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木爷爷:63岁网红的中国功夫
2020-12-19陈晓妍
陈晓妍
1
暴起的青筋蔓延于黝黑粗糙的皮肤之下,掌心的老茧太过密集,连成一片。右手中指短了一截,那是8 年前被锯断又重新接上的指头,已经无法灵活地活动,却又爬上新的茧。
这双手的主人是王德文,一名山东聊城的木工匠人。但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西瓜视频上的“ 阿木爷爷”。视频的开头,他挥挥手,和观众打招呼,随即坐下,进入他的木工世界。他手里变换着斧头、刨子、锯刀等各式工具,随后拿出成品。其中,有一座微型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需经锯、磨、凿、钻等十来道工序,做成40 多根榫卯棱柱、27道锁,零件比手指还细,每一个凹槽、小孔都要分毫不差。网友们发出弹幕评论:“当代鲁班!”有同行看了视频,惊叹老爷子的功力非常人所能及。
阿木爷爷在西瓜视频吸引了250 万粉丝,视频还在海外获得了近2 亿次的播放量。但阿木爷爷不明白什么是网红,在他眼里,自己仍旧是个农村工匠,农民才是他的真实底色。
9岁时,父亲在一场触电事故中去世,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五口的担子落在阿木爷爷身上。
他辍了学,每天早晨跟着大人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从早干到晚,可以挣到10 个工分,抵一毛多,只够买一斤小麦。尽管村里领导照顾,一天多给8 个工分,一家人也还是吃不饱饭。
13岁时, 家里唯一的木锅盖坏了。没有盖锅盖蒸出来的地瓜,咬下去还是生脆的。他请来木匠师傅修锅盖。从9岁开始持家,阿木爷爷常被无力感困扰。但此时此刻他产生了一个朦胧的想法,学木工手艺,可以解决家里的难处。
传统的拜师学艺需要跟在师傅身边三年,一分钱不拿。家里的重担不容许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阿木爷爷只好在农活少的时候,用打下手的名义偷师。他试探着问木匠:“我给你拉锯行吗?”木匠不忍心拒绝他,把他带在身边。第一次,阿木爷爷学着打了5 个木锅盖。师傅看了一眼:“打得还行。”
近50年时间过去,他仍然记得这句简单的肯定。他意识到木工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工具,而且是自己的天赋所在。学木工,先要学会做工具。阿木爷爷拿来师傅的工具研究,记下制作的步骤,晚上回家,带着各处找来的边角料,再慢慢琢磨。
木工这碗饭并不好端。放线的时候,阿木爷爷扯着沾墨的细绳,手微微发抖。这是拉锯前的准备工作,墨迹印下之处,就是落刀的地方。师傅要求极其严格,测量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角度不能有任何偏差。刨好的木头要像玻璃一样光滑,滴一滴水,再叠放另一块木头,就能黏合在一起。对阿木爷爷挑战最大的是“严缝”。刨好的木头拼接起来,不留一丝缝隙,滴水不漏,这极其考验工匠的刀功。
阿木爷爷的刨刀在木料上一推,木刨花打着卷,从刀片上掉落下来。他凭感觉控制力度,每次只能刨去纸片一样的厚度,刨的次数不超过5 下。哪怕多一下,好好的木料就废了。
2
师傅很快发现,阿木爷爷比其他招来的徒弟更有天赋。他们拉着家具到集市摆摊,这是同行暗中较量的竞技场,而客人是最眼尖的行家。几番比较下来,阿木爷爷的摊位前来人总是最多。
不上集市的时候,阿木爷爷就会走街串巷,上门修家具。有一次,他看见一个木枕头,里面的缝隙走向复杂。不必拆开组装,只需沿线打开,几番翻转,就能变成一个结构复杂的凳子。在征得主人同意后,阿木爷爷将凳子带回了家,找来了另一块木头,参照着凳子的纹路如法炮制。缝隙往里处纵深,木头看似松散,却不分断。阿木爷爷看不明白,深夜两点,他只顾着琢磨,觉也不肯睡。3 个晚上过后,木头终于变成伸缩自如的凳子。许多年后,他才知道,那是2600 年前的鲁班凳工艺。因年代久远,掌握这门工艺的人寥寥无几。
他对木头的极度痴迷,连儿子阿成也不甚理解。父亲的老毛病几十年来都没改过,木工活儿没干完,他绝不会去做第二件事。忙起来时,不按时睡觉,宁愿饿着肚子,也不上饭桌。母亲每次都要将饭菜热了又热,等得不耐烦,就跟他吵架:“你吃了再干不行吗?”
