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 课程教学改进探讨
2020-12-19董毓卿
刘 帅,苏 靖,董毓卿
(河套学院,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0 引言
“食品毒理学”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内容包括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动物学、药理学、免疫学、解剖学等多学科知识,是食品安全学科的基础。我国的 “食品毒理学” 课程首先开设于预防医学专业,2017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国家标准》,其中建议将 “食品毒理学” 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加入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河套学院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及专科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都设有 “食品毒理学” 课程,在河套学院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作为承担该课程的授课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 “食品毒理学” 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1 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
“食品毒理学” 是一门包含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发现,学习该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本专业已开设出的 “食品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 等基础知识,还需要对“动物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 等未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以上未开设的相关课程知识的了解程度,会影响到学生对 “食品毒理学” 课程的理解深度,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1-2]。部分学生甚至对课程产生 “厌恶”“害怕” 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课程考核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1.2 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食品毒理学” 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由于 “食品毒理学” 课程的综合性,这也要求任课教师自身具备相关各学科的知识背景及实践能力。教研室专业课教师毕业于国内各院校食品相关专业,虽然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每个教师基本只精通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因此,对于涉及多学科知识的 “食品毒理学” 课程,往往需要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多名教师参与教学,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存在差异,导致学生难以快速适应,也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3]。
1.3 实验教学环节难以开展
“食品毒理学” 是一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的专业课,动物实验是毒理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因此掌握动物实验基本操作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然而,通过对学校及国内同类院校食品专业考察发现,大部分院校 “食品毒理学” 实验课程难以开出,甚至个别院校 “食品毒理学” 课程未设置实验教学环节。经分析发现,造成 “食品毒理学” 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课程设置来说,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食品毒理学” 课程学时基本为24~48 学时,以河套学校为例,“食品毒理学” 课程设置2 个学分,共30 学时,因其涵盖知识范围广、知识点多,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因此理论课学时占到26 学时,实验课仅设置4 学时。一般情况下,“食品毒理学” 实验周期设置比较长,但是实验开始前学生未接触过大鼠、小鼠、兔等实验动物,4 学时课时仅够培养学生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真正的实验内容基本上 “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
其次,大部分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未开设实验动物学的课程,因此不具备动物实验的条件。目前,学校食品专业的 “食品毒理学” 实验教学以视频教学为主,但这种教学方式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最后,实验动物的购买、饲养、实验及处理,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部分工作无法计入工作量考核范畴,而且大部分食品专业教师未曾接触过动物实验,因此开设 “食品毒理学” 实验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所以动物实验难以开启。
1.4 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
目前,“食品毒理学” 教材版本较多,但从内容来看,很多教材都是参考医学专业毒理学教材的思路,对食品专业学生来说,教材内容难度偏大、适用性不强,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的要求。针对实验的视频教学资源非常稀少,这些资源中也是以医学专业毒理学内容为主,而且此类教学资源几乎很少更新,这也给毒理学实验的开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改进方法的策略分析
2.1 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课中,多门食品安全类课程中均涉及到食物中潜在的有害物质或食品添加剂等外源化学物质对人体毒性作用,而这毒性作用的毒作用机制及安全性评价,正是 “食品毒理学” 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需要了解一定的实验动物学及人体解剖学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 “食品毒理学” 课程内容。因此,如果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开设 “食品毒理学” 课程之前,先开设少量学时的 “实验动物学”“人体解剖学” 课程,会更有助于学生对 “食品毒理学” 课程内容的理解。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而且也为后续 “食品毒理学” 课程的顺利开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2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俗话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的知识面是呈正相关性的。而 “食品毒理学” 课程的综合性,对教师的知识面、知识水平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在讲授过程中,除教材内容之外,还应当不断更新与食品毒理学相关的最新科技动态和发展趋势[4],通过大量查阅文献,向学生展示本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蛋白质组、代谢组及转录组等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课堂[5],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3 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方法
首先,从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来说,应根据该课程的先修后续课程,适当调整所选用教材的内容。最好能够根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学生适用的校本教材,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材的版本及内容。不仅能与学校食品专业特点紧密结合,还能合理优化教学资源,保证教学的质量和进度。
其次,从课程安排来说,“食品毒理学” 应安排48 个或更多学时,根据所能开出的实验项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验学时。在学生掌握食品毒理学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后,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穿插进行[6]。根据食品专业学生掌握的基础内容,实验教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最后,根据实际授课内容及学生的兴趣,适当开展探索式实验设计项目。将当下热点的食品安全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组织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试验设计,教师作为参与者判断试验设计项目的可行性,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引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结语
“食品毒理学”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其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生基础的差异性及实验条件的限制性,使得该课程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作为任课教师,只有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提高自身的业务修养和综合素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融会贯通。因此,在 “食品毒理学” 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断因地制宜地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设计,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