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分作文联盟

2020-12-19王海玲

青年文摘 2020年19期
关键词:水仙花袁隆平敬畏

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要懂感恩、有敬畏……

思路导图

开头:由头开篇,引发思考

中间:聚焦主题,微孔切入

结尾:引用名言,重申观点

面包与水仙花

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19)班 陈欣

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批判物欲折断人类的理想之翼,亦有人以“面包与水仙花”之类的比喻来告诫人类应追逐心中圣地。(以名著、名言内容作为由头,类比联想引出论题,体现了考生厚实的人文素养)

窃以为,若无面包,又怎能上九天揽月,追寻那一地的星光?面包这类粮食,所代表的绝不仅是人类肤浅的口腹之欲,悠悠进化之路,人类携着粮食一同摆脱那心智未开的蒙昧时代,向更高的光明处前行。(用“窃以为”三字过渡,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诚如古语“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所言,人类敬畏粮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早已明晓那颗颗饱满洁白的米粒中蕴含的精神和灵气,懂得那一片金黄的麦地所象征的情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从历史角度阐释粮食的价值意义,也写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处可以从国计民生等更高层面上进行阐释与生发)一个生命如何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追逐远方的那束水仙花呢?唯有紧握手中的面包,以糧食为绳,与岁月拔河,才可寻觅更高处的梦想。(先引用,再生发,既观照人生,又指明路径)

建国70 周年之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授予了“共和国勋章”,他接受采访时回忆起当年的饥寒岁月,慨叹说:“那时候每家都几近断炊,连乞丐上门讨饭,主人家也拿不出一点吃食。”而当记者问他是否担心再次出现这般情形时,他坚毅地回答道:“不可能了,不可能了。”(此处以袁隆平两次作答为例,形成鲜明对比,强调当下粮食危机已远去,为此,方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回扣上文)

“不可能了”,这四个字似有千钧力。(深度解读袁隆平的话,强调了“面包”的基础作用)是的,中国人民饱受缺粮之痛,历经风雨,终于获得了粮食温暖的拥抱。而今,人们在咀嚼粮食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细细体味心中的那份自足充实和温暖呢?(今昔对比,既礼赞新时代,又强调了粮食的深刻意蕴。此处,粮食已经突破了植物学意义,具有了生命和灵性等哲学意义)

由是观之,一个国家乃至民族首先必须满足所谓的“口腹之欲”,然后才可期待更远处的桃花流水、万种风情。(以“由是观之”得出结论,水到渠成。不过,此处应该回扣关键词“面包与水仙花”)何出此言?因为口腹之欲的满足,不仅仅能使一个人物质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它更是一个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形成的基础。试问哪一个百姓饥肠辘辘的国家能使国人由衷地生发出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该句体现了作者能从大处着眼,但可在“国人”之后增加一层内容“知礼节和荣辱”,构成层次上的递进)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当《舌尖上的中国》等节目搬上荧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粮食带给人类的精神釉彩,给予人类的那份追逐高雅和梦想的坚实力量。(利用热播节目,着眼当下,体现现实意义。此处还可做进一步生发)

海子有言:“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被这句诗猝然击中,面包与水仙花从不冲突,品尝手中面包的美妙,去踏上采摘水仙花的征途。(回扣开篇,引用海子名言,摇曳诗意,余味袅袅)

指导教师推荐语:本文能由物质思及精神,并阐明了“物质可以支撑、推进精神,精神可以升华、引领物质”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面包”与“水仙花”是两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以其作为文章的标题,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材料的主旨,夺人眼球,引人遐想。

特邀名师王海玲点评:

本文有说理味而无说教气,体现了人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之心。新颖独到之处有三:

一是不仅立意精准,紧扣“面包”与“水仙花”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谋篇布局,而且比一般学生向前多迈出了一步,看到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二是素材运用信手拈来,论证方法活泛自如。用例简练,坚持以议带叙,干净利索;运笔老到,论证举重若轻,酣畅淋漓。三是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窃以为”“诚如”“由是观之”等过渡语串联起全文的几个论述层次,分述则力求通透,绾系则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驾驭功力。

当然,在很多细节上还有待打磨,其中很多论点可以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探索,以便展示自己的思考深度。

(听王海玲老师更多讲解、看升格后作文请扫下方二维码)

本期特邀“ 稻田工作者”周华诚抒写他“与粮食同行”的所思所感。周华诚,作家,已出版《素履以往》《草木滋味》《造物之美》等20余部作品。

猜你喜欢

水仙花袁隆平敬畏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水仙花
养水仙花
敬畏先烈
敬畏 果决 笃信
向袁隆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