造型看起来如此温柔慎重,可以承受孕育胎儿,可以包容呵护幼嫩生命的成长(23)蒋勋:《此时众生》,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75页。;”写果实借色彩转变来宣告突显生命诞生的喜悦;写不同植物的种子依各异姿势完成生命的繁殖蔓延,以此追索生命在大自然中的因果循环关系。总之,蒋勋在散文中将植物意象作为一个如同人类的生命个体看待,关注其“成住坏空”的生命过程。

(二)于“微观意象”中观想世界——植物意象书写的美学意义

“中国人遵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很早就养成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常常体验着自然物象的人间意义和诗学情趣(24)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0页。。”自然意象常是我们情(思)深深处的外在投射,佛家亦言“境由心生”,由意象而进入作者的感性世界与理性逻辑,认知作者的诗学与美学积淀,串联作者纷繁的人生图景,显现作者所处历史的复杂与丰富,是作者进行言说的价值所在。在娴熟自然的散文中,蒋勋静观纷繁的自然意象,给自然意象以极大的呈现空间,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与带给人们的美学启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天地大美的喜悦;也表达了对乡土家园的眷恋,及其对台湾岛屿的眷恋与富饶的赞美;对台湾南国岛屿富饶的物产与湿润气候的喜爱;对这里山川河流乡土乡情的留恋。也藉由意象表达作者的生命感悟、艺术情怀、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辨。在微观中观想大千世界,一叶知秋。

1.于意象中寄寓生活、艺术、生命感悟

意象一词由“意”与“象”相连而成,“象”指的是形象、物象,“意”指作者将自己的情或思注入象。所以,解读意象,不仅赏析物象之形美,亦能感悟作者之情或思。蒋勋从“生活美学”视角观照自然意象,以方寸写天地人生,将美、艺术、历史融入意象中,在微观意象中寄寓个人情感、历史感悟与思考、美的心得。

蒋勋赋予自然植物意象,尤其是“花”以精致的文化内涵、朴素的生活质感、悠久的历史底蕴、佛学的了悟。经由蒋勋的言说,纷繁的自然意象获得美学的质感,极古典也极现代。以花感慨生命的华美、以花阐发美学理念、以花寄寓悲欢离合之情,蒋勋赋予花的意象多重意义。

含笑是蒋勋着笔墨极多的意象,含笑的书写沉淀着台湾的文化、民间生活气息,以及作者个人的成长记忆。且以“含笑”意象为例,解读蒋勋自然意象的深意。含笑首先是极生活的,在台湾含笑是一种日常生活中习见的花,“含笑的香气,混合着太太们月白麻纱的衫子,蝉声、榕荫、以及手中摇晃的一阵阵纸扇的风,便是台湾乡间四处弥漫的夏的气息了。(25)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含笑的馥郁充满人间烟火,极为接地气儿,作者却能对这样常见的意象投注审美眼光。含笑代表了台湾民间生活气息,是平凡朴素生活的象征;含笑又是极富文化、宗教质感的:“台湾的寺庙,常用碟盛着,把含笑供在佛前……也像菩萨的笑靥”。看似随意选取的意象,正是台湾民间信仰文化的一种虔诚,并由含笑而引发了关于佛教的冥想:“那在氤氲中初初绽放的花苞,透出了颤巍巍带淡紫的蕊心,使人记起印度的午后,潮湿的天气,空气中酝酿着一种极限的高音,闪耀着……佛弟子都在树下打盹儿,睡梦中应该就是属于人界与天界之间的花香吧。(26)蒋勋:《忘言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由小小的花的意象浸润的宗教的思考中,含笑生活化与文化化双重质感正揭示着佛教关于色与空的辩证关系。

