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高校资助育人实现路径研究

2020-12-20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资助育人

白 玉

(海南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指出,应建立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当前,海南正全力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高校肩负着输送、培养人才的使命,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培养,更是高校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指标。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那么受助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个人发展有何变化,海南省高校应如何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成为研究和探索海南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迫切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为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情况,课题组采取问卷发放、个别访谈、走访调研等形式对国内多所高校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55份,有效问卷587份,有效问卷率89.6%。问卷由在校大学生受助情况、对资助政策了解程度、对资助工作认可程度以及成长需求等4部分组成,包含19条具体内容。本次调查是以海南省内三所高校在校生中的受资助学生为主要对象,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国内高校的调研情况,分析海南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关怀不够到位

高校通过奖助学金发放、学费减免、暖心物资发放等方式,在生活和学习费用等问题上给予贫困家庭学生较大帮助。在回答“您认为学校资助工作还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多选题)”时,29.98%的学生认为学校注重物质资助、忽略精神资助。经采访,资助工作者事务性工作繁重,难以在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学生基数大,资助工作者缺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同时缺少对学生思想意识的调研。由此可见,高校资助工作缺乏人文关怀。

(二)心理疏导不够充分

从调查情况来看,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受助学生比例约为1:3,89.62%的受助学生来自中西部地区。11.92%的学生认为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心理问题;29.47%的学生认为需要进行心理调适;45.14%的学生认为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来自偏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后存在极大不适应,生活习惯、物质条件、见识见闻等方面和普通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普通话、英语水平、计算机的使用等方面也逊色于普通学生。这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丧失信心,在参与竞技类活动或者校园文化活动中受到挫折,并极容易感到失落,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因此,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存在对贫困家庭学生心理疏导不充分问题。

(三)人格塑造不够系统

部分高校将感恩意识、诚信意识、自强意识、责任意识教育等融入奖助学金发放、助学贷款办理、学杂费减免、基层就业、应征入伍等方面,但存在覆盖面不广、参与度不高问题。在回答“您认为从自身而言,需要哪些方面的精神培育(多选题)”时,42.93%的学生选择感恩教育;15.33%的学生选择诚信意识教育;66.95%的学生选择自立自强教育;57.92%的学生选择责任意识培养。调研发现:有的学生把国家、社会、学校给予的资助当作理所当然;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通过材料“造假”获取资助;有的学生在受助过程中出现“等、靠、要”的不良受助思想;有的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较弱。综上所述,高校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不够系统。

(四)素质能力提升不够有力

在做“在校贫困大学生的成长需求”调研时,23.51%的学生认为学习问题是面临的最大困难;31.86%的学生认为是发展能力问题;在回答“您认为自己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多选题)”时,65.93%的学生选择技能提升类;41.1%的学生选择就业指导类;37.48%的学生选择学习辅导类;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文化熏陶类、创新创业类以及国际交流类。由此可见,目前在校贫困家庭学生发展性培育欠缺。

(五)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1.认定机制不健全

2.信息机制不健全

一是高校对贫困生信息掌握不全。学生学业、心理、家庭经济等情况需要通过不同网站和渠道了解学生信息,落后的信息平台建设导致高校对贫困生信息掌握不全。二是学生对资助政策信息了解不够。在回答“您是否了解学校的资助体系”时,10.22%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70.35%的学生认为一般了解;16.52%的学生很少了解;2.91%的学生完全不了解。由此可见,高校资助工作信息机制不健全。

3.队伍保障机制不健全

一是工作人员配比不足。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存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人员配备不足情况,未达到国家要求的师生配备比例。二是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够。部分资助工作人员对国家资助政策理解不够、资助工作经验不足,使资助宣传及效果大打折扣。三是学校各部门资助育人工作联动不足。学生学业、就业、心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情况和数据缺少共享,贫困家庭学生如何在相应分管领域取得进步,各部门缺乏思考。

二、高校资助育人的实现路径

为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心志脱贫,完善其人格,满足其发展需求,最大程度发挥资助育人工作价值。针对海南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财科教〔2017〕21号)文件精神,现提出相应解决意见。

(一)以树立科学的资助育人理念为基础

1.树立人文关怀工作理念

1.3.2 心理状态评价标准。SAS标准分<50分可判定为无焦虑,50~59分可判定为属于轻度焦虑,60~69分可判定为中度焦虑,>70分可判定为重度焦虑;SDS评分<53分可判定为无抑郁,53~62分可判定为轻度抑郁,63~72分可判定为属于中度抑郁,>73分可判定为重度抑郁[5]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校资助工作也是在做人的工作,服务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往往存在焦虑、敏感、自卑等心理特点,属于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应注重人文关怀,做好暖心工程;弱化“困难生”概念,保护贫困家庭学生个人隐私;探索“隐性资助”,增加“人情味儿”;关注贫困家庭学生发展需求,帮扶学生心志脱贫。

2.树立“发展型”育人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人才培养,资助工作者应该明确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目前,贫困家庭学生通常关注的是毕业后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贫困现状。资助工作者应树立通过助力学生发展成就学生成长理念,关注贫困家庭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为其开拓更多发展、进步的平台,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他们走向社会提供强大保障,避免贫困代际传递。

