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2020-12-19蔺艳娥杨延冰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声誉双一流一流

蔺艳娥 , 杨延冰 ,邓 彤

(1.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教务处,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公共管理教学部,陕西 西安 710119)

“双一流”建设,以世界一流为目标,就需要面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与同类的大学和学科进行比较,与世界公认的国际标准进行对照。ARWU、QS、THE和U.S.News当今世界四个最具权威性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某种程度上能综合反映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与基本特征,是世界各国评价和比较大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本研究对各大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内涵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一、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内涵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最具权威性的大学排名体系包括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QS世界大学排名、THE世界大学排名和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等四大排名。

1.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RankingofWorldUniversities,简称ARWU)

在目前的四大排名体系中,ARWU是最早的大学排行榜。由国家授权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 2003年6月首次发布,2009年后转由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发布。ARWU最初动因是研究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其指标侧重点在科研领域,优势在于检测指标的客观性,但因更多关注工科院校而被批评。ARWU每年搜集数据并参与排名的大学有1500所以上,最初发布的名单只包括世界前500名的大学,2018年大学排名范围扩大到世界前1000名的大学。ARWU的指标体系包含四个一级指标和六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教育质量包含一个二级指标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占10%;一级指标教师质量包含两个二级指标获诺贝尔科学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折合数和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量,权重各占20%;一级指标科研成果包含两个二级指标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论文的折合数和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量,权重各占20%;一级指标师均表现包含的二级指标是上述五项指标得分的师均值,权重占10%。目前软科发布的排名体系除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外,还有世界大学领域排名、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两岸四地百强大学排名。

2.QS世界大学排名(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

QS排名体系的评价机构是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 (简称QS)。此排名体系最初目的是为了帮助家长与学生更好地了解与选择学校,具有较强的市场化倾向。目前QS排名涵盖了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学科排名、全球年轻大学排名等7种不同类型。QS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包含6个评价指标,权重分布如下:学术声誉占40%,雇主声誉占10%,师生比占20%,师均论文引用数占20%,国际教师占比和国际学生占比各占5%。QS排名的特点是重视声誉调查,包括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这两项比重合占总量的一半。学术声誉调查来自于世界范围内规模庞大的同行评议结果。雇主声誉调查来源于世界范围内顶尖用人单位通过考查毕业生工作情况而对大学和学科所做的评价。由于这两项指标所占比重较大,而数据来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由此QS大学排名受到诟病。

3.THE世界大学排名

THE排名体系的发布机构是英国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考察的内容相对全面。各项指标权重分布如下:一级指标教学包含二级指标有声誉调查占15%,师生比占4.5%,博士学士比占2.25%,师均博士学位授予数占6%,师均收入占2.5%;一级指标研究包含的二级指标有声誉调查占18%,师均科研收入占6%,师均科研论文量占6%;一级指标被引次数包含的二级指标有标准化论文引用影响因子占30%;一级指标国际化程度包含的二级指标国际国内学生比、国际国内教师比以及国际合作论文各占2.5%;一级指标产业收入包含的二级指标师均来自工业界的科研收入占2.5%。THE除发布世界大学排名外,同时发布区域大学排名、学科排名。THE排名体系所设置的“产业收入”指标,表明了对大学知识成果转化与服务社会水平的重视,考查了除教学、科研以外大学的另一重要使命,这一指标是其他排名体系所没有的,缺点就是此项所占比重较低。THE排名体系对科研水平的指标设置比重达到60%,其中被引频次达30%,表明THE对科研论文的考查兼顾了质与量。

4.U.S.NEWS世界大学排名

该排名体系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 & World Report)于2014年推出,评价的初衷是为了学生能够进行跨国高等教育的比较和选择。该排名体系主要包括13个评价指标,分类较细。其指标权重分布如下:全球科研声誉占12.5%,区域科研声誉占12.5%,论文发表占10%,专著占2.5%,学术会议占2.5%,标准化论文引用影响力占10%,总引用次数占7.5%,前10%高被引论文数占12.5%,前10%高被引论文占10%,国际合作论文、国际合作论文占比、前1%高被引论文数和前1%高被引论文占比各占比5%。其中文献调查包括了论文、专著、国际会议、论文引用影响力等9项,总比重占了60%。其他的全球科研声誉、区域科研声誉等指标,实际也是指向了科研实力。因此,总体上看,U.S.NEWS排名更加侧重于研究能力的考查,而对大学综合实力的考查略显不足。

二、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对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启示

