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的文化溯源及其现代启示探论

2020-12-19邢清华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

邢清华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 300410)

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要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上述重要提法充分体现政府近年来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度持续提高,而在诸多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中,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技术技能之灵魂,如“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对工匠精神的时代召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等等。

工匠精神的孕育和生成受到历史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体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过分析历史变革对德国工匠精神的助推、伦理思想对日本工匠精神的塑造、文化渊源对我国工匠精神的影响,剖析工匠精神的现代启示,在社会的宏观层面、学校与企业的中观层面、个人的微观层面提出培育和弘扬我国工匠精神的若干建议。

一、历史变革对德国工匠精神的助推

闻名世界的德国工匠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深远的宗教渊源和曲折的发展经历,是德国完善工业体系和强大制造能力的内在动力,造就了其众多世界知名品牌,对德国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德国工匠精神突出体现为精益求精、严谨专注、勤奋敬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其文化渊源不仅仅来自于长期形成的德国民族性格,也受到其历史变革的重要影响,尤其是16 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新教运动,以及中世纪城市行会对工匠精神形成的推动作用,“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德国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宗教改革时期,基督新教代表人物马丁·路德提出了“天职观”的工作伦理。受此影响,德语中的“职业”(Beruf)一词同时也含有“天职”的意思,意为上帝留给人的任务[1],给世俗的工作渲染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赋予了神圣的宗教意义。所谓“天职观”,是指上帝允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 而是要人们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2]。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上帝安排给他的量身定做的职业和身份,不仅应该安分守己的履行自己“天职”的劳动,而且要据此规范、限制自己的行为活动。每个工作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形式的不同,工作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谋生,更重要的是能够完成上帝安排的任务。工匠们将努力工作视为虔诚的自我拯救的方式和崇高的道德义务,不用关注自己社会地位的高低、职业阶层的高低、工作收入的多少,带着这种内心的强大动力,满怀着对上帝的敬畏之心,工匠们将主要的精力都集中于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地追求高超技艺,专注忠诚于自己的职业岗位,使得工匠们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工匠精神。

欧洲中世纪,主要由商人以及手工业者的团体构成的行业协会对德国工匠精神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行业协会不仅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也是中世纪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行业协会强调技术性和职业性,行会成员需要遵守其道德准则,其中主要包括:一是质量意识,要保证产品的质量,高品质高效率的进行生产,不能弄虚作假、破坏行会信誉;二是敬业意识,要真心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要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认真勤勉的完成工作;三是诚信意识,行会成员之间要彼此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平等民主。这些行会道德准则逐渐繁衍出了新的社会公共道德,慢慢成为社会道德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3]由此可见,行会的道德准则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有很多相通之处,促进了工匠精神的进一步强化,在这种社会道德体系下,工匠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得到增强,会更加专注、认真、细致、敬业地工作,将精益求精地完成任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努力追求产品的品质,方法的创新、技艺的完美、灵魂的净化。

二、伦理思想对日本工匠精神的塑造

在当今企业百舸争流的时代,很多日本百年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屹立不倒、持续发展的原因就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在工作中对勤奋专注、踏实肯干、精雕细琢、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的践行与传承。日本工匠精神的发扬与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佛教的助推[4]。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后,经过长期的本土化,日本江户时代的禅僧铃木正三,作为日本第一个把工匠职业思想伦理化的思想家,将积极的入世精神引入日本佛教,指出“世法即佛法”的观点,教导人们把“各敬其业”视为成佛之道[5]。铃木正三认为,不是只有隐修才算佛行,从事任何职业的人只要恪尽职守,严谨自律、不求私欲,努力工作,就是“勤于佛行”。在其“劳动即禅行”的思想下,人们从事一种职业开展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是为了修行、求道,只有人人都勤奋劳动,潜心修行,才会形成和谐、理想、繁荣的社会。

在这样一种将佛行世俗化、将劳动神圣化的思想影响下,各行各业的日本人,无论职位高低、收入多少,以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追求对待制作的产品,以全心全意、勤奋专注、踏实敬业的职业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以不为私欲、忠诚专一、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对待自己的企业,逐渐形成了“投入精魂、一心制造”的工匠精神。在日本,很多企业利用佛教中的精神来提高员工的道德修养,打造员工的工匠精神,吸取佛教中的思想来塑造企业文化,运用佛教中的智慧来经营企业[6],既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与内聚力,又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更发扬传承了“各敬其业”的工匠精神。