“干起来不能想旁的,就得专一。”阿木爷爷解释。他的手,他的眼睛,他的心,凝聚在一处,这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愉快体验,他会忘记周边的一切,甚至自己的身体。
2012 年冬天, 阿木爷爷在切割木头时,光顾着干活,忘记了垫在底下的手。0.3 毫米的锋利刀片将他的手指生生切断,阿木爷爷被送到镇里的医院。拆线后七八天,他忍着疼,又捡起了锯刀,“干活哪有不剐不碰的?”
儿子阿成出生的1989 年,是传统木工行业最鼎盛的时期。阿木爷爷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匠人,家中常常有人到访,指名让他定制家具。但七八年之后,西式家居店兴起,欧式沙发和玻璃茶几进了农家人的门,渐渐取代了木头家具。那时候,阿木爷爷一天只能挣二三十块,远远赶不上其他行业的收入。连阿成的学费,都要找亲友借钱才能凑齐。待他50 多岁时,僅剩下的一两个老客户也不再上门,他选择退休。
3
像所有本分的工匠一样,阿木爷爷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带来的震荡。只是在闲暇时分,阿木爷爷还是会技痒,找来木料,给街坊邻居打上一两只小木凳。
2017 年, 孙子出生之后,阿木爷爷偕同妻子,从山东聊城搬往广西梧州,以便更好地照顾儿子阿成一家。阿成是短视频制作人,此前,他开设了西瓜视频账号,播放量只有几千,阿成对接下来的更新无比苦恼。老爷子自告奋勇,提议拍摄一个制作“鲁班凳”的视频。
阿木爷爷找到一张纸皮练手,画线、开缝儿,几次试验下来,40 多年前的记忆被打通。朋友捎来的一块花梨木,被阿木爷爷从内部锯开,几经凿、磨,最终变为一张鲁班凳。即使身为匠人的儿子,阿成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凳子,这是父亲从未展露的一面。
视频发出后,不到一天,就突破了100 多万的播放量。阿木爷爷惊喜又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看我干活?”在西瓜视频上,老匠人渐渐积累了250 万粉丝,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海外的观众。
在播放量最高的那个视频里,老人排列好木材,看起来,那只是相互倚靠的一堆散木,只留一些凹槽,彼此镶嵌。阿木爷爷抽去底架,木架还是稳稳立住了,六旬老人爬上去,在上面跳了几下。木堆最终成了一座小型的木拱桥,那是中国古老的榫卯技术。利用木头上的凹凸部位相嵌合,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紧密连接,成为稳固的组件。
阿成想起小时候对父亲的崇拜,如今,面对百万网友,他又变成了当年那个满脸自豪的小学生:“那是我老爸做的!”但父子俩很快有了分歧。阿木爷爷像个老师傅,让儿子把细节拍清楚,观众看见就能学。阿成不认同,他更习惯添加一些剧情设计,以免在单调的画面上停留太久。
阿成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他熟练使用电子工具,也懂三维建模。在做鲁班凳的时候,阿成坚持用电锯开缝,阿木爷爷不听,用竹条和钢丝造了一把钢丝锯,锯起木头灵活自如。虽更精细,但费时费力。阿成不理解,一个几分钟的视频,观众或许看不出太多差别。但阿木爷爷坚持,他甚至要求儿子,拍摄一期讲解制作钢丝锯的视频。
这也给一向追求效率的儿子带来了影响。他听从父亲的建议,耐心用镜头拍特写展示细节,为了一个镜头,阿成退到河里,裤腿挂上泥水,摄像头也掉进水里不止一次。但阿成越来越明白,流量堆砌起来的只是泡沫,他理解了父亲的执着,那是一种能走得最稳妥的方式。
在西瓜视频上走红之后,一些知名品牌的商业活动找到了阿成,父子俩商量过后,还是拒绝了。两人创办了“阿木爷爷”的品牌,想将精力更多地花在优质木制产品的研发上。广西当地政府支持了父子俩的事业,在陈塘镇屯两村建起了“阿木爷爷试点基地”。
拒绝了更多的曝光量和报酬,阿成形容这是一场赌局,赌一个没有泡沫的未来。如今,一年多过去了,西瓜视频上的粉丝仍热情不减,这给了阿成专注产品的底气。阿木爷爷同样察觉到了粉丝学习的热情。有人看过视频,做出了鲁班凳,成品虽然粗糙,但还是让阿木爷爷感到欣慰。一种新式的师徒关系,正在互联网上悄然形成。
(摘自“真实故事计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