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探究
2020-12-19张长旭
○张长旭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品种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的养殖品种需求不断下降,价格低迷,养殖效益低下,甚至亏本,为了积极探索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模式,提高池塘养殖效益,丰富市场水产品种,满足不同人群对水产品的需求,2019年我县积极开展池塘生态养殖黄颡鱼的试验,现将养殖模式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面积4.9亩,水源充足无污染,水深2.0m,独立的进排水系统,电力、交通方便,同时配备3kW增氧机1台和自动投饵机1台。
2.苗种来源:来自经国家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杂交黄颡鱼夏花,投放的鱼种要求品种纯正、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杂交黄颡鱼种。
3.池塘清整:塘底留10-20cm的水,亩用100kg生石灰清塘消毒,以清除塘底的病原菌及野杂鱼类;我县山区土壤和水质都偏酸性,用生石灰清塘能提高池塘酸碱度,改良水质。
4.池塘水质培养:清塘用药3-5天(药性消失)后开始加水(50-60cm)并肥水。一般每亩施生物渔肥3-5kg加少许发酵后的粪肥、或泼洒发酵好的畜禽粪肥100-300kg,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施肥后3-5天,当灰白色的轮虫生长达到高峰并出现少量小型枝角类繁殖时放养鱼苗。
鱼苗下池前1天拉空网,清除大型枝角类及其它敌害。
5.鱼种投放:2019年5月18日共放黄颡鱼夏花65000尾,同时搭配白鲢200尾、花鲢100尾和鲫鱼500尾,以调节水质和改良底质,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但不能搭配鲤等底层鱼类,以免影响黄颡鱼的生长;鱼种投放前做好池水毒性检测,以免发生意外。鱼种入池前用4%的食盐水浸泡10-20分钟,杀灭鱼体病原菌及寄生虫。
6.日常管理
(1)水质调控技术
通过物理和生物措施,按鱼类生长需求合理调控水质,即5-10月期间每个月用生石灰-益生菌-生石灰各消毒一次,即每隔10天按这个顺序全池泼洒一次,改良水质,调节池水pH值,因为山区池塘水质偏酸性,用生石灰既能杀灭池塘中的病原菌,又能提高水体pH值,以减少病害发生,前期用光合细菌,后期用芽孢杆菌调节水质,确保池水“肥、活、爽、嫩”,生石灰的用量控制在20mg/L以内。同时,坚持早、中、晚巡塘,观察鱼类活动、摄饲与生长情况,在6-10月生长旺季,经常注入新水,即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30cm。
(2)饵料投喂:鱼种下塘10-15天后,体长长到5cm时用黄颡鱼鱼种专用料驯化,随着鱼体的长大投喂蛋白质含量为38%-40%的优质黄颡鱼专用浮料,每天的投喂量应根据存塘鱼准确计算投喂量,每次投喂八分饱即可,即每次投喂20-30分钟内吃完为宜,避免造成饲料浪费,以免污染水质。
(3)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防病先防水,即通过物理和生物措施,采用生石灰和益生菌调节水质,病害治疗严格按照无公害水产品要求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的药品;本试验预防工作做得好,整个养殖过程都没有发生病害。
二、试验结果
2019年12月底捕捞结束,共产鲜鱼5500kg,产值132000元,亩产量1122kg,亩产值26938元;总投入103060元,其中饲料11000kg77000元、鱼种65000尾9750元、池租3310元、水电费3000元、人工费8000元、其他2000元,总效益28940元,亩效益5906元,投入产出比为1∶1.28。
三、分析与讨论
1.合理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特别要注意生物制剂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都属细菌,消毒类药物对其有杀灭和抑制作用,所以全池泼洒生物制剂10天以上才能使用消毒剂,以免影响效果。
2.合理开动增氧机。按照“三开两不开”,即①晴天中午开机,晴天中午时上下水层溶氧量相差很大,上层水溶氧往往又过饱和,开增氧机能使水中溶氧趋于均匀分布,既增加底层溶氧,又降低了表层氨浓度;②阴天次日清晨开机,开机时间大约掌握在清晨3-5时,一般开机到日出;③连绵阴雨天半夜开机,若此时池塘水质肥沃,鱼类放养密度高,更要加强警惕,防止倒藻问题发生,要在浮头前提早开动增氧机,以防“泛塘”死鱼事故的发生。④晴天傍晚不开机;⑤阴雨天中午不开机。在7-9月随着鱼体长大,载鱼量增加,必须坚持晴天每天中午开机的原则。
3.病害防治注意事项
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忍受力不及四大家鱼,因此要以防为主,治疗时一定选用高效、低毒药物,敌百虫、硫酸铜慎用,在捕捞、放养、运输中避免鱼体受伤。
4.黄颡鱼是底栖杂食性鱼类,喜集群,并在暗、弱光条件下摄食强烈。因此,在整个养殖期间池塘水质要保持适当的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