三、文化渊源对我国工匠精神的影响

(一)兼容并包的儒家思想

在中国,儒家思想长期居正统地位。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和道德理论,长期以来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指导着中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活动[7]。儒家思想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的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8]的君子,君子不仅要精于治国安邦之道,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体现了要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利益为先,以个人利益为后,不能见利忘义,树立见义思利、以义取利、以义节利的价值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在学习生活中要具备勤奋刻苦、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态度。“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的仁爱观,体现了要增强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爱物惜物、无私奉献的博爱精神。

然而,儒家主张“君子不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思想虽然体现了重道义、轻技艺的观点,但对技术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兼容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体现了孔子对工具对于技术活动重要性的基本认识;“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彰显了孟子关于技术规范对于工匠技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表达了荀子对于匠人的肯定和尊重以及对技术活动重要社会价值的认可[9]。可见,儒家对德艺兼求、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持肯定态度,以上这些儒家的伦理道德与我国的工匠精神也是相通的,特别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工匠精神基本上是儒家伦理准则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10]。

(二)道技合一的道家思想

道家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不受神灵操纵的自己如此、本来如此、通常如此的实体性存有,“道”是道家哲学文化的最高范畴,其基本特征是原初性、自发性和实有性[11]。道家思想围绕着“道法自然”这个自然的原则,突出体现了其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技术含蕴。在科学精神方面,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虽然主张人应该按照万物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而行动,但是对人的能动的主体地位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也就是说,既要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要利用自然规律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特有智慧,即要做到将人的主动性与事物的规律性相统一。道家这一遵道循理的科学精神,为人们如何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理性指南。在人文精神方面,道家主张“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意指要常德知足、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少私寡欲[12],这种伦理情怀,体现了其倡导的道德文化,为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如何协调人文与自然、道德与知识的紧张有一定的启示。在技术含蕴方面,道家主张“道艺合一”,“技”是为了达到“道”这一根本目的的手段和条件,庄子笔下不乏对“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等高超技艺的描写,而这些能工巧匠正是希望通过纯熟的技艺、完美的作品来领悟“道”的真谛,达到“道”的境界。

(三)崇尚技艺的墨家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中,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匠”——墨子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当时并称为“显学”[13]。墨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爱国为民的“兼士”,其目的是把“农与工肆之人”培养成掌握实用技术的“兼士”,到达“兼士”的三条标准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14],可见墨子特别注重人格意志、道德品质、职业精神的锻炼。在教学中,墨子的教学内容不同于儒家以“六艺”为主,而是以实用的科技知识、技术工艺为主;在实践中,墨子的思想不同于儒家“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而是主张“述而又作”的积极主动创造精神。对于工匠制作器物的标准,墨子主张节用、利人,即不但要节约花费,而且要有实用性,对人的生活实践有价值[15]。墨子所提倡的爱国为民、精于技艺、敬业奉献、创新精神等,正是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其“自苦为极”的实践精神更是我国古代工匠精神“心传身授”教学过程的典型范例。

四、工匠精神的现代启示

(一)科学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完善的工匠培育制度

一是倡导积极的工匠价值理念。通过对国内外工匠精神文化起源的梳理,可以看出,工匠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是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的,不同的历史背景、伦理思想、文化渊源等使得人们对职业的认知产生影响。要凝聚社会价值共识,建立统一的职业价值伦理体系,深入贯彻职业平等的观念意识[16],将工匠精神上升到国家意志和精神层面上,积极倡导培养工匠的社会理念,大力弘扬全民性的工匠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注入更为深刻的内涵,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二是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工匠的培育需要完善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作为根本,一方面,针对我国行业协会发展不够健全、参与职业教育不够深入等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责任、权利、义务,建立健全的行业协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科学借鉴国外行业协会的成功经验,有效发挥行业协会对发扬工匠精神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科学的管理机制作为基础,高品质的产品需要大力度的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支持,这样才能使工匠得到应有的待遇,使高品质的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使市场管理制度更加科学、有序,使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是完善国家资格框架制度。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综合考虑学历、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技能水平、岗位职责、薪酬水平等要素,使职业资格和学历资格实现相互融通,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实现相互融通[17]。要建立完善的国家资格框架制度,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政策支持,为追求卓越的能工巧匠提供职业发展通道,为工匠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