“石头”意象中也蕴含了文化、历史与艺术的厚重。此石是自然之石,坚硬厚重,但是蒋勋从石头物理上的“熔点”这一现象引出石头液体存在状态,将有形的石头升华为“无形的石头”:这些石头穿越历史,流过中国古老的神话,留下女娲补天的传说;流过苍茫的洪荒时代“飞溅、流荡、迂回(27)蒋勋:《路上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4页。”,并参与了宇宙的生殖;流过世纪的荒凉与寂静,变成静定、甘于晦暗的固定形态;进入中国的美学、艺术与文学。从粗粝厚重的灰色石头变成莹润洁柔的玉石,沉淀着中国古老的梦与记忆;从斑驳的庭中石块变成山水画中千年不变的意象;从工具的粗粝变成《红楼梦》中儒释道精神投射的意象。石头的意象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热闹与寂静,参与着中国的山水画、陶艺、玉器制作。以一个小小的石头意象引发对中国文化的勾勒,自然意象正是作者文学、艺术思考的投射。

“蒋勋多年在文学和美学上的耕耘,就时间的纵轴而言,他可算为人类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个恭谨谦逊的善述者。就空间上的横轴而言,蒋勋是这个地域的诗酒风流的产物,是从容、雍雅、慧杰、自适的人(28)蒋勋:《无关岁月》,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蒋勋散文呈现出来的雅致、古典与现代诗意,是人生艺术化的体现,是其践行生活美学的结果,其散文流露出来的洒脱、随缘生活理念、对生活的诗意关照,意象选取的雅致与精致,小中见大,对道家山水美学的青睐,对生命的了悟与感悟,既带有明清小品文中自然书写的幽雅散淡闲远之风,又是对五四时期周作人等言志散文、人生艺术化思潮的遥相呼应。

2.于意象中蕴含宗教情怀与哲学思考

于佛教,蒋勋缘根深重,“他每天黎明即起,打坐、抄经,似归隐老僧。常于旅行中一锭小墨,一片很薄的砚石,一支大阪小毛笔手抄《金刚经》《药师经》,焚香,坐下来,在砚石上滴水,磨墨,开始抄一段经(29)蒋勋:《舍得,不舍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版。。”他于流水潺潺中领悟佛法,于寺庙中精心读经。佛学情怀浸润到其日常生活中,也渗透至其散文中,其散文中诸多植物意象中都暗含着这种宗教情愫。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花是与佛教关联最多的意象,“花”的意象常常能够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了悟自然与人生的相通相息。更进一步,花常常与佛教有渊源。在佛教典籍中,赞叹佛法的功德散花如雨,譬喻为“花雨”,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圆寂漫天桃花,佛祖“拈花微笑”的典故更是众所周知。蒋勋沿袭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常藉由“花”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佛学感悟与哲学思辨。

“花”的意象在蒋勋散文里获得了宗教内蕴。以花悟佛是蒋勋常用的手法,在花开花落中,他引用《金刚经》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表达不执著于法相,不执著于非法相,“客居于此”的宗教了悟。又如他在《日普恩——巴厘岛的信仰之花》一文中写花中蕴含的宗教信仰力:在巴厘岛文化中,以花为信仰,美丽少年沙迪瓦被选为恶神阮达的祭品,身饰鲜花,等待被食,善神经此,顿生怜悯心,以花投向沙迪瓦,使其获永生之身。沙迪瓦与恶神勇斗,然不敌,于千钧之际拾香花“日恩普”致恶魔于毙命。这是以花为信仰的故事,巴厘岛人相信佛家的智慧施舍与拯救的力量蕴含在花这样美的意象的形色中。以至于荷兰军队逼近巴厘岛时,国王率领民众“穿着最华丽的祭祖的衣冠,满头戴满鲜花,载歌载舞,以祭祀恶神的方式,从容地走向荷军的炮火中(30)蒋勋:《路上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2页。。”花代表着超越生死的宗教力,是这个民族对宗教最崇高的表现形式。

