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的体育有多厉害?
2020-12-19唐山格林
唐山 格林
清华一直是中国教育的重镇,但很多人忽略了,它也曾是中国体育的重镇。1913 年, 在第一届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上,来自清华的潘文炳成为第一个夺取亚洲冠军的中国人。至于清华足球队、篮球队,则长期稳坐北方霸主的宝座。1936 年,中国队备战柏林奥运会,田径队的训练营地便设在清华校园。
陈省身先生回忆说,当时学生中流行一句话:“北大有胡适,清华有体育馆。”可见,那时清华体育有多厉害。
梁实秋游泳勉强及格了
清华重视体育,源于传统。
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 年,1928 年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清華办学经费来自美国退还的庚款,初期是赴美留学预备班,为与美国大学教育接轨,1912 年便设立了体育部。
首任体育部主任是美国人休梅克,上任后,他要求学生每天出10 分钟晨操,外加1 小时的“强迫运动”,即每天下午4 至5 点,锁闭校内宿舍、教室和图书馆,强制学生锻炼。在任期间,休梅克“训练出了一支强而常胜的体育代表队”。
1913 年,中国、菲律宾、日本发起首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共派出36 名选手,其中6 人来自清华,均取得佳绩。潘文炳获十项全能冠军、五项全能亚军和跳远第三名,个人积分排名第一。在中国队中,清华人得分最多。
之后的几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中均有多名清华人。1911 年至1936 年,14 次华北运动会中,清华参加了12 次,7 次排名总分第一。
国学大师吴宓因跳远未达12 英尺(约3.66 米,1919 年之前的标准),无法留洋,直到刻苦锻炼半年、跳远成绩及格后,才准出国。
清华在严格中也有通融。梁实秋怎么也学不会游泳,考试时,他让同学拿两根竹竿保护,结果差点溺水, 靠竹竿逃生。一个月后补考,看梁实秋动作实在难看,监考的马约翰笑着说:“ 好啦, 算你及格了。”
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
在清华体育发展史上,马约翰是关键人物。
马约翰生于福建,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在上海举办的“万国运动会”上得过冠军。1914 年,马约翰到清华任化学助教,因热爱体育,转任体育助教,后赴美深造。1920 年起任体育部主任,是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
马约翰常鼓励学生:“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
1928 年,罗家伦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发现, 清华大学的经费管理混乱,音乐、农学、体育三系没学生,每年开支却达五六万元,下令裁撤。马约翰被降为教员,在体育系任教的郝更生、徐国祥等人辞职, 郝更生去了东北大学,发现并培养了短跑运动员、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1929 年冬, 华北联合会在天津举办第六次足球锦标赛。此前清华大学队与北平四中队踢了场热身赛,0 比1 落败。几名主力受伤,全队士气低落,为不给清华大学丢脸, 球队以“ 清华队”,而非“清华大学队”的名义参赛。
没想到,马约翰率队在预赛中接连战胜北京震环队、燕京大学队、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队,决赛面对东北的冯庸大学队,意外以2 比0 取胜。
队员们抬着马约翰回清华校园时,正赶上元旦晚会,学生们夹道欢呼。罗家伦意识到竞技体育的巨大影响力,当场宣布升马约翰为教授,后来还送给他一只银杯做纪念。
自此,体育已然成为清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在这一时期,清华诞生了二十多个全国冠军,成为中国的“体育重镇”。
体学兼优,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清华的“学术体育明星”还远不止这些,在学校悠久的历史中,还有无数知名的学者曾在运动赛场上留下他们的矫健身姿。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 刚入学时,身高只有一米四九,体重不到五十公斤。在马约翰的督促下,钱伟长在大学期间从没停过一天运动,成为清华著名中长跑运动员。
名将孙立人,作为中国篮球队成员,曾夺取远东运动会金牌。
著名力学家周培源在清华读书时因两条腿又细又长,被老师和同学称为“仙鹤腿”。他曾在马约翰的调教下,获得过清华三个中距离赛跑项目的全校冠军。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建筑学界并称“南杨北梁”的“南杨”杨廷宝,曾作为学生代表主持过“技击部”的工作,获剑术比赛冠军;而“北梁”的梁思成不仅是足球爱好者、唱歌团成员,还在校运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出众的爬绳技术更为其日后考古工作带来便利……
这些学者不仅在学术上对当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在强健体魄的道路上为后来人树立了伟岸的标杆。
1964 年, 蒋南翔校长在马约翰先生为清华工作五十年的庆祝会上指出:“ 把身体锻炼好,以便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至此,“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成了一句完整的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积极锻炼身体,以实现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多贡献。
这句口号也成为清华大学文化理念中重视体育的一个标志,同历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家一起,造就了融入百年清华血脉的体育精神。
(资料来源:《北京晚报》、“清华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豆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