(二)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模式,注重学生的工匠精神养成

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职业院校,一是探索培养工匠精神的育人模式。《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 号)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职业院校要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科学借鉴我国传统学徒制中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目标的育人模式。首先,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使学生在企业锻炼专业技能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们身上具有的工匠精神,亲身融入到爱岗敬业、求实创新、一丝不苟等企业文化中,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就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学校要深化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使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和企业的实习中,通过不断的技能训练、实践工作,逐渐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建设彰显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主要建设目标指出“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初步形成”。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合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首先,学校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方法,如在校园宣传栏、实训室、教室走廊等地方张贴工匠大师的照片和事迹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我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国内外著名的工匠大师等。其次,学校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活动,如邀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到学校进行讲座,举办工匠精神的演讲比赛等,使学生通过深度参与弘扬工匠精神的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大国工匠是如何诠释工匠精神的,深刻领会到工匠精神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真正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努力成为优秀工匠的信念。

三是完善传承工匠精神的大赛机制。2016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时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2017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出重要批示,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坚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可见,我国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而且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职业院校,一方面,要特别重视、积极参与国赛、省赛等各种级别的技能大赛,教师要用专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个性化地指导学生,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专注认真、勤奋坚持、沟通合作、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校内技能竞赛机制,各个院系、专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并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来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比赛,来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比赛,要以大赛为平台,引领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惠及每一位学生[18],弘扬工匠精神。

(三)融工匠精神于企业管理中,增强企业的工匠培养职责

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员工个人的成长来实现,如果没有员工个人的持续发展,也就谈不上企业的长久经营。企业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工匠的培养是企业的职责所在、动力源泉、常青之基,只有注重培养、弘扬、践行工匠精神,企业才能不断创新理念、更新技术、完善产品、改善服务、提高品质、提升品牌。

一是企业要将工匠精神合理融入企业文化。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在员工入职培训时候,将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儒家经典融入到培训教材之中进行宣传;可以在员工岗位技能培训中,将崇尚技艺科学、道德品格、创新精神的墨家经典融入到技能训练的内容里面用于熏陶;可以在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办公区域等地方,张贴体现淡泊名利、宠辱不惊、少私寡欲的道家名句营造氛围等等。通过彰显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让员工将精益求精、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工匠精神循序渐进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是企业要倡导工匠精神的激励制度。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了日常的奖金和年终奖等,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工匠基金”等专项资金的奖金激励,运用比赛的形式定期对员工的业绩表现进行评比,对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经费奖励,员工可以用于参加技能培训、进行技术革新、推广成果运用等方面。在精神激励方面,企业可以通过评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技艺高超的优秀员工,授予“能工巧匠”等荣誉称号,作为日后晋升的依据,从而调动技术骨干的工作积极性,激发良工巧匠的创造力,激励更多的员工成为能人,更多的能人成为工匠,更多的工匠成为劳模[19]。

三是企业要以工匠精神引领技术创新。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升品质的重要途径,是品牌建设的必经之路。工匠对前沿技术的钻研、对最新工艺的应用、对完美产品的追求,不仅能够创造出更高品质的产品来满足客户的要求,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能够对精湛技术进行传承、改良、创新,从而在企业中形成工匠精神引领技术创新的良性机制,使企业永葆生机。

(四)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强化个人的工匠精神追求

一是形成专注的工匠修行态度。对于工匠的来说,工作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人生的修行,是锻炼意志品格的一种途径,是增长经验的一种方式,是完善人格的一种方法,是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真正的工匠是专注宁静、心无旁骛、淡泊名利之人,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留存后世的作品,都是在这种干净纯粹的心灵中酝酿,经过日复一日的磨练、精雕细琢的工艺、锲而不舍的努力才制作而成的。这样一种专注的工匠修行态度,正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职业精神,要在工作中修正内心、爱岗敬业、执着坚守,带着享受的心态对待工作,怀着坦然的心态面对困难,才能寻找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在工作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传承精进的工匠技艺追求。工匠为了技艺的提升、作品的精致,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刻苦钻研,精雕细琢,不断追求技艺的极致与作品的完美。这种积极进取、精益求精、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下去,践行到实际工作中,要以强烈的事业心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以积极的进取心整体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严格的要求继续增强自己的执着信念,以更高远的目标时刻鞭策自己勤奋努力,这样才能将工作完成的尽善尽美。

三是践行奉献的工匠职业精神。在我国,儒家、墨家思想都体现了乐于付出、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工匠不仅要掌握精湛之技,更要满怀对事业的热爱之情、对岗位的忠诚之义、对目标的执着之念、对社会的奉献之心。要警惕被功利主义所左右,谨防被金钱利益所迷惑,努力做到心甘情愿的付出、默默无闻的奉献,才能用高超的技艺创造出精美绝伦的产品,也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发扬。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职业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职业写作
拿出精神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