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多维性本质及现实意义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
2020-12-19许颖慧
王 翔, 许颖慧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对社会存在的思想反映。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 关乎道路、 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212-213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第二部作品,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第一次出现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 并从多角度完整、 充分地论述了意识形态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源头。 新时代背景下, 意识形态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 新问题, 深入研究“意识形态”的内涵与本质对于增强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话语权, 有效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对于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1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描述
“意识形态”一词产生于18世纪, 直到20世纪, 众多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流派接踵而至。 关于意识形态概念与本质的探讨, 包括意识形态的否定本质、 虚假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颠倒性以及夸大的意识形态本质, 都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本质与含义的丰富性与多维性。 本文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出发, 分析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 试给出关于意识形态概念与本质这一重要规定性的说明。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基础性概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用了大量笔墨描写有关意识形态的部分, 并且创设了一个新概念即“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为什么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不是其他意识形态?德国在1842~1845年三年间经历了一次空前的变革,根据马克思的记载可以清楚地知道, 所谓“空前的变革”只是在纯粹的思想领域发生的。 也就是说, 当时德国还没有达到类似于英国等国的生产力水平, 社会变革还未到来, 思想领域的斗争却走在生产力瓦解之前, 且愈演愈烈。 思想领域的变革涉及到当时在德国占主导地位的黑格尔体系的瓦解, 本应具有根本性意义, 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这些变革“渺小卑微, 具有地域局限”且需要站在德国以外的立场上来考察这些变革呢?[2]181为什么这些变革始终没有脱离黑格尔哲学体系, 马克思在批判以费尔巴哈、 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哲学家时说道:“不过他们忘记了, 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 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 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实现的现存世界。”[2]181
从以上马克思的描述可以看出,“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为了批判黑格尔派而创设的一个新概念, 含有批判和讽刺意味。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含义是多维的, 可分为三个方面: “否定”的意识形态, 即学者普遍认同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出现的“批判性”和“虚假性”本质; “中性”的意识形态, 即马克思和恩格斯表述的作为观念科学的中性的本质; “肯定”的意识形态, 即马克思在其多部著作中论述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本质。
2 意识形态的多维性本质
2.1 否定本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 马克思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意识形态”颠倒、 扭曲的本质, 也就是目前学界统称的“虚假意识说”。 这种否定性范畴可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意识形态的“批判”含义, 第二个层面是意识形态的“虚假”含义。
关于第一个层面,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 “意识形态”概念是马克思为了批判当时德国的一批哲学家而提出的, 直接动机就是为了回击哲学家布·鲍威尔, 之后便把批判对象扩展到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 给他们冠以“意识形态家”的蔑称。[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开篇, 马克思就直截了当地对“意识形态家”展开批判, 认为“意识形态家”不知道意识的真正来源而始终停留在纯粹的思维范围之中。[2]141-142“意识形态家”和玄学家一样, 后者也同样认为世界是受观念支配的,思想和概念是决定性的本原,一定的思想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理解的物质世界的神秘之物。[4]所以, 马克思总结道: 当时的德国哲学家并没有关注现实问题, 而是纯粹的理论性斗争。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具有较强批判性。
意识形态的否定性范畴同时也指意识形态的虚伪性, 即第二个层面。 关于这个层面, 有两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一是马克思所谓的“虚假意识”之“虚假”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是虚假意识形态中 “虚假”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以相机作为参照物, 认为意识形态和相机一样是“倒立成像”的, 是现实的相反面, 从而提出了关于意识形态“颠倒性”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在另一文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批判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虚假意识”之“虚假”。 那么“虚假”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 资产阶级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特定阶级, 为了巩固阶级地位, 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包装成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利益, 具有“欺骗”性质。 但这种“虚假性”不是认识论层面的“错误”, 而是价值论层面的“欺骗与虚假”。 “批判性”和“虚假性”构成意识形态否定性范畴的两个方面。
2.2 中性本质
从词源来看, “意识形态”一词最初表示的是“观念的科学”, 即意识形态的中性概念。 “观念的科学”最初由法国思想家德斯蒂·德·特拉西于1796年提出, 其欲创立一门能够为一切科学知识提供基础的观念科学, 他把此科学称为意识形态。[3]作为观念的科学意识形态概念是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合理性构成要素。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史来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 马克思已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当时德国国家制度和宗教的批判中提到过“意识形态”这一概念, 不过那时意识形态只是作为否定意义使用。 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 马克思接触了特拉西“观念的科学”意识形态概念, 了解到意识形态概念的多样性, 因此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 就第一次正式提出并阐述意识形态, 并且创制了德文的“意识形态”概念。 特拉西的“观念的科学”概念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前提。
