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的护理进展
2020-12-20裔欣
裔 欣
(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 300000)
患者在发生上肢骨折创伤之后,由于受到反应性炎症以及出血等影响,通常情况下会导致患肢发生肿胀,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难度[1]。如果对患肢肿胀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或者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最佳手术治疗时机的延迟,不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活动以及快速康复,同时容易增加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导致伤口延迟愈合或者发生骨髓炎等,病情严重的会导致患者发生手部血液循环障碍以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4]。因此,在上肢骨折创伤后采取积极有效的肿胀护理措施,有助于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本文将近些年关于上肢骨折创伤后肿胀的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上肢骨折创伤后肿胀发生机制:患者在发生上肢骨折创伤之后,患肢肿胀症状产生包括多方面的机制。(1)在上肢骨折创伤之后,局部的软组织毛细血管会破裂出血,血液不断向组织间隙进行渗透,会产生软组织肿胀[5]。(2)在发生上肢骨折创伤之后,最初的炎症反应导致单核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物质在在局部创伤区域浸润,提高了血管壁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胞中的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浆等血管内溶物渗透到周围的软组织中,导致软组织间隙的渗透压升高,产生软组织肿胀,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张力性水泡的产生[6]。(3)创伤发生之后,患者体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激素以及微量元素等改变也容易引发患肢肿胀。除此之外,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后,需要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内外固定,大大降低了患者的锻炼强度,导致肌肉发生失用性萎缩,降低了对血液循环的促进作用,发生局部淋巴以及经脉淤滞,也容易产生患肢肿胀[7]。
2 患肢肿胀对机体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患者在发生上肢骨折创伤后通常会具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现象。如果对肢体肿胀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会对肢体远端的营养物质供给以及血液供给产生影响,病情严重的可能发生筋骨膜式综合征,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上肢骨折创伤患者中,特别是对于前臂骨折患者,由于骨间隔特别容易产生内源性水肿,皮下脂肪组织较少,基本没有软组织缓冲空间,非常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局部性的血液循环障碍[8]。如果患肢肿胀处理不及时,发展成为上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导致患者面临手部残疾甚至截肢的严重后果。如果患者发生张力性皮肤水疱,会推迟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容易延误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难以保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9]。除此之外,如果患肢长时间处于肿胀状态,局部血流缓慢容易造成各种病原菌的入侵、繁殖以及传播,进而引发伤口感染,病情严重的可导致患者发生骨髓炎[10]。同时相关研究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与患者患肢的肿胀程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其原因主要在于肢体肿胀会引起患肢的疼痛。因此患肢肿胀患者其疼痛程度要明显大于患肢非肿胀患者。同时由于患肢肿胀所引发的疼痛会引发机体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以及应激反应,导致人体的蛋白含量明显下降,降低了机体免疫力,也容易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11]。因此,现在临床研究普遍认为,在早期康复治疗中最大程度的对患肢肿胀进行控制,对于有效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3 上肢肿胀护理
3.1 上肢肿胀局部冷疗护理:(1)冷疗护理的主要机制与禁忌。冷疗护理主要是指通过对患者进行冷敷刺激,从而导致肿胀处的微血管发生收缩,降低血管壁的通透性,降低组织温度,减少出血以及降低细胞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止血、止痛以及消肿的作用[12]。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对于四肢创伤患者在早期采用局部冷疗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肿胀症状与疼痛程度,为手术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可以有效预防术前并发症的发生[13]。除此之外,局部冷疗护理还可以对患者术后的肿胀情况进行有效控制,起到缓解术后疼痛的效果。但是在局部冷疗护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于那些具有血管损伤或者可疑血管损伤患者、休克患者、骨筋膜室综合症征象患者、雷诺病患者、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以及寒冷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等,严禁采用局部冷疗护理。(2)冷疗护理的具体应用方式。在上肢骨折创伤后患肢肿胀护理过程中,关于局部冷疗护理的具体应用方式以及操作规范,目前在相关的专业书籍中涉及的较少,相关的文献报道也不多,所提出的建议也不统一。因此关于局部冷疗护理,目前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治疗规程,对于局部冷疗护理的温度、冷疗时间以及冷疗方式等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情况下,局部冷疗护理的应用方式为选取塑料袋以及毛巾等,包括碎冰块,对患者进行外敷。