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保要求的河蟹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
2020-12-19刘晓倩
○刘晓倩
河蟹养殖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从苗种培育、成蟹养殖和产品营销等完整的产业链,现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导产业。但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张,不确定因素增加,出现了市场结构性过剩,价格下跌、盈利空间缩小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同时也面临着极端气候影响、病害随时暴发等诸多风险,迫使河蟹养殖业必须从单纯追求产量、数量型向生态健康、精养混养、产品安全和环保可持续型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因此,加强蟹池标准化建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现将池塘标准化改造相关要求介绍如下,供广大从业者参考。
一、总体要求
按照“池埂整齐、深度适宜、灌排配套、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环境美化”的建设要求,通过蟹池标准化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养殖池塘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水质环境洁净化、养殖品种良种化、饲料投喂精准化、病害防治无害化和生产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先导。河蟹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必须科学规划,符合当地水域滩涂渔业养殖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2.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和生产实际需求,按照“实用、简便、美观、整洁”等要求,科学设计、分类有序推进。
3.依靠科技。按照“生态、健康、高效、节能”等要求,充分运用现代渔业科技和设施装备,建设高标准生态健康型蟹池,有利于优良品种、先进养殖模式及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4.创新机制。通过建设者自筹、政府扶持等途径,坚持“谁投资、谁受益”,注重建立池塘标准化改造和管理长效机制。
三、科学设计
河蟹池塘标准化改造要考虑池塘类型、养殖品种、生产模式、作业习惯、使用方向、投资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如洪涝、台风、冰冻、高温等极端天气对池塘及其附属设施的影响,进行全面的科学设计,确定改造标准和建设内容。
四、基础改造
1.环境达标。依据《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5361-2016)标准,对水源、水质、周边环境等进行全方位达标改造。根据环保要求,建设占蟹池总面积10%左右的尾水处理设施,用于废水生态净化处理,开展养殖用水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逐步达到尾水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2.水系配套。根据不同时期养蟹用水的需求,建设进、排水控制涵闸和安装管道,做到进、排水方便自如,蟹池一端设进水口(水源上游),另一端为出水口(水源下游),防止交叉利用,进、出水口都要安装笼袋和栏栅,防止进水时野杂鱼进入和出水时养殖水产品逃逸。
3.面积适中。蟹池宜呈长方形,东西向,长宽比2~4∶1为宜,尽量使池面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增加溶氧量,满足水中天然饵料和河蟹生长需要。根据各地养殖习惯、地形情况和管理方便权衡考虑,一般蟹种培育单只池面积3~5亩,成蟹养殖单只池面积15~20亩。
4.水深适宜。为应对持续高温、冰冻天气和蟹种越冬,增加有效养殖水体,通过拓宽、加深环沟,提高水深,成蟹养殖池最高水位要求达到1.5m左右,蟹种培育池水深达到1.3m以上,另外池底从进水口到排水口一端要有一定的比降,便于能方便排干池水。
5.池埂牢固。池埂要保证不漏、不渗,达到防洪保安的要求,池塘改造和清淤土方可用于加高加固池埂,使池埂宽度达到3m以上,坡比为1∶1.5~3。蟹种培育池可用窗纱网或防渗膜等材料做护坡,可防止幼蟹打洞和控制杂草丛生。
五、配套设施
1.防逃设施。河蟹逃逸能力较强,尤其是蟹种培育期间,最好做成三道防逃设施。在池埂内侧用密眼网加硬塑料薄膜倒檐建第一道防逃网,在池埂中间用钙塑板建成第二道防逃墙,为防外来人员进入和防盗,一般在池埂外侧再建一道拦护网。
2.增氧设备。溶氧充足有利于河蟹安全生长、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调控水质,高产池塘尤其是虾蟹混养和蟹种培育池塘必须安装微孔管底部增氧系统。一般选用罗茨鼓风机作为风机,电动机按0.2~0.3kW/亩配置,有条件的池塘对角离岸10m左右各安装1台水车式增氧机,便于形成水流。
3.供水供电等。自来水通达,电力设施齐备,供电量满足生产实际需要。交通、通讯便捷,有利于生产物资及蟹种和成蟹运送、推进河蟹网上销售。
4.仓库。设有专门的饲料、药物仓库,配备防潮、防鼠等设施。生产、生活储物要隔开。投喂小杂鱼为主的养殖模式要配备小型冷库。
5.其他配套。根据养殖规模需配备水质检测、病害诊断、在线监控等设备。配置网眼适宜的地笼,用于不同时期捕捞养殖产品;同时配备看管用房,投饵、管理用小船等。
6.废弃物收集。生产、生活垃圾纳入农村环境“五位一体”进行统一管理。
7.环境美化。生活区、管理区与主干道两侧选种适量绿色植物和花木,养殖区无杂草、杂物,达到环境有序、整洁、美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