蒋勋散文植物意象书写给我们一个窥视其美学根基的机会。蒋勋散文中体现了基督教圣方济关爱自然生命思想的印记,也有道家“天地有大美”的理念,也有佛家六道皆可成佛思想中对自然生命体的怜爱。宗教思想的杂糅与兼容并包,几乎是蒋勋所有散文共有的质地,也是蒋勋散文中思辨性与诗意性能建立一种微妙和谐与平衡的根源。

二、动物的意象书写——波云诡谲的“都市”世界

如果说蒋勋在自然植物意象书写中创立了闲适、幽雅、逍遥脱俗的文人式美学世界,那么,他在动物意象书写中则呈现了一个波云诡谲、光怪陆离的“都市”寓言世界。岛屿的都市荒诞不羁,蒋勋常借动物来暗喻社会现象与政界的纷争与丑恶。魑魅魍魉的都市世界,人与动物的互喻,文字的修辞术与作者对社会人性的洞察,正是蒋勋动物意象书写的幽明之处。

(一)叙事空间的寓言性

首先,蒋勋动物寓言的时空背景设置为都市。“封锁的岛屿,在巨大的海洋中,好像一枚紧紧钳闭着蛤蜊或贝类,露出顽固而倔强的表情(31)蒋勋:《岛屿独白》,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版,第65页。。”以蛤蜊或贝类揭示了台湾的地理环境,也隐喻了当年台湾封闭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在都市中,蒋勋则以动物属性隐喻人性与社会。

在《岛屿独白》中人与动物交织出现,目录共50小节,以动物命名的就有12小节,如《马》《鼠》《公鸡》等,搜索与动物主题有关的小节,几乎篇篇俱在。蒋勋运用比喻、隐喻等手法将人与动物勾连,人与动物俱在,形成了一个隐喻政治、文化的都市世界。

借动物来隐喻台湾岛屿当时的政治环境是寓言的一大主题。在将台湾岛屿比喻成蛤蜊或贝类后,蒋勋将这种动物生理上的特性转移到台湾政治领域,“岛屿的 “领袖”很像人类历史上有绝对野心巩固权利的帝王,他看着这枚紧紧钳闭的蛤蜊,有一种固若金汤的感觉。(32)蒋勋:《岛屿独白》,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紧紧钳闭的蛤蜊,暗示当时台湾政局的封闭、紧锁状态,而岛屿的领袖则是绝对的野心与专制,为了巩固自己的野心,进行了严密的政治与地理、军事防范,如“严密的设防,包括秘密隐藏在海岸线地下的布雷和各式XD各样的陷阱,也包括许多属于高度机密的侦测‘侵入者’的仪器(33)蒋勋:《岛屿独白》,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66页。。”且生怕秘密防范被外界与岛屿民众得知,一幅岛屿领导者保守、钳闭的肖像群呈现出来。

而在岛屿内部,政治环境则波云诡谲,乱象丛生。在《独白》中作者借蛤贝类讽刺产、学、官结合的丑恶嘴脸,表达对政府造成岛屿河流环境污染的批判;在《鼠》中作者将老鼠塑造成优雅的形象,“它们颇为优雅,它们向每一位失去教养的城市居民致意,陆续走向一些岛屿当局竞选的总部,准备占据每一个麦克风,向市民发言”“文质彬彬,也几乎有了与人们完全相仿的姿态与表情,常穿着休闲服,和民众握手寒暄,或者在适当的节日去庙宇中朝山进香(34)蒋勋:《岛屿独白》,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102页。。”人人喊打的肮脏的老鼠,勿食我黍的偷窃者老鼠,竟成为岛屿的权力象征,以鼠辈参与国事讽刺岛屿政治乱象,鼠辈进军政治、经济、文学界,垄断岛屿财富命脉,不正是岛屿政界要员发家的足迹吗?鼠的贪婪、阴黠、搜刮和储藏一切的本质不正是岛屿政界的本性吗?明写鼠实写政治者。《便捷》借猫和鼠的串联来嘲讽政界和商界的勾结,政界和商界共同创造了城市的便捷系统,但是严重的工程失误与材料差乱使得交通系统迅速瘫痪,他们继续愚民,鱼肉百姓,于是荒凉的夜空中只剩孤独者的咒骂,猫与鼠的勾结隐喻了当时岛屿政治、经济乱象。

