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 十四五”时期浙江省石化产业集群能力提升研究
——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为例

2020-12-19

关键词:集群绿色发展

曹 泱

(岱山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浙江 舟山 316200)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石化生产和消费区域。浙江省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和制造强国战略,省内石化产业集群建设也已初具规模。规模化、集群化程度日渐提高,产业结构、产品质量、原料路线、工艺能耗、环保措施等各方面不断优化,目标成为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但从总体上看,集群内产业水平参差不齐、技术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困局”明显。由于近年来石化行业新一轮投资热潮的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再加上资源和环境等要素的约束压力越来越大,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产业分工的破坏,也带来了产业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变局”。

展望“十四五”,石化产业亟需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和完善产业集群建设,推动行业安全、绿色、高效发展,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进军。因此,本文对浙江省石化产业集群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建设为例,对新时期浙江省石化产业集群的能力提升和发展提出选择建议。

一、浙江省石化产业集群现状

(一)产业集群规模显著

浙江省石化产业自改革开放后开始茁壮成长,初期主要是自发聚集,经政府引导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炼油、乙烯及其他基础化学原料生产为代表的石化上游产业,以化纤、合成材料、塑料、橡胶加工为代表的产业链中游,及下游消费品制造企业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石化产业体系。从地域上看,石化产业大多分布在环杭州湾地区,初步形成了甬、杭、嘉、舟、绍沿海石化产业带的工业布局,囊括宁波、杭州、嘉兴、绍兴、衢州等石化工业重点地市,并接轨上海、江苏石化产业集群。在该区域内各市县相互协作,企业将石化产业园区作为载体集聚化发展,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较高。其中,宁波是国家发改委在2014 年发布的《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中明确提出的世界级石化基地之一,现已具备从原油加工到有机化学品再到合成材料的完整产业链。石化行业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中海石油宁波大榭/舟山石化有限公司 等大企业为龙头,在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北仑石化区块等产业园区形成集群。杭州主打合成材料生产和下游加工、制造。绍兴、嘉兴两地主要是进口初级化工原料,生产有机化学品和合成纤维等材料,大量在各细分领域深耕的领军企业依托杭州湾上虞经济开发区,以及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等相关产业园区进行布局。衢州传统优势产业是氟化工,以巨化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氟硅材料生产企业在新材料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民营石化成为重要力量

浙江民间投资相对发达,这也是浙江省石化产业的特色之一。据相关统计,2018 年全省主营业务收人超50 亿元的化工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到近8 成,全省有20 家化工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13家入选中国石化民营企业百强。[1]民营企业已发展成为浙江省石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促进民营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间接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浙江省民营企业继续布局石化行业,以打造全产业链为目标,不断扩大石化项目的资本投资规模。其中,由民营石化企业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投资建设的浙江化工石油有限公司4 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成为了民营资本进入炼化行业的重大标志,该项目的一期工程在2020 年全面投产,进一步推动了石化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浙江省创新发展起步较早,为石化产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全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建设不断加快,石化产业集群内龙头骨干企业的研发能力稳步提升。一大批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等领域的项目相继建设和投产,新产品产值率全国领先,极大地促进了省内石化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2017开始打造的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也已经发展成为石化产业集群进行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新手段。通过“机器换人”“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石化产业中的引入,石化行业的工艺控制和装备水平整体呈现高端化发展,安全和节能环保水平大幅提升。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积极实施智能优化制造,推进三维数字化工厂平台的建设,获得了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称号。[2]

二、浙江省石化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体量增大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四五”时期制约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难点之一。在浙江省石化产业集群的前期发展中,由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节能排污水平不足等因素,造成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临界超载。耕地资源、水资源利用率低而浪费大,大气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严峻挑战。目前生态环境虽有好转,但整体仍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地资源压力仍较大、效率不高,水环境、大气环境问题突出,污染物排放强度居高不下。[3]而随着石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工业用地、用能和排放指标的需求将不断增加,集群内石化企业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相应增大,在未来发展空间上受限。

(二)产业升级内生驱动与人口红利消失之间的矛盾

人是企业发展的真正推动力量,也是激发产业升级内生驱动力最关键的因素。随着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放缓,以及老龄化进入凸显期,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格局趋于终结。劳动力成本优势被不断削弱,一些企业资本选择“脱实入虚”,企业只转型不升级,造成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内驱力不足。此外,石化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还面临着产业升级而石化人才巨大缺口的矛盾,在人口红利消失的时代背景下尤为突出,阻滞了产业集群的自我提升。尽管目前国内理工科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基数庞大,但由于公众对石化行业在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误解和批评,人们“谈化色变”,化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招工难、留人难的问题显著。