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 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的开头部分有如下一段重要表述:“我们需要深人研究的是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 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2]146马克思在这里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意识形态理论“不是曲解人类史, 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还肯定了意识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方面, 并把人类史与自然史相提并论, 也就承认了意识形态具有“观念的科学”含义。
除了对“观念的科学”意识形态概念的直接论述, 马克思对隐藏在观念科学背后的实证主义思想的描述也体现着他将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观念的科学”。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写道:“在思辨终止的地方,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 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2]153在这里, 马克思明确表达了真正的科学即实证主义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产生, 那时, 意识形态将不是空话, 而是科学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也体现了意识形态具有“观念的科学”涵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论, 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质及其指导实践的科学价值, 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观念”意识形态概念最好的诠释。
通过分析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等, 发现“意识形态”一词还蕴涵着“观念的科学”这一中性含义, 不将“观念的科学”囊括到意识形态本质中, 便没有体现意识形态概念的多维性。 “观念的科学”意识形态概念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3 肯定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源地”, 也是马克思首次系统地论述唯物史观的著作。 在这本著作中, 马克思第一次使用了“上层建筑”这一概念, 并且明确地把意识形态纳入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构成部分, 赋予了意识形态概念新的内涵, 即意识形态具有肯定、 积极的本质。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 有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论述不仅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关注社会生活实践的现实主义精神, 还体现了意识形态超越现实的积极和能动作用。
在唯物史观视域下, 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正确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积极与肯定性本质, 阐述了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具有现实根据而非空想。 “意识形态的价值场域是现实生活”[5]。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 马克思说道:“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2]152他认为不是任意的意识形态而是现实存在的个人及其社会关系决定着社会存在, 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最能体现意识形态肯定、 积极性本质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关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能动反作用的描写。 马克思一方面强调物质生活实践和交往对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另一方面也强调作为上层形建筑的意识形态有独立的作用, 可以保留其独立性的外观, 在必要时还能起到能动的反作用。 在原始共同体下, 分工只是个体自然禀赋的差异。[6]马克思把精神劳动的出现看作分工的根本性标志, 精神劳动一旦与物质劳动分离就意味着分工, 这时意识形态就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呈现。 马克思同时指出, 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工会使“意识形态家”产生, 意识形态家是精神生产者, 他们能够制造法律、 道德、 宗教等具体的意识形态形式, 使得意识形态独立形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关于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 马克思认为, 实践着的人们会受自己的意识和交往形式的制约, 这说明意识形态不仅仅只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同时也能对实践活动起到制约作用。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 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7]604恩格斯的这句话, 更进一步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能够影响革命斗争, 是推动历史进程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有这样一句:“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2]9-10马克思的这段话鞭辟入里地概括出了理论在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是意识形态肯定、 积极性概念的最好体现。 正确的意识形态因科学和彻底, 从而能说服和掌握群众, 最终变为物质性的力量, 指导实践活动。
意识形态肯定、 积极的本质还有一点不容忽视, 即“阶级意识”, 或者说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 “阶级意识”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 是一个肯定性概念, 它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合理表达。 这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 而是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 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8]在社会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占统治地位, 那么, 无产阶级在物质生产资料中居于支配地位, 必然也会要求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这就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此时意识形态代表的不再是阶级的特殊利益, 而是符合被统治阶级的普遍利益, 能够在各种意识形态中掌握的领导权。
突破《德意志意识形态》表层含义, 深挖文本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发现“意识形态”一词远不只是表面上的否定概念, 甚至具有与其相反的肯定性本质这一另外的规定性。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衍生物, 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同时这种精神产品也是理论者创造出来的, 其以独立的形式存在, 在必要时候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统治阶级以正确的阶级意识作为指导思想就能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3 意识形态多维性的现实意义
意识形态概念和本质的研究是新时代背景下十分必要的工作, 细致考察意识形态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意识形态研究的经典文本, 从多方面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特征, 内蕴着对意识形态本质规定性的多维性经典阐释。 以经典文本为依托,对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总结、 提炼,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以及抵制错误的意识形态。