其次,蒋勋在《岛屿独白》 中放置了一个独特的“黑狗”叙事视角,以黑狗的眼睛审视岛屿内社会境况。狗是独白者的伙伴,两者关系若即若离,似有若无,以不同视角观察着岛屿上不同的社会百态。

1.以黑狗喻人性异化

黑狗有时作为与城市被豢养的宠物狗的对立面呈现。与这只叛逆的、具有伊卡般叛逆精神的黑狗不同的是一群被豢养的宠物狗:“当它逐渐闲逛到城市比较富裕的区域……有一种城市新兴富有者的悠闲与自信(35)蒋勋:《岛屿独白》,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132页。。”这是一群被人类驯化的、阉割的狗,它们已经结扎了,处于一种被阉割被豢养的生命状态,但是它们却和都市的人类共同成为主角,被岛屿所接纳、吸收,人类也遵循宠物伦理,从阅读方式到服饰到性交的节制与细节的讲究,甚至职称的升级和教育的制度,都打上了中产阶级的自信与教养,宠物狗与黑狗的对比中暗喻了人性的被阉割与异化。而黑狗身上却具备了思考与理性,甚至可以像一个哲学家或诗人那样以敏锐而又洞彻生命的姿态去思考人类的宿命与图景,黑狗身上具备的狂野元素,肤色的黝黑,交尾式性交与狂吠的语言,暗寓着与城市文明不同的岛屿南端原始的农村文化,成为人性最原始状态的一种寓言式呈现方式。

2.以黑狗审视文化异化

黑狗是一个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观察者,它在城市的街道徘徊驻足,对人类的文明进行审视,它察觉到岛屿上人对性、欲望、速度的盲目渴求,察觉到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的挤压与鄙视,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中最纯粹最纯善的因素正在流失,中国文化中静守坚持的慢文化在退化,审视到商业文化正在一点点渗透到乡土文化中,察觉到岛屿民众麻木愚昧的现状。黑狗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而背后的作者却对岛屿社会投以热切关注。

马也是《岛屿独白》中动物群像成员,《马》中借马讽刺岛屿的异化,借寓言形式将人在岛屿上异化成马的形态,在一位专家研究岛屿的马与北方马关系后,惊觉自己的脸沿袭了马的心理基因,人们最先是恐慌的,然而在领袖被戏谑像马后,马陆续变成人,装扮起来的马放着恶臭的屁,出入立法、司法部门,拉着长长的诡异的脸,使领袖与民众都保有马的特质,马成了习以为常的存在。马失去了草原上奔跑的明朗与自由无拘束,变得恶臭难忍,一如岛屿上政治与社会生态状况。鱼和猕猴的形象则讽刺了岛屿人口计划的荒诞性与哲学的无能性,而孑孓则暗寓了人生在无止休的繁衍死灭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孑孓象征着岛屿中渴望瓦解、对确定的质疑、颠覆与破裂的欲望,而当这种本能被城市的工商业和扩大化的政治体系压制了,孑孓对人类进行反扑,它们试图通过嗅觉重建完整的法治体系与新锐勇敢的执政代表,但是岛屿上的人却仍然吃喝玩乐,纵情感官刺激,大脑过度膨胀,注定了覆亡的命运。通过孑孓与人类的对比,批判人的欲望化、商业化、被固化的特征。