(三)产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创新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

一是企业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认识程度不足,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不够。在产业集群发展前期,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模仿和资本投入实现了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也由此产生了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搭便车”的惰性心态,创新活动仅停留在模仿的初级阶段。二是集群内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和引领性行业研究机构不足,在重要装备、控制软件和特种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对发达国家领导厂商利用先发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上技术封锁和市场隔绝难以突破。[4]三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存在功利化的短视思维。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科研缺乏连续、长期的技术研发和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效能不足,不利于创新活动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导致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受打击。[4]四是数字经济发展与石化产业转型提升之间缺乏深度融合与综合集成,产业数字化和工业智能化主要集中在销售、仓储、物流等单一环节,缺少行之有效的一整套行业解决方案。

(四)内源式民营经济与全球化石化产业的矛盾

浙江省石化产业集群内民营企业的比重大,民营企业发展主要依靠本地的资源和要素动员推动,其内源式的特点与当前石化产业的全球化、开放型发展模式不匹配。一方面,由于市场的内源性及惯性依赖,浙江省民营石化企业的产品往往定位于基础化学原料和通用材料生产等行业门槛较低的低附加值项目。现有优势主要集中在炼油、初级化工原料生产及通用合成纤维等产品,高技术含量的石化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比重偏低。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且由于低附加值项目门槛低,集群内企业在战略定位和发展谋划上不免产生一定的相似性,同质化现象明显。另一方面,投入要素的内源性决定了民营石化企业大多为家长制或泛家族化管理,需要高度保密的技术、财务等要害部门往往掌握在“自己人”手里。这种管理方式与石化产业在投资融资和技术开发方面越来越全球化的趋势相互矛盾,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三、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概况和SWOT 态势分析

(一)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基本情况

为加快浙江省石化产业集群的完善和提升,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建设在2016 年被纳入《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根据总体规划,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定位是:包括舟山大、小鱼山岛和其周边区域,总面积41 平方公里。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分期建设,一期在2020 年初已经顺利投产;二期也已经全面开始建设,建成后将形成年炼油4 000 万吨、年产乙烯280 万吨的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5]“十四五”时期,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将成为浙江省石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新增长极。作为宁波-舟山石化区和宁波舟山港港航物流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能够进一步增强产业区域开放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内各地区的协同合作,推动跨区域的产业资源、要素和创新成果互供,实现区域间差异化协同发展。同时,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在产业集群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设计规划和生产技术工艺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新兴工艺技术、管理理念的综合应用,建成“国际一流 、绿色生态”的炼化生产基地,优化集群内石化企业的转型路径。

(二)优势(Strengths)分析

1.得天独厚的空间区位

舟山群岛是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和长江水道的交汇点,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背靠长三角广阔的经济腹地,往南可以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往东直面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市场。

2.发展迅速的港航物流产业

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以来,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在2019 年已成为全球年货物吞吐量唯一超11亿吨的超级港口。舟山当地的港航物流产业建设也不断加快,除集装箱、普通散货运输外,在化工品、重大件等特种货物的运输方面具备了较强运输能力。

3.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优势

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规划中采用了更具扩展性和前瞻性的规划进行超前布局,各套石化装置之间形成上下游关系,又共享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同时在设计中也为每套装置的后期改造扩展留下可能性,由此发挥出极大的一体化优势。

(三)劣势(Weaknesses)分析

1.产业结构不完整, 区域产业转移动力不足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与其他国内外石化基地相比,最大的差距是在下游。舟山群岛长期以来被定位于东海的海防重镇,侧重国防军事功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在浙江大湾区中属于发展稍迟的地区。相对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来说,该地区的石化产业生态先天不足,属于石化产业的后发地区。

2.专业人才匮乏,缺少工程师红利

一方面舟山当地人口基数较小,增速慢,且同样受老龄化问题困扰。另一方面受限于自身城市发展程度,舟山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更倾向于往杭州、宁波等经济、教育和城市发展更好的地区集聚,无法满足石化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3.城市交通受限制,经济活动孤立

舟山仍然是浙江省内唯一不通铁路的城市,地理位置偏居一隅。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所在的鱼山岛通过渡轮及甬舟高速到宁波南站要将近3h,对外交通不便。由于地处岛屿、人口分散,城市内部从绿色石化基地到定海、普陀等地的交通成本同样高昂。因此,空间区位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活动处于孤立的状态。