如果没有碎冰块儿,也可以用毛巾浸冷水对患者进行外敷[14]。同时还可以采用制冷剂对患者的肿胀部位进行局部喷射,或者采用可循环使用的硅胶凝带等对患者进行冷疗护理。(3)冷疗护理的不良反应以及处理措施。在对患者的肿胀进行冷疗护理过程中,容易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冻伤和周围神经麻痹。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冷疗护理过程中,要有效防止冻伤以及周围神经麻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在皮下脂肪较少且近关节处的部位,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皮下组织缺氧缺血,产生冻疮。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定期对患者的局部肿胀情况进行观察,通常情况下每隔1-2小时观察1次。同时,在开展局部冷疗护理时,不能将冰袋与患者的皮肤进行直接接触,如果冰袋与患者皮肤进行直接接触很容易引发严重冻伤[15]。周围神经麻痹主要是在对上肢骨折患肢肿胀冷疗护理过程中较为常见,其中以尺神经麻痹较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局部冷疗护理的操作不规范使局部温度过低或者低温时间过长所引发。除了冻伤以及周围神经麻痹之外,关节疼痛、皮疹、肌肉痉挛以及寒战等也是局部冷疗护理常见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局部冷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该及时进行确认处理并第一时间向主治医师进行反馈。
3.2 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对于上肢骨折创伤患肢肿胀患者来说,开展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发挥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速度加快,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缓解水肿症状,有效防止肿胀现象的产生。除此之外,还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助于患者的骨折愈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早期功能锻炼与患者的肢体肿胀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一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的肿胀症状,防止发生肌肉萎缩以及关节僵硬等,从而促进患肢功能的快速恢复。另一方面患肢发生过度肿胀以及疼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功能锻炼的介入时间以及锻炼依从性。在早期功能锻炼具体开展过程中,患者可以采取手指抓握拳等运动来促进患肢的局部血液循环,并借助静脉回流以及淋巴回流等来有效缓解肿胀症状[16]。
3.3 患肢抬高肿胀消除护理:(1)患肢抬高消除肿胀的基本原理。在对上肢骨折创伤患者患肢肿胀护理过程中,患肢抬高是通常采用的护理措施之一。通过对患者开展患肢抬高护理,将患者的患肢抬高,有助于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因此患肢抬高已经成为上肢骨折患者术后舒适护理的主要措施。人体静脉血的流向是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同时受重力影响非常明显,将患者的患肢进行抬高之后,有助于降低肢体远端浅静脉的压力,从而有效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患肢肿胀的消退时间取决于患者患肢的抬高高度、抬高时间以及静脉血和淋巴回流的程度。骨折创伤患者在没有发生出血的情况下,通常患肢抬高的高度越高于心脏水平,患肢的肿胀症状缓解越明显[17]。但是在患肢抬高护理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如果患者抬得过高会降低肢体对创伤肢体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患肢周围组织缺血缺氧情况,反而不利于肿胀的消退。(2)患肢抬高的方法。在对上肢骨折创伤患者护理过程中,患肢抬高方法主要包括上肢悬吊法以及上肢抬高垫抬高两种方法。相应的患肢抬高工具主要包括绷带、前臂吊带以及枕头等。上肢悬吊法通常采用三角巾、绷带以及吊带等,悬吊上肢屈肘于前胸呈中立位。如果患者处于平卧状态,上肢悬吊法会对患者的胸部造成压迫,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胸部不适,并且患肢容易产生疲劳;如果患者处于立位状态,上肢屈肘于前胸,由于患肢高于心脏平面容易抵消患肢抬高对于静脉血液回流的促进作用。同时由于吊带以及三角巾等与颈部的接触面积较小,容易引发患者的颈部肌肉发生酸胀等,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患肢抬高[18]。基于以上分析,上肢悬吊法主要适用于患者在起床活动时,防止因为患肢下垂而导致肿胀症状加重。上肢抬高垫抬高法主要适用于那些卧床休息的患者,目前在上肢抬高垫抬高过程中,主要采用枕头进行抬高,但是由于枕头较软,抬高角度较小,因此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消肿效果。此时可以采用多个枕头进行叠加,提高患肢的抬高高度。关于上肢抬高垫,近些年很多专家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明了斜坡式三角枕等多种抬高垫。斜坡三角枕能够有效保障抬高的角度,但是不能根据患者的舒适需要以及具体肿胀程度对抬高角度进行灵活调节,长时间应用过程中容易导致患肢发生疲劳。也有专家发明了手臂固定架,它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进行适当调节,但是由于手臂固定架的前臂依托面板是平面,容易导致患者的上肢向两侧滑动,因此采用手臂固定架对患者的患肢进行抬高时间较长时,容易引发患者产生明显的不适。此外在抬高过程中固定过紧或者对抬高的角度没有进行及时调整,反而会导致患者患肢肿胀症状的加重。
4 结束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上肢骨折患者对患肢功能恢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临床主流观点认为,在对上肢骨折创伤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其护理关键在于帮助患者尽快消除肿胀,缓解疼痛,引导患者尽早开展早期功能锻炼,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尽快恢复患肢功能。目前临床患肢肿胀护理措施很多,不同的肿胀消除方式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以及不同的优缺点。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病程的严重程度,帮助患者采用科学合理的肿胀护理措施,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