而岛屿南端的动物群,则以一种原始的、充满野艳生命力的形式存在着,以桀骜的姿态对抗着城市的琐碎、压抑、孤独与人性的冷漠荒芜。从地理位置看,岛屿南端是城市边缘,但南端动物原始的爱欲与生命欲却让岛屿城市显得苍白无力。在盛花中游弋的斑斓艳美的长蛇,以安静美丽与致命的死亡神秘性,在岛屿南端如君王鬼魅般来去自如;俯视着野鼠的老鹰冷静窥视猎物,无半分自傲与悲悯,琼麻间的蝴蝶与蜻蜓、捉住蜥蜴的努力生活的蝎子,大群繁殖的鱼类,让海洋成为华丽的花园,提供给人类一个无记忆无痛苦的婴儿酣眠的空间。这些健康而充满生命原始洁净与纯粹的动物,呈现着自然界最本源状态。将城市文明的虚伪、冷漠折射出来。

(二)人与物的寓言性

借动物来隐喻人性怪怖与人的荒诞生存境况是寓言的另一主题。人是都市的最基本元素,动物是都市另一类存在,人与动物在空间上共存,蒋勋在小说中建构了一个动物与人的寓言世界。

首先,在蒋勋以城市为生存背景的小说中,人身上的动物性本能得到极致体现,比如他在《都是因为孤独的缘故》中对人的肉身的书写,强调出来的大多是人的动物本性,突显欲望与肉体的关系。《岛屿独白》中也力求呈现人身上的动物本能性。如作者试图寻找人类与孑孓之间本能的关联,“人的身上还存留着嗅觉记忆,在极深的拥抱、深吻,在极深的性的交媾中都会释放原始的嗅觉记忆(36)蒋勋:《岛屿独白》,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132.。”

其次,以动物为参照系分化人类是蒋勋在《岛屿的独白》中一个书写主题,如在《人脸》中蒋勋以一只黑狗的视角审视城市人的脸,解读其动物遗留特性。

“有些图谱是特别难以忘怀的,他们似乎从转世中留下了前生的特征。例如,有一位带着似鼠的惊俱…… 猴类的五官本来就与人类非常近似,……在沉默中有特别哀悯的感伤。有的人脸上延续着悚恐的蛇的阴骘,在冰凉有一点黏液的口鼻间隐藏毒杀的阴谋。它们静定在杀机中的眼睛,闪烁着冷冷的光,皮肤上也常常有一种腐叶的腥味(37)蒋勋:《岛屿独白》,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148-149页。。”以动物独特的视觉、嗅觉本能对人类进行分类,人的动作、表情、神态、气味都与动物存在相似性,以不同动物的不同特性来隐喻人不同的特性,明写猴的哀悯蛇的阴鸷,实写人性的复杂。

蒋勋以动物物种分类对应揭示人性的错综复杂。在人类与动物的分层交叠中,在人与动物主客模糊的界定与诠释中,蒋勋打开了对生命与人性解读的多种可能性。如借猕猴的笑讽刺哲学家的无能;借宠物狗的视角隐喻人性被阉割的状态;借鱼写人类无限繁衍生息的本能;借孔雀写人交媾的欲望。精准锋利的譬喻与身份互换,无一不把动物与人放置在一个寓言环境中。在蒋勋的动物图谱里,有对城市文化、商业文化圈养人性导致异化的批判;有对乡村文化、伦理道德被城市文化浸染、侵蚀的痛心疾首;也有对岛屿南端原始生命力的赞美与热爱。

在散文这个语言与思想自由度比较大的文体中,蒋勋发挥了风格的“冰火两重天”:植物意象书写中极端的浪漫抒情与优雅闲适;动物意象书写中极端的魑魅荒凉与冷寂、深冷的讽刺犀利,构成了蒋勋散文思想与情感的深度与多元化。

猜你喜欢

蒋勋岛屿散文
不要躲避,孤独并没有什么不好
海水里浮现的岛屿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我画上一座岛屿(四首)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蒋勋的美学养生
蒋勋的美学养生
蒋勋艺术美学6册套装
初到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