3.树立“资助育人共同体”工作理念

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职工参与其中。这要求教职工在本职工作基础上加强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育人合力。资助育人工作主体首先是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其次是学生工作部(处)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是各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最后是与资助育人工作相关的其他部门,如心理健康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师生事务保障中心、团委、教务处、财务处等单位。贫困家庭学生在读期间的各种需求,面对的各种问题,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

(二)以构建精准化资助体系为抓手

1.资助对象精准

研究制定适合学校实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细则,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例如制定《家庭经济状况评估分析表》,将“建档立卡”“孤儿”“家庭成员患病情况”“家庭成员残疾情况”“自然灾害情况”等家庭情况列出具体分值,二级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相应证明材料核算应得分值,报学校资助管理中心汇总划档,精细的评估办法便于对贫困生的统一、客观识别。

2.资助力度精准

结合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划档层次。目前,各高校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等级划分为2-4档不等。对于建档立卡、孤儿、烈士子女等特殊困难学生,可实行“规定动作+”模式,在给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的资金发放外,另给予学生选择校内资助的权利,例如,“规定动作+勤工助学/餐饮补贴/返乡路费补贴等”,加大资助力度。

3.资助资源配置精准

由于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原因,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在助学金名额分配时应注意资源配置。首先考虑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特殊群体、特殊专业等做出政策倾斜,并摸清相应群体在二级学院学生数量以及所占比例。其次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的学院适当倾斜,学院再将助学金名额分配至年级和班级时同样也需要考虑各年级、专业的适当倾斜。

(三)以健全资助育人机制为保障

1.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资助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加快各职能部门资源整合,制定资助育人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进一步落实。二是加强经费保障。国家、政府划拨的奖助学金专款专用;学生资助发展基金灵活使用。三是加强场地保障。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相应办公场地以及必要的办公设备;为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活动场地,如团体辅导室、舞蹈房、书法练习室等。

2.健全队伍保障机制

一是确保资助工作人员配备充足。学生资助工作有任务重、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特点,确保人员配备充足且队伍稳定是资助育人发挥实效的前提。应根据国家文件规定按照在校生规模1:2500比例配备资助管理中心专职工作人员(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教[2006]6号。。二是提升资助工作队伍整体素质。资助工作者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工作方法、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促使资助育人成效进一步彰显。三是加强与校友资源联络。通过校友资源拓宽资助渠道,丰富助学金种类;邀请知名校友回母校分享成长奋斗历程,发挥校友的朋辈激励作用;为校友企业输送学生资源,同时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

3.健全信息保障机制

一是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做到教务、财务、学工、后勤等部门信息共享。设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的子系统,建立学生消费信息数据库。对接各地方政府,实现贫困家庭人口信息、从业情况、收入水平、获助情况等数据档案的信息共享。二是健全资助政策宣传平台。加强宣传队伍建设,通过“资助政策宣传周”等活动契机向学生宣讲、解读资助政策;在行政班级设置“资助专员”,将工作触手延伸到学生群体。拓宽宣传载体平台,通过移动通讯平台将政策信息传递至学生以及家长,扩大学生、家长的知晓度;开辟热线或者网络渠道,为学生提供政策解读和咨询服务;发布资助公益宣传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资助政策、获取资助信息途径以及知晓资助政策可以为自身解决哪些问题。三是全方位实施政策宣传。在新生入学前,将《学生事务及学生资助手册》等材料和录取通知书共同寄出,让学生以及家长及时了解助学政策。在新生报到流程中,通过设置“奖助学金政策答题方可通过报到”环节,确保新生人人知晓,使资助政策全面覆盖。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分类解读相关政策,比如建立新生QQ群,将资助政策及时发布;针对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应届毕业生,对其解读还款流程以及涉及的征信问题,使资助工作精准实施。

(四)以建立发展型育人工作体系为载体

1.加强心理疏导

通过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情景剧等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做好积极的心理建设,增强对环境适应能力,学会自我悦纳,塑造自信,增进身心健康,最终实现由“他助—自助—助人”的转变,将贫困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人格塑造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回报社会的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依托生源地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等项目,将诚实守信教育融入其中,增强学生诚信意识;通过举办榜样评选项目以及依托勤工助学平台,培养学生自强意识;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实践,加深学生对社情、民情的认知,强化其责任意识、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情怀。

3.加强能力提升

一是关注贫困家庭学生学业发展。成立由教师、成绩优异的贫困生组成的“助学共同体”,对贫困生进行公共课、专业课等科目的教学指导,形成“师生”或“生生”结对帮扶模式。二是培养贫困家庭学生兴趣特长。联合校团委、教务处等部门,开设舞蹈、吉他、国画、书法等素质文化选修课,设置相应学分,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提高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技能。通过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专题培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职业发展咨询,为学生解答职业发展中的困惑;通过加强对参加勤工助学学生培训,促进学生工作技能提升;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就业实训基地,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创业帮扶。

三、结 语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要树立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既要解决好学生实际问题,又要解决好学生思想问题,还要解决好学生发展问题。基于此,上文探索研究海南省高校资助育人实现路径,为学生成长提供可借鉴模式,从而助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为新时期海南高校大学生留琼工作产生推动力,同时,贫困家庭大学生为加快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做贡献也值得我们期待。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长治市沁源县:打好脱贫攻坚战
上蔡县多举措助推计生贫困家庭致富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