3.1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们纪念马克思, 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 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9]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转变。 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哲学、 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从现实世界出发,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 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结论, 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 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 为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根本原则与指导方案。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 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9]正是由于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本质, 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9]近代以来, 无数有志之士探索救亡图存的方案, 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建立, 从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 在中国革命、 建设、 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一以贯之。 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其思想的科学性与指导性带领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 这些都是在实践过程中成功地诠释了意识形态的“观念科学”本质, 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 新时代,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指导思想, 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不动摇。 认识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本质, 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2 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由于时代条件的深刻变化和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以及改革自身的艰巨探索, 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许多新的风险与挑战。[10]面对近年来的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 社会矛盾激化等突出问题,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的“肯定性”本质, 把握好意识形态的积极方面,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从而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不断向前发展的。 工人阶级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阶级, 必须在意识形态上占据领导权, 只有宣传好党的理论、 方针与政策, 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 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 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领导权不动摇。 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还体现在其对于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经济决定文化, 文化可以反作用于经济与政治, 给经济和政治指明正确方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科技中涉及人、 伦理以及人际关系的问题, 必须在人文领域才能得到解决。 “以人民为中心”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新时代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理论, 但这些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福祉, 有利于人民发展的理论就是我们党坚持的理论。 认识到“意识形态”肯定性本质中以人为本的属性, 可以增进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 进而增强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3.3 自觉抵制错误思想
当前,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多元、 多样、 多变的特点更加凸显。[12]面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 我们要始终用一种声音, 让各种错误思潮“消声”。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意识形态家的虚伪性, 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否定性”本质。 只有全方位地认识到意识形态的多维性, 认清否定性意识形态的危害, 才能自觉抵制错误思想,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正确认识“否定性”意识形态有利于划清社会各种错误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界限, 对于非主流意识形态能够保持清醒头脑。 随着经济全球化、 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样化, 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 只有厘清非主流思想与主流思想的根本区别, 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思想领域中坚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改革开放以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性成效。 与此同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在一段时间内充斥着“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与“物质至上”等思潮, 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与向心力。 只有看清以上这些本质上都是“否定性”意识形态, 是主流意识形态需要批判的一部分, 我们才能避免不良思潮带来的不利影响。 认识到意识性态的“虚伪性”本质, 也能让人们更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不可否认, 资本主义以现在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为基础还将长时间发展, 但是其剥削的本质不会改变。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人们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诉我们, 意识形态一旦动摇, 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只有搞清各种思潮的本质, 才能坚决抵制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4 结 语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意识形态特点的描述, 隐含着意识形态本质的多维性, 即以批判性和“虚假意识”为代表的否定本质; “观念的科学”意识形态概念之中性本质以及意识形态能准确反映社会实践、 推动实践发展的肯定作用, 作为“阶级意识”可成为统治阶级领导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 体现其积极本质。 无论是意识形态的否定本质、 中性本质还是肯定概念,实质上都是在以不同角度阐述意识形态的多层次概念, 它们都共同指向意识形态本质的一大规定性——多维性。 我们对于意识形态的多维性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 利用其科学性, 发挥其积极本质, 避免其消极性。