4.发展利好被提前透支,后劲不足

自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设立以来,对区域经济和产业收入方面的升值空间被提前传导至房价和商务成本,但短期内石化产业的新增长极还没有成长起来,既不利于吸引人才和产业迁移,也不利于本土产业的培育。

(四)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国家加大政策支持,顶层推动力度显著

2017 年4 月1 日全域在舟山的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给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发展带来巨大的政策支持。2019 年浙江自贸区原油进口非国营资质政策正式落地,为绿色石化基地的生产提供坚实的原料保障。2020 年3 月26 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若干措施的批复》,给予浙江自贸区在石化产业链发展上更大的自主权,为绿色石化基地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环杭州湾地区石化产业外溢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环杭州湾地区一些土地、环境资源已经非常紧张的石化企业,突破行政边界寻求发展空间的动力和压力越来越大。石化产业外溢加速构建了更加均衡更有辐射力的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在更广范围内功能互补、梯度发展、协调共进的产业布局体系。

3.“甬舟一体化”加快发展

宁波、舟山两地在2019 年8 月16 日签署《高水平高质量推进甬舟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成功范例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构建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宁波的石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的产业基础,并提出了“打造万亿级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的目标。甬舟一体化能够加速两地绿色石化产业链的对接。

(五)挑战(Threats)分析

1.行业竞争的白热化

根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2020 中国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报告》,2020 年我国基础石化原料新增产能占全球的70%左右。[6]随着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山东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等多个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设,未来几年石化行业产能的逐步释放,石化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产品利润将被削弱,企业新建石化项目的投资意愿随之降低。

2.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

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呈现“逆全球化”抬头的新趋势,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采取了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化、复杂化不可避免,在政治上表现为与中国的对抗战略,地缘政治的冲突风险凸显,进一步增加了全球经济和石化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

3.资源、安全和环保压力

海岛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会对石化产业的后期发展产生较大的限制作用。同时,在能源转型、社会生态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石化产业的建设、发展以及海岛的特殊环境也给安全、环保和节能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四、浙江省石化产业集群能力提升和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发展策略选择

(一)依托大湾区寻求“内拓”,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湾区经济拥有引领创新、集聚辐射的功能,是重要的沿海经济形态,已成为国际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一大亮点。浙江省在2018 年发布的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以环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以宁波舟山港为枢纽,打造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7]浙江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是石化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在资源环境约束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石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大湾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定位是宁波石化集群的拓展区,同时也是承接大湾区内石化产业转移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除了释放后发优势,实现石化产业转移与本地要素禀赋的匹配之外,还要在更高层次上探索大湾区内不同地区间跨园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协同,比如在动力、通信、交通、物流、环保等传统工业经济基础设施之外的数字智能经济基础设施领域进行合作拓展,从而提升大湾区石化产业集群的运行质量和效率效益。

(二)石化产业和海洋经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积极“外延”

海洋经济与石化行业紧密相连,其发展为石化产品开辟了在高端海洋制造业、海洋化工等方面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同时也以海上丝路经济带建设为载体加速石化产业的海外布局。浙江是国家建设首批海洋经济示范区之一,“十三五”期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16 年的6 747 亿元增长到2018 年的7 965 亿元,年均增长8.5%,海洋产业日趋成熟。[8]海洋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拉动下持续推进。在“十四五”时期,深化海洋经济、“一带一路”倡议与石化产业集群深度融合的重点是积极“外延”,将石化产业链已形成的产业优势、经济技术、资本与海洋实体产业的发展相匹配,将陆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向海洋辐射,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合作构建石化产业的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的国际有效配置。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建设是石化产业与海洋经济融合的尝试,关键是如何完善陆海统筹机制。一是继续做优做精炼化项目,整合当地传统产业优势,构建海洋产业体系;二是结合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宁波-舟山铁路建设,连通舟山地区海洋经济与省内陆域经济;三是发挥舟山群岛新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国际航运自由港、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等的带动作用,成为石化产业优势产能“走出去”的枢纽,最终形成石化产业“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的新格局。