1.对待世界大学排名要有理性态度和正确定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类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均有侧重,也都有局限。对待世界大学排名要有理性的态度,对于如何应用世界大学排名要有正确定位:重视但不过分依赖,参照但不能简单照搬。首先,要重视排名,发挥好排名的参照作用。发展中的中国高校,需要用排名来证明发展,也需要利用排名进行分析比对,确立追赶目标。对一所大学的评价,单看一个排名结果肯定不够全面和准确,但如果把所有的排名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就有了很大的参考意义。其次,要立足国情注意鉴别,不可过度依赖更不可简单照搬排名体系。如我国的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科技奖等特色指标虽然不能体现到各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却是我国高校体现学术水平很有分量的指标。我国的“双一流”建设,提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基于实际国情而确立的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但整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完善。主要表现在大学评价体系对我国基本国情的适切度不够,对各级各类政府机构进行教育决策的支撑力度有限。同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地区和高校出现了简单照搬国外经验的问题,如有的省份直接将世界大学排名和全球ESI学科排名作为本省的评价标准,这显然不妥。

2.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大学声誉

大学声誉是一项涉及师资、科研、教学、毕业生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考察指标,是对大学品牌长期积淀的考量,THE、QS及U.S. News等世界大学评价机构均重视大学声誉的考察。如何提升大学声誉?首先,声誉的提升,其根本还在于大学实力的提升。排名机构的声誉调查固然存在地域偏向,但也说明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偏少、顶尖研究成果偏少、国际话语权不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坚持内涵发展,苦练内功,切实提升学术实力。其次,要树立持续奋斗、久久为功的态度。某些具体指标可以通过采取超常规措施在短时间改变,但声誉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要加快发展,但不能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否则对教育事业有害无利。再次,要注重外部宣传。办学实力的提升是内因,外部宣传则是外因,大学声誉的提升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下功夫。作为高校,应积极实施大学品牌战略,社会贡献,提升社会影响力。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参与度。重视寻求与国际大学评价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的相互了解和认识。

3.着力改革体制机制,促进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在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中,科研水平是各大机构评价大学学术水平的核心指标。前文所述的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评价指标中,都包含了反映科研水平的文献指标。并且与其他指标相比,文献指标的认可度与受重视度更高。从文献数据库看,各大学术评价机构所考察的文献都来自于收录国际权威期刊的Incites、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此外,他们也都非常重视论文被引频次的考察。因此,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须高度重视文献指标,改革科研体制与机制,大力提高大学的科研水平与影响力。围绕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释放科研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研评价、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等重要目标而制定综合改革举措,着力改进大学的科研氛围,促进科研良性循环,做到质量统筹兼顾,制定激励措施引导高校提高自主创新性与创造性,以高质量的科研产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与学术话语权。

4.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教师是大学的灵魂,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ARWU排名指标体系中,教师质量占据高达40%的权重,THE排名指标体系中也设置了师均博士学位授予数来反映学校的师资水平,这体现了世界大学评价机构对于教师队伍的重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大学人才的培养与科研的产出都取决于高质量的师资。领导者与决策者应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把师资作为“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口,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科研平台,吸引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双一流”建设引发了我国国内新一轮的人才抢夺战。随着各省各地区以资金、资源、行政规划对“双一流”建设的强势介入,以及各地区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巨大差异,高校如同置身一个强大的外力漩涡,自身的目标、规划、举措被打乱,学科包装、学科重组、人才配置都暴露出急功近利的问题。所以,国家层面应该通过对“双一流”建设的政策调控,加强对人才资源的宏观管控,尽可能避免人才非正常流动和无序流动,以政策、机制手段鼓励大学对国际人才的合理引进。

5.真正落实国际化战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国际合作与国际化办学是当前世界一流大学成功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建设高水平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然路径之一。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U.S. News与THE把发表论文的国际合作情况作为大学科研国际化的考察指标之一。而THE和QS还把大学的国际生和国际教师占比作为大学办学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重要衡量指标。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与世界名校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双一流”建设应充分学习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之道,从科研、教学、学生、师资、管理等方面多角度提升大学办学的国际化水平,遵循“走出去,迎进来”的路线,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为此,高校需营造良好的国际教学与科研环境,在逐步扩大留学生比例的同时,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注重留学生来源和学科背景的多样性,提高学校文化、语言、种族的多元化程度,促进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同时,积极推动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工作,开拓教师国际视野,加强科研与教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国际学术圈,提升我国大学在国际同行中的知名度。

猜你喜欢

声誉双一流一流
短期与长期声誉风险的不同应对
关注一流学科
Top 5 World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考虑声誉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