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救孩子,放过“神童”

2020-12-19

青年文摘 2020年17期
关键词:神童莫言小学生

六年级小学生凭借基因研究课题获全国奖项,引发的争议还没沉寂,一名十几岁的“天才少女”又横空出世,一天“作词300首、诗2000首”的才华令人震惊……也许是时代竞争的焦虑成了压倒部分父母的最后一根稻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孩子包装成“神童”,一项项夸张的成就令人咋舌,也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

把创造力还给孩子

文/谈心社社长

一天“作词300首、诗2000首”,曾四次参加演讲比赛获奖,还是两个品牌的创始人……这样的简历来自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让吃瓜网友大跌眼镜。看了她的演讲视频,网友唏嘘不已:“口才还是不错的,只是一股传销的味道。”她本应成长为良才,却被别有用心的成年人培养成了赚钱工具。

这个时代的孩子,一方面是幸福的: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丰富的学习渠道,拥有上一代人所没有的精彩童年。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不幸的:无休止的补课、沉重的升学压力,就连兴趣班也不再只看兴趣……“全面发展”的魔咒下,孩子们好像越来越难以感到快乐。

仔細看网上流传的神童的“诗”,“宇宙洪荒、天下繁华”,辞藻华丽却少了真实的思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之前让很多成年人动容的一篇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小邵在作文中描述了自己的一场暗恋。开头一句“我还可以见到她,这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离别”,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但胜在细腻真挚,有自己的思考,让人惊呼看到了杜拉斯和马尔克斯的影子。

在一篇名为《沙漏》的作文中,他甚至开始了对时间的探索:“如果将死去的那一刻定义为拥有了全部时间的话,那么,我一直都未曾失去过时间,而是一直在获取时间。”老师说,小邵对于历史和哲学都很有兴趣,父母平时也会帮他买书,带着他读《万历十五年》这种相对小学生而言比较艰深的作品。

但在小邵考上当地录取率极低的中学后,父母特地叮嘱老师“不要让他轻飘飘了”。都说出名要趁早,但有的家长显然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作家郑渊洁小时候并不擅长写作,二年级时写“我的理想”,同学们写的都是科学家、航天员、警察……郑渊洁给出的答案是当掏粪工。郑渊洁是幸运的,他有一个开明的父亲,让他自在地发挥写作才能,这才有了后来的童话大王。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作家、艺术家,但他们都应该自由自在地生长,直到思想成熟。毕加索说:“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孩子对于世界有独特的感知和想象,大人要做的是鼓励和引导,而非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准,对他们进行改造和雕琢。

有人是少年天才,长大却谱就一曲“伤仲永”;有人看似平庸,最终也能顺遂一生。有人会费尽心力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也有人认为,平凡快乐的童年就足够美好。无论怎样,我们都不想看到下一个人造神童。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让他们展示自己独有的创造力,或许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摘自“谈心社”微信公众号,知止图)

没人愿意生来就被决定命运

辑/格林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奖”“天才少女四天写完陆游一生诗词量”,最近爆出的两位宇宙量级“神童”只能用“惊世骇俗”来形容。许多所谓的“神童”都是“造”出来的,他们要么依傍于父母,要么被别有用心的人和机构包装,成为赚取名利的工具。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皇帝的新衣”被戳破,“神话”变成反噬的猛兽,对孩子的身心将造成极大伤害。

其实,“造神”路上,“神童”们失去了正常生活未必乐在其中,更多是满足了父母的虚荣。不过父母也很委屈:“都是为孩子好啊!”他们以为给孩子冠上“神童”的头衔,就能告别平凡,顺遂一生。但他们似乎忘了,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镜”,而不同的“镜子”可以映照不同的人生。

有一部名为《镜子》的纪录片,发现很多“问题少年”的产生,往往来自两代人互动的错位。有的父母满口“自由”,可当孩子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却听都懒得听;有的父母天天吵架,孩子心里留下创伤,甚至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父母口口声声教育孩子要诚实守信,自己却能为一两块钱连人品都不要……

这样的“镜子”布满灰尘,难怪照不出孩子明朗的人生。好的“镜子”什么样?不妨看看莫言的故事。

年少时,莫言和母亲到田里捡麦穗,被看守人发现,母亲为此挨了一耳光,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多年后,莫言和母亲再遇那位看守人,此时,昔日高大魁梧的看守人已经垂垂老矣,莫言想上前报仇,却被母亲劝住:“儿子,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母亲的善良瞬间融化了莫言内心的愤怒。

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成功的爱应该是让孩子尽早作为独立个体从自己生命中分离,以他独立的人格,面对他的世界。这个过程中,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倾听、理解孩子,并适当地给予指导,而不是把自己的人生愿景投射到孩子身上。

没有人愿意生来就被决定命运,哪怕他是个孩子。

(资料来源:“娱乐花梨”微信公众号,知止图)

那些“人造神童”,到底满足了谁

辑/格美

最初听到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奖,觉得中国未来大有希望,但后来听了这名学生“还是不太了解基因”的剖白,联系专家“至少要硕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独立操作”的说法,再结合其父母均为研究人员的现实,结论恐怕再清晰不过——父母做研究、孩子拿成果。

从大赛的评审专家背景来看,要甄别造假应该非常简单。但为什么还是出了问题?一个合理推测恐怕是,这样的大赛本就是为“超前教育”准备的。其中折射出的,是家长急于为孩子积累优势的短视行为与粗暴做法,也是某种扭曲的社会氛围和机制。

而那位“四天超越陆游”的天才少女,就更加耸人听闻。网友不禁感叹:所谓“神童”都是“人造”。这种结论或片面,但也透露出一个问题,这个时代已经不是普通“神童”能满足的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财富、声名的欲望,形成了一种浮躁的氛围、激进的方式,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

“我在的公司基本工资就是按照博士、硕士、本科定级别的。”“我是一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想去500强企业工作,公司对我投的简历连邮件都没回过。”“相亲的时候,居然有985/211专场。”……

此时的“神童”有了新的含义:他们是这样一类人,在人生中抓住先机,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走向成功。很显然,慢工出精品的生产线远远适应不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而太多人选择了一条人为的造作之路。

但“成功”永远是小概率事件,站上巅峰的只能是一小撮人。而且对于“成功”的定义,父母和孩子是一样的吗?也许父母理解的“成功”是人前显耀,受人尊崇。但在这一代孩子眼中,“成功”可能是过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或许没有父母期望中辉煌,却也同样是自由幸福的一生。

而且,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应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父母送给孩子的“超前礼物”,社会迟早都会标上价格还回来,“伤仲永”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

(资料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墨斗教育”微信公众号,知止图)

猜你喜欢

神童莫言小学生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神童诗(二十五)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都是神童
我是小学生
他是钢琴神童吗
神童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