(三)完成石化产业链的现代化,打造全球价值链优势

随着集群的建设不断壮大,势必会面对发达国家领导厂商在全球价值链上的限制,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应对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整合优化集群内产业链,完成产业链的现代化,增强产业控制力,实现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浙江所在的长三角地区已拥有完善的石化产业链配套和快速的供应链相应能力,而随着工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势必将进一步增强,这也是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产业链现代化是为了打造石化产业的全球价值链优势。其基本路径是发挥集群优势,做精产业链上游,实现炼油、乙烯等原料的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同时,根据石化产业的内在关联性,在中下游产业实现高端化延伸,发展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并最终供给先进制造企业,建立完整的区域产业网络,实现集群整体实力的升级。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的下游产业基础较弱。为此更需要加强下游渠道控制,在着力打造炼化一体化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强大的市场势力驱动中下游产业集群建设。一方面,依托地区现实比较优势和地区潜在竞争优势,充分利用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成果,着力于提升跨区域产业分工下的产业链水平,形成区域内外互联互通、相互促进的石化产业链新格局。使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与宁波、嘉兴等环杭州湾地区的大型石化园区形成既有分工又有竞争的良性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大炼化企业把单纯向市场卖产品向延伸产业链转变,通过构建下游市场势力,在精细化工、聚烯烃新材料加工等特色产业领域进行布局,使自身品牌价值得以提高,并且主动引导中下游配套企业加快实现产品升级和工艺流程升级,达到产业链的效益最大化。

(四)增强创新经济和产业集群的互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石化产业集群的能力提升,不仅需要资源与产出的支撑,更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在面临发达国家领导厂商堵截的不利现实下,技术创新也是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浙江省创新发展部署较早,2006 年的全省自主创新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到2020 年建设成为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在《浙江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7-2020 年)》中也提到,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9]浙江省现有石化产业集群及其消费市场的超大规模性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杭州、宁波等地的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也已经初具规模,制造、消费环节与研发设计环节在地域上的接近性能够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十四五”期间,浙江省石化产业集群的能力提升要充分依靠技术创新的带动,在坚持工业为创新载体的基础上,加强技术创新活动的生态建设,拓宽创新主体的来源渠道,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能够调动的创新资源主要来自宁波、杭州等周边创新产业较发达的地区。因此,一方面是加强“造血”功能,优化技术创新的工业载体。依托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多渠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企业建立的自主研发创新平台,与国内外大学、其他相关企业、研究院所合作共建,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开展技术创新,实现关键技术、重大设备和新型材料的突破。另一方面是搭设“输血”途径,完善创新主体的多渠道建设。打通跟宁波、杭州、上海等地区科技创新平台的连接点,吸引这些地区的创新资源。在绿色石化集群内引入研发检测、金融保险、技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和新型业态,提升公共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创新活动的高端要素集聚,建设具有竞争力的新兴创新创业基地。

(五)推动数字经济和产业集群的合作,通过产业数字化实现换道超车

目前,新兴数字技术作为通用目的技术的特征和影响越发明显,德国的《德国工业战略2030》、日本的《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美国的《振兴美国先进制造业2.0 版》、《未来工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在此背景下相继出台。随着浙江省“十百千万”智能化改造工程的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一。浙江省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石化产业集群“换道超车”的机遇,也是石化产业集群适应新工业革命发展、应对传统要素成本上涨和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的转型提升方向。而浙江石化产业集群具有的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也为数字经济企业从消费市场向产业领域迈进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所在的舟山群岛由于数字产业基础较弱、龙头企业少、高层次人才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对产业数字化的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对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也更为迫切。一是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作为项目支撑,积极引进第三方服务商,支持企业参与石化产业数字化领域的技术攻关,围绕绿色石化领域推进数字技术的融合性创新。二是以产业园区的数字化生态建构为重点,搭建绿色石化和智能制造有机结合的智慧园区平台,推动石化产业上下游的数字化生态建设。三是以5G 技术应用推广为契机,释放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积极部署数字化赋能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补齐产业数字化短板。

(六)绿色发展,文化引领,构建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城市群能够为石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创新资源与安全环保等服务,建设石化产业集群也能促进城市吸纳更多劳动力,提升城市的规模和结构,推动城市功能升级,两者存在耦合效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十三五”时期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日益强烈,政府对生态环境治理也越来越重视。 “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等开始成为众多城市的新定位、新目标。但是,石化产业始终是一个有污染且危险性很高的行业,石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着对周边城市人居环境安全造成威胁的潜在隐患,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而在人口红利逐渐走低的背景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已成为吸引优质劳动力的重要因素。[10]“十四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期,“绿色石化”的理念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将越来越突出。

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和周边城市群的合作共建还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是下阶段产业集群和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推动配套安全和应急产业发展。二是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和跟踪评价,提高上下游产业循环化,实现产业集群的绿色创新模式。三是推动石化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高度重视公共关系,争取公众对石化产业的理解。四是创新石化企业和城市的共建机制,培育和提升城市的内在素质和能力。

猜你